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富生产根本问题,从伦理视角析之,大体可表述为:财富生产目的的伦理要求,动机的伦理评价,主体的伦理确定,过程的伦理规定,效率的伦理深究。马克思立足"劳动",对财富生产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应以真实且促进人生幸福的财富为生产目的和动机;获取生产资料正义是财富可以生产的伦理前提;人道、自由、和谐是财富生产过程的基本伦理规范;劳动权利、义务公正分配是确立财富生产主体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分配正义的探讨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西方政治经济学探讨分配正义并不像以往一样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而是把分配正义纳入经济学的探讨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立足于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论及分配正义问题,把分配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另一方面,从要素的贡献角度来确立分配公正的标准,从而使"按应得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原则。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虽然从生产过程出发来谈分配问题,但主要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立场来讨论分配的定位问题;二是虽然同意"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认为要素在各个社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要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也谈分配中的阶级利益因素对分配正义的影响,但总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视为分配正义的基础。马克思则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解决分配正义的前提问题。通过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质,拓宽分配正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4.
财富共享可从财富的共同享有享用和公平享有享用两方面去理解。共同享有 享用,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应为大家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人享有享用 。在现代个体化发展不断凸显、人们的权利—责任意识不断清晰的社会背景下,财富共享必 具体化为财富分享,即按照社会正义原则来分配财富。分配正义是财富共享的正义基础和基 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和同一性正义原则。差异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 可的“差别”进行分配之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同一”进行分配之原则。 财富共享是两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协同统一,现实地表现为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解中,人们得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和"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双重结论,甚至称之为"矛盾"和"悖论",这个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但是,如果从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即立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人类学哲学构建和立足于劳动者的生存解放问题的经济学哲学构建,就会发现前者是对人和人类世界的宏观整体发展要求的把握,是广义正义理论;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微观的经济利益机制的把握,是狭义正义理论。二者是互根、互张的互补关系,它是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的逻辑体现。马克思的互根互张的双重正义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历史的宏—微发展有规范性意义,对正确处理按劳动效能分配与按劳动力度分配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共构就是人们共同组成、构建人类社会。许多伦理学家把共构作为社会财富共享的一个基础,这其实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从现代应得理论的精神本质而言,贡献是应得的基石。但是,共构社会的贡献与生产产品的贡献是两种不同的贡献,它们也就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分配,遵循着两个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与差异性正义原则,故而建构社会的贡献是不能成为分配劳动产品的主要直接依据的。同时,由于正义是人的正义,因此两正义原则通过人这个差异与同一的统一体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以,强调贡献与收入相对应的差异性经济分配中,也可以有一个基本生活需要品的平等提供之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罗尔斯似乎有着十分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主张,正义概念的功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以主导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操行,作为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律令。罗尔斯则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它的法则可能被所有这样的人所认可:他们公正、合理地商讨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划分彼此之间在社会合作中的负担和利益。尽管体现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立场之间的种种重要不同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两种正义观上显然不同的立场,是能够调和的。尽管受到黑格尔和康德的不同影响,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还是能显示出一致之处。在提出明确的正义政治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以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体制中能够实行的。这导致他的“康德式构成主义”,向黑格尔的观点靠近,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奠定了他对普遍的、社会先验的正义原则的拒斥。笔者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两人所追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何种社会制度能够实现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不过,其间仍有两点重要不同。首先,马克思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超越休谟和罗尔斯所谓“正义环境”的社会,而对罗尔斯(2001,P177)来说,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则是乌托邦。其次,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市场关系应该被超越,因为这些市场关系天然地包含着生产者与生产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在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里,市场的消亡也许可能,罗尔斯却宣称,在要求必须公正解决竞争的任何社会里,市场消亡均不可能。笔者认为,如果将马克思对市场的拒绝,看作是从根本上拒绝“商品拜物教”,那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就能调和。笔者的结论是,除了马克思关于未来无阶级社会概念中含有理想成分外,在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观上,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8.
"伦理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可能视角。所谓"伦理正义",是肇始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一种正义理解。与"法权正义"基于个体权利追问平等优先还是自由优先的理论争执不同,"伦理正义"以个体德行与公共善的一致为前提,主张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的实践统一。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辨把握,揭示了"法权正义"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探索了以"伦理正义"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路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认了"法权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耦合关系,阐释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复归的人类解放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法权正义"的根本批判,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重构"伦理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义是全人类的价值理想,更是当代世界的价值主题。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正义在价值层面可以被理解为平等与分配正义,在实践层面具体化为决策正义与治理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样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平等、增进人民福祉、体现人民意志以及扩大人民参与等维度,为正义价值的有效实现提供了牢固的价值基础、全面的制度保障以及丰盈的生活语境。具体而言,在平等价值方面,平等不仅是正义的价值核心,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灵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就是在实现平等的进程中导向正义价值;在分配正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质向度,最大限度地消除极端分配不公现象、最大可能地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职位的公平分配;在决策正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体现人民意志的政策向度,保证了决策正义的政治合法性、程序正当性与内容合理性等诉求;在治理正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扩大人民参与的实践向度,为治理正义提供了充分的理念支持、价值引导与运作程序。  相似文献   

10.
古尔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性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古典自由主义正义观是马克思早期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从亲近和接受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经出离和批判古典自由主义,到后来历史唯物主义创立,马克思彻底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及其所代表的启蒙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理解正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即从生产出发理解正义,社会不正义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生产正义是实现社会实质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剖析现代性劳动结构是马克思洞悉现代性正义边界的切入点。通过对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马克思既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批判,也实现了对现代性正义观念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动力机制,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组建的隐秘逻辑。剩余价值的不正义不是劳资关系层面"量"的不正义,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层面"质"的不正义。马克思强调的"正义与生产方式一致"表明,正义是依存于相应物质基础的社会现实。作为社会现实的正义不仅是一个批判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建构性概念。马克思在为资产阶级正义划定边界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正义新形态的生成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的《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从哲学高度特别是劳动哲学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释,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该著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或超越传统哲学的地方在于以劳动为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哲学可以统称为劳动哲学。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一个包括劳动本体论、劳动方法论、劳动自然观、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观等丰富内容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认知和建构分配公正的逻辑前提。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要以创造价值的劳动为基本尺度实行分配,即按劳分配,虽然以劳动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分配的原则超越了"按资分配",但按劳分配也是特殊公正论,仍然是形式公正,是初步的、非完全意义上的实质公正。分配的实质公正——按需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正义是一种底线道德权利要求,旨在确保社会成员互不伤害,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马克思从互利、自主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批判。从互利来看,市民社会的生产领域呈现的是资本财富的增值与工人阶级的贫困,权利与权利相对抗;从自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商品等物的形式中介发生关系,这一关系呈现为类似自然界的盲目运动规律,物支配人;从自我实现来看,工人在生产领域屈从于资本的强力,受到必然时间的限制,劳动成为谋生手段,人的自我实现理想成为梦幻。在马克思这里,市民社会正义问题不再单纯是个体道德问题,本质上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交织的问题,是与共同体命运相关的问题,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财富的分配正义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通过经济增长能够自动解决分配公正问题,然而这种“波及效应”并未出现,也没有产生期望的“共享”效果.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财富分配正义目标的不一致性,既要重新审视财富分配正义的实质内涵,又要突破以往增长理论的局限,对分配正义与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使财富的分配正义要求与共享性增长方式相契合,进而探讨解决之策,把“做大蛋糕”与“切蛋糕”视为同等要务来抓,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公平正义问题的研究分析,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不同分配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应作历史的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依据,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分配.按劳分配的公平正义是劳动面前人人平等,按要素分配的公平正义是要素贡献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目前这两类分配中都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不是“强资本、弱劳动”所能概括,也不是坚持以劳为本、遏制资本本位所能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8.
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性法权正义的核心内涵。黑格尔的思辨法哲学不仅剖析了财产权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以"生命的权利"和"贱民的反抗"向财产权的合法性发起挑战。黑格尔的挑战揭示了法权正义的内在缺陷,构建了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进路。马克思以财产权批判切入法权正义批判的理论视角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在批判重心上实现了从"权利"到"资本"的转换。通过把财产权批判诉诸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马克思得以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剖析法权正义的社会存在基础,开启了在资本批判中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9.
一、财富分配的根据之一:财富的创造财富分配之道是财富哲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财富哲学研究财富分配之道的目的是,通过对财富的性质、源泉及财富增长的规律性的探索,阐明财富分配的正确原则和正确途径。如果按使用价值定义财富,世界上的财富可分为两种:天然存在的财富和借人力而创造出来的财富。(参见马克思,第1卷,第56页)天然的财富是自然界直接恩赐的财富;创造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