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价值观,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尤其强调个人尊严、个人权利、个人价值、个人平等和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等于利己主义,更不等于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本质区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能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价值观,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正确评价个人主义价值观,抑制其消极作用,肯定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3):5-11
集体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构成这一过程的肯定性前提,是血缘共同体意义上的原始集体主义,否定性中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独立的个人和个人主义,否定之否定是社会化生产力与公有制基础上走向个人与社会全面统一的社会共同体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前现代与启蒙政治哲学中,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或是被视为"他者"造成的道德危机,或是成为浪漫主义思乡愁绪和拒斥现代性的主题。在资本主义治理技艺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频发的流行病成为了规训机制获得合理性的契机,并且塑造了当代自由主义阐释权力与自由、主体与公共之矛盾的基本范式。作为一种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试图揭开笼罩在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之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将人与自然界共同定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对象。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的本质是阶级社会及其生产过剩"社会瘟疫"在健康维度的必然结果。在世界性交往的当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出现的身份政治、"他者"机制和舆论乱象再一次证明,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其根本前提是对新自由主义话语下的治理技艺的扬弃,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的改善是一个历史辩证发展过程,与共同体的演进相关,与文化范式的变迁相联。在当今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对未来文化进行了推测和构想,旨在通过倡导新的文化创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中西自由的用词相同,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价值趋同。由于中西自由的方法论歧异,在自由的含义、自由的主体规定、自由的作用与价值、自由的实现路径上,都存在根本的差异。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离开自由的主体,片面夸大为主体的个人自由,实质是一种非历史的方法。自由作为道德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自由践行原则是,坚持尊重自由与尊重规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自由与实践、自由与限制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提出的一对方法论概念。这一对方法不仅是冯友兰建构新理学体系的方法,而且是他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这一套方法论既是他的哲学方法论,也是他的哲学史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 望和基本设计。天下意识是大同社会的世界观基础,忠恕之道是大同社会的方法论依据,天 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在大同社会基本理念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有效解决途径和办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是对大同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既保留了大同社会的价值理想,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 关注到国家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的统一,关注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与全人类价值目标一致性 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宋惠昌1.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社会群体(阶级等等)的根本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灵魂,意识形态是社会(或群体)的理论形态的自我意识,其中心内容是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具有多维的两重性。即实践性和理论性,阶级性和人类(共同)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现实性和理想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一是提供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二是能够成为凝聚和引导一定社会或群体的“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此外,它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也起着价值导向作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价值观念,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它又具有同社会公共利益相矛盾的反社会性,因此,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出警告:个人主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癌症,并且提出用“合理利己主义”、“新个人主义”取代旧的个人主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反映到政治法律制度中,集中表现为自由主义,它有一个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演变过程。古典自由主义,主要是针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质。但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思想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深层次要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宽阔视野和人类担当,充实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中华爱国主义思想鲜活的实践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研究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汪岩桥 《学海》2007,1(3):143-149
本文在肯定“经济人”假设及其理论应有意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归纳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结合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对“经济人”假设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本质,脱离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特点。文章同时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设,构建综合性理论学说,是把握经济活动规律,正确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程序伦理价值体系将应用伦理学的"程序伦理"引入为基本方法论,因而具有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性,亦具备现代政治伦理的基本道义属性,它内含"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理念体系、"权责一致、包容发展"的原则体系、"互利不害、互惠共荣"的价值体系和"合作共商、共建共当"的路径体系,将因其契合人类多元文化、多元文明、多元价值发展之本真、追求人类历史绵延之至善并寻求世界和平、和谐、和睦之大美而成为人类之"终极正义"和终极伦理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代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即将认识论批判的思想引入实践哲学。认识论批判使哈耶克在实践领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方法,反对全面的、实质性的理性建构,但是,哈耶克的方法论原则却使他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无法自拔,而不得不向神秘主义求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社会以世界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这导致其伦理命运是价值神圣性的丧失、人伦共同体的失落、道德相对主义的无能、合理的传统资源的抛弃,其"道德谋划"也因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拒斥、对伦理制度化的过分钟情、对美德伦理的遗忘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为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概念,狄百瑞提出儒家"人格主义"一说,来阐发儒家之于个人、社群和国家的自由主义精神。狄氏认为,儒家自由主义精神昭显于孔子仁学一期,经宋明新儒家发展为由本心而发的道德实践,形成了一套关于个人自我养成(为己之学)、社群自治(修己治人)的理论表达范式和实践经验,与西方"个人主义""社群主义"相比具有一定优异性。再者,中国古代虽没能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国家,但儒家思想中并不缺乏公民意识,东亚社会现代化的成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儒家政治文明构想及其现代价值。因此,在狄百瑞看来,儒家自由主义精神贯穿于为己之学、修己治人与政治文明之中,具有一整套异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洽方案。  相似文献   

16.
鲁品越 《哲学研究》2022,(2):5-14+128
“方法”是人们为了实现价值目的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手段与途径,因此具有二重性:客观规律性与主体价值性。这是由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奠定的新唯物主义得到的科学结论。人们根据价值目的发现与统摄各种备选方法,加以改造和利用,由此生成相应的方法论体系。不同的价值意志形成不同的方法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灵魂,实事求是地遵循客观规律,解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而形成的方法论体系。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党与人民结成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将人民组织成强大的整体力量,是这一方法论体系的根本,并由此通过各层面与各领域形成宏大的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战狼》系列电影秉承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主旋律的宗旨,给观众们呈现了一场以"救援"为核心的视觉盛宴。充分反映与高度渗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建立在个体自由的基础上,依靠国家强劲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全人类命运与共的普世共同体。它符合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追求,满足当下国际治理集体行动的迫切需要,是真正尊重人的生命本源、捍卫人的价值的思想,是实现人类共生存、共发展、共命运的永恒之道。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21,(1):189-195
以赛亚·伯林坚信文化对人具有特殊意义。他通过对维柯和赫尔德为主的反潮流思想家的解读,在价值多元主义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并非是普遍单一,而是多元并立的。文化的差异性仅仅是人类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呈现,并不能形成一种囊括所有文化模式的人类共同体文化体系。从这种文化多元论出发,与个人自由相对的族群归属必须在肯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社群与历史文化之归属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个体必须归属于群体并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认同——亦即身份认同和肯定,否则将会在强制性同化中导致身份的丧失。伯林强调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强调文化不应该是单调的、统一的规则和格式,坚持在共同价值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这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梦想的一种反省、批评与自我纠偏。透过自由主义阵营中以伯林为代表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可辨识出一条穿透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之迷雾、阐释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之意义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6):100-105
企业"一带一路"合作既传承了我国古代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互通有无的"丝路"协作精神,又创新了全球化模式。习总书记倡导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国际环境下具有世界感召力的新理念,"一带一路"提出的"互联互通、文明融合"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路径。这种"新全球化"理念引导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合作中呈现出新的特征,创建了我国企业如何"走出去""走进去"并持续地"走下去"的中国特色新模式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语言与心智的关系及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与阐述,理性地评价了自机械哲学以来对心智概念的多种探索性尝试,并对笛卡尔提出身-心二元论背后的"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和世界可理解性之伽利略模式做了积极的肯定。"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有别于"方法论上的二元论",前者是无可厚非的,而后者极具争议。作者认为语言与心智的某些方面,无论是还原还是整合,在建立丰富的学说主体之前,还不为人类当前的智力所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