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论证大自然及其非人存在物的内在尺度和内在价值,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价值范式由主观工具价值论向客观内在价值论的转换;通过论证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统摄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以及人类整体环境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环境整体主义转向.客观内在价值论并不否认人的主观价值的存在,环境整体主义也不排斥而是包容了人类利益和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价值范式的生态转向,通过强调道德的关系性和整体性而赋予了伦理道德以涵容更广的生态性.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程序伦理价值体系将应用伦理学的"程序伦理"引入为基本方法论,因而具有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性,亦具备现代政治伦理的基本道义属性,它内含"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理念体系、"权责一致、包容发展"的原则体系、"互利不害、互惠共荣"的价值体系和"合作共商、共建共当"的路径体系,将因其契合人类多元文化、多元文明、多元价值发展之本真、追求人类历史绵延之至善并寻求世界和平、和谐、和睦之大美而成为人类之"终极正义"和终极伦理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有机融合,是一种既富东方特色,又蕴含了人类共同价值基因的文化现象。其中,和而不同与公道精神等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修己安人、礼乐教化和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方法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形成、完善与传播。相关研究和讨论不仅可以扩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在诸环境伦理学中,汤姆·里根的权利论是复杂的,也是精粹的:它兼具道义论与功利论的考量,但又不是两者的折中。这种特点突出地反映在"动物权利"的价值意味中。里根对固有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理解相比彼得·辛格与保罗·泰勒的价值论,展示了权利论、功利论与道义论之间在价值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对里根道德实践主张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两种价值的"实践力"是不对等的:相比生命价值,固有价值是其价值论的核心并具有压倒性的"权力"。可以说,汤姆·里根的权利论架构是对传统价值论的一种扬弃。然而,里根关于生命价值之阐述的实证基础是不稳固的,也是有待完善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于人类感觉器官所决定的认识域.以人类的有限认识能力,不可能发明具有无限性质的纯粹的客观知识.论者所强调的各种“客观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类的身体为皈依的,并不是所谓的“客观存在”.人类不可能完整地认识宇宙万物,也没有必要.人类的认识和科学以服务人类的生存为根本目标,因此人类的认识活动只要完成“认识-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条,就足以实现其价值意义了.可见,人类任何“价值”的根本都在于“人”本身.科学主义将科学和真理合二为一,进而将“科学”等同于“价值”——这就扭曲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导致了人的严重异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相似文献   

6.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由于这种"开显"只是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表达,因此人对万物不具有存有论意义上的决定性,即此种价值哲学没有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风险。随着"天道"地位在后世儒学中的提升,人道的本源性地位被遮蔽,儒家的价值哲学也转变为以存有论为价值论奠基的形态,这是后世儒学出现"崇天忘人"甚至"以理杀人"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内蕴伦理意涵、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的伦理共同体。把人类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生命健康权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主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核心是加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合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原则,也是体现和彰显全球卫生健康治理价值共赢的伦理原则。作为建设健康世界和保护人类共同地球家园的根本大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内蕴和贯穿着对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以及生态利益与生态责任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是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安全一体化的伦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凝聚“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聚"共有价值理念",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实现二者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方法论原则的探讨和建构,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凝聚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现实困境"与"理想超越"的否定统一原则;"民族使命"和"成员责任"的彼此关照原则;"传统"、"现代"、"未来"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进 《孔子研究》2015,(3):28-35
儒家礼教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效法天地自然和尊重人情现实,强调圣凡区别等社会常识。在此思想指导下,儒家构建了包括"男女授受不亲"在内的人伦规范以防止人堕落为禽兽、人类社会堕落为禽兽世界。现代思想对儒家礼教的批判忽略了儒家礼教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以思想上的虚构和想象的图景来代替常识,不但不得要领,并且也有使人类堕落为禽兽世界的危险。只要天地自然和人情现实不发生改变,圣凡区别永远存在,那么儒家礼教精神也就具有永恒之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全球各国在各个发展场域创新创造、互容互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在政治场域倡导世界各国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在安全场域倡导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和合共生;在文化场域倡导各国文明要交流互鉴、多元并存;在生态场域倡导各国家和地区要携手共治、绿色发展,共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哲学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共同性思想丰富多彩。中国古典语境中以"同异"(以及"一多""共殊""齐不齐"等)概念引导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共同性思想,既有悠久的起源,又有复杂的演变;既广博,又精深。整体上,它是在"异"中观"同",在"同"中别"异";它在不同层次上被限定,也在不同意义上被界定。完整地把握它们,有助于避免人们的单向度思维,并在文化、宗教、哲学、政治等各领域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推进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可能性,但市场经济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给价值认同带来一定难题.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实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利益认同和思想认同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利益认同为前提和基础,突出思想认同对利益认同的引领作用,通过利益认同推进思想认同,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伦理精神的现代价值之考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道德原则体系呈现出三层结构的样态,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人文伦理价值体系。而贯穿其中的先秦儒家伦理精神可以概括为对"自我完善"及"兼善天下"的自由、平等、理性与完满的价值追求,具体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也是自律价值与他律价值的统一。这种先秦儒家伦理精神对现代中国的伦理价值系统既具有补充与匡正的意义,又具有向现代伦理精神转化和创生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彰显着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们蕴含着变革中国、治理世界的系统的"中国方案",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面临着世界性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它们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安全以及所有生灵的存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们都不断地吸取人类文明成果,贡献出各自的思弩和智慧。而佛教理念的生态学意义.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广泛注视。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9,(10)
正2019年10月12日,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佛教界、学术界近四百名代表相聚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行中美加佛教论坛。我们围绕"佛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觉悟在人间: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佛教的弘扬、传播与发展"三方面深入研讨,交流思想、表达关切、凝聚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人类命运共生共荣,休戚攸关,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盼。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多种文明、多元文化、多元宗教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人们联结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21,(1):189-195
以赛亚·伯林坚信文化对人具有特殊意义。他通过对维柯和赫尔德为主的反潮流思想家的解读,在价值多元主义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并非是普遍单一,而是多元并立的。文化的差异性仅仅是人类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呈现,并不能形成一种囊括所有文化模式的人类共同体文化体系。从这种文化多元论出发,与个人自由相对的族群归属必须在肯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社群与历史文化之归属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个体必须归属于群体并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认同——亦即身份认同和肯定,否则将会在强制性同化中导致身份的丧失。伯林强调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强调文化不应该是单调的、统一的规则和格式,坚持在共同价值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这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梦想的一种反省、批评与自我纠偏。透过自由主义阵营中以伯林为代表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可辨识出一条穿透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之迷雾、阐释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之意义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试论政治哲学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的"价值人"作为其政治人性预设,并以此为现实的和逻辑的起点推演政治哲学的价值原则,进而在价值层面上描绘政治自由的蓝图,设定政治平等的路径,规范政治民主的图式,也为政治文明的构建提供价值导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犹太-基督教宗教用自己丰盈的精神乳汁滋养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对立物,两者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第一,对世界作一种包罗万有的统一的描述;第二,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故事";第三,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终末论"形态和弥塞亚信念;第四,强调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用"颠倒"的方式,表达了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因此,只有理解基督宗教,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终极诉求;反过来,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基督宗教信仰的精神价值.基于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真诚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可以通过相互追问,各自从对方身上发见自己要表达的那种终极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