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有化德育与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占有化德育以占有物质财富的方式从事教与学 ,在德育中人与知识及相关的分数、学历、科研成果的关系是占有者与被占有物的关系。生活化德育要恢复德育的本来面目 ,道德学问本于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生活化德育要扬弃占有心态 ,恢复德育敦品励行的人格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2.
幼儿德育是在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周围环境产生更多互动之时必须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它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其核心,道德生活化,融八日常生活是幼儿德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做好幼儿德育就必须从幼儿生活中涉及德育内容的各方面入手:从家庭生活入手,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幼儿园生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自律品质;从社会生活入手,锻炼幼儿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发展,逐渐成为完善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在童年时期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即"童年情结",对他本人的个性、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风格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丰子恺童年时期殷实的家庭条件及其丰富性的生活体验等因素,使其产生了童年情结,这种童年情结突出表现在儿童题材、儿童视角、儿童崇拜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传奇而短暂。童年生活是她一生中最温暖、美好的回忆。因而她多用童年的视角进行创作,她在童年记忆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依托。用童年体验这一视角去审视她的爱情、人生与创作,能够深入理解萧红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主题。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中 ,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生前虽然只对生活教育下过定义 ,没有对生活德育下定义 ,但却有丰富的生活德育思想 ,而且其生活德育理论自成体系。文章从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与德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德育途径和德育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相似文献   

6.
植入前组织配型孕育“救星同胞”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在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前,对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检测,选择与现存患儿相同HLA配型的胚胎进行受孕,孕育一个组织配型相同的脐带血干细胞供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技术的应用是创造人来获得移植组织,由此引发系列伦理争议。讨论孕育"救星同胞"这一医学实践内在需要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7.
童年意识对画家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童年记忆对每个人都非常珍贵,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对艺术家而言,童年意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达芬奇的创作,以他笔记中描写自己童年记忆的一段文字为出发点;米罗无论是绘画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题材均来自他的童年意识;达利儿时养成的特殊性格和心理影响着他整个的创作思维与生涯;蒙克的作品中充满了悲情色彩,与他不幸的童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在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前,对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检测,选择与现存患儿相同HLA配型的胚胎进行受孕,孕育一个组织配型相同的脐带血干细胞供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技术的应用是创造人来获得移植组织,由此引发系列伦理争议.讨论孕育"救星同胞"这一医学实践内在需要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有机融合,是一种既富东方特色,又蕴含了人类共同价值基因的文化现象。其中,和而不同与公道精神等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修己安人、礼乐教化和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方法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形成、完善与传播。相关研究和讨论不仅可以扩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价值有着一种建构性的设计,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价值"两种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的指导价值。德育指导价值的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特征:社会道德和精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既要向未来公民社会中通行的社会价值靠拢,因为这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价值传统,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方面的现实作用。德育指导价值上的这种建构性设计,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要理解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转折",最为关键之处就是返回"实际生活经验"的"动荡"特征而对运动性存在重新彻底肯认,返回"实际生活经验"的"前理论"特征而对运动性存在更加原初地言说。把握住这一点,就能更加恰当地理解他"转折"后的方法和思想,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其整条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的提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人"无论作为个人主体还是类主体,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渗透德育的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的和谐;德育自身诸要素的和谐是德育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德育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德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我们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探索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路径生活化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整合性、主体性与生长性是其重要特征.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大学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  相似文献   

14.
童年的油灯     
正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直钻进童年的巷子里。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山村的夜静止了一般,除了几声犬吠,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其实也不对,错落简易的屋舍里,跳动最欢的,还有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亮光的小油灯。小油灯抖动着小火苗,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  相似文献   

15.
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的范式来划定自身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的范式时所面临的诸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的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的过分自负。  相似文献   

16.
童年在高处     
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每听到、读到或者想到这句话,我都会忆起自己的童年。因为,我的童年就在高处,就在树的高处。春日载阳,杨柳初芽,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沐浴着和畅的惠风,攀上杨树或者柳树,折取枝条做成春笛。长笛,短笛,粗笛,  相似文献   

17.
苦难的童年     
童年,谁还没有个童年呢!可是我的童年和今天生活在新社会里的孩子比较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1943年,我刚五岁。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最残酷的年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我家住在北京,一家四口人——父亲、母亲、妹妹和我,只靠父亲一人拉人力车维持四口人的生活。虽然父亲从早到晚拚命地飞跑,可是,怎也追不上当时物价的飞涨,常常是三天两头连顿混合面也吃不上。妈妈每天带着我在粮店门口排队买混合面、豆饼,从晚上排到第二天中午,有时不但买不上,还要挨伪警察的皮鞭子。妈妈屡次搂着  相似文献   

18.
要彻底地理解《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乃至这部著作的整体,就必须追根溯源地对此"导论"中所提出的一些至关重要且内在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就是这样的"根源"。正是基于从"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的"动荡"那里获得的对"存在"的新领会,《存在与时间》的"导论"才极力突显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与时间》的"导论"提出,对存在的最原初解释必须以时间为视域,这意味着必须以前理论的方式恰当地理解动荡意义上的存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宣称存在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这意味着只有形式显示、解构和解释学的方法才适合于通达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缘在、时间和存在自身。  相似文献   

19.
一、福音中的耶稣童年史 在四部福音共89章中,只用了4章来记述耶稣的童年生活。而这四章分别载于玛窦和路加两福音中,就是玛窦第1章18节至第2章23节和路加第1章5节至第2章52节。我们所传述的圣诞故事便是综合这些章节内容,描绘出来的。以下让我们看看两部福音的分别记载:  相似文献   

20.
李政 《道德与文明》2019,(3):138-146
康德揭示了一种人类特有的超感触本性主导、统摄感触本性的心灵秩序或曰道德秩序。"根本恶"作为深植于人类心灵中的一种向恶的趋向或者说一种"恶的作意",令我们在通过抉意制定活动格准时将感触性动原凌驾于道德法则,由此导致对道德秩序的逆反与颠覆。对治"根本恶"的根本方式是重新恢复道德秩序,即通过心灵的"革命"令道德法则重新主导实践活动。要充分杜绝"根本恶"效用的发生,人类应当脱离一种"伦理的自然状态"而进入"伦理共同体",以期过上真正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