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婕 《现代哲学》2006,2(3):14-24
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染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代天善 《世界哲学》2007,(5):58-64,78
本文对乔姆斯基语言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唯理论是其语言天赋论萌芽的土壤,普遍语法是普遍主义在语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语言天赋论告别了古典唯理论里的"灵魂"与"上帝",走向了同样具有不朽与万能品质的生物"基因"。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身份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学海》2008,(3):72-76
公民的概念和公民身份理论是当代政治、社会和法律理论领域中的核心概念,近些年逐渐成为了中国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而对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却缺乏相应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本文从内在逻辑和演进脉络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公民身份本身固有的三对矛盾统一体即二重性,即民族性与世界性,权利性与责任性,私人性与公共性.相信通过对公民身份二重性的充分认识,对于培养"好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契约: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以重新复兴“社会契约论”为特征 ,它唤起学术界不少人对于社会契约模式的关注 ,也唤起更多的人从罗马民法、市场经济乃至基督教“圣约”传统中寻找社会政治模式的热情。然而 ,近现代以来 ,主流思想的看法一直是认为“从身份到契约”是社会进步与现代性出现的主要标志 ,不仅充分肯定其具体实践 ,而且积极把它推广到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政府国家的理解 (如“公共选择理论”等 ) ,就是我国在当前体制改革中也有许多人看好社会契约论模式。因而问题是 ,罗尔斯的新意在哪里 :他的“新”社会契约模式与广…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主义伦理观是一种规范性概念,是对个体与他者关系的一种认知与定位,涉及到个体与他者关系范畴中的道德界定与价值判断。世界主义相信所有人都有责任改善并丰富人类的总体人性,认为人类是一个种群意义上的整体,是一种原子式的构成,其中的个体皆为世界公民,他们从属于精神与伦理共同体。"世界主义伦理观坚持正义的优先权",这对全球化时代的当今世界独具意义。在复杂的思想理路与理论光谱之中,世界主义伦理观的核心命题应首先得以厘定。  相似文献   

9.
胡永辉  董群 《学海》2014,(4):198-202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清教的契约思想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王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新教的人权政治思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不仅使契约思想、人权思想广为传播 ,而且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但对于圣经的诠释历来存在差异。1968年,恩斯特·布洛赫出版了《基督教中的无神论》一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圣经做出了颠覆性的解释。在他看来,圣经并非为神启示的话语,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无神之书。其中一方面充斥着“特殊的主人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作为“农民战争的暴动书”,当中又蕴含着体现反抗、革命精神的四重具象。布洛赫认为,“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因此,他取道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高扬圣经中所蕴含革命精神来促使人们看清教会的真实面目,从而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人世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2.
别尔嘉耶夫自由观的独特性在于把自由问题与上帝问题紧密相联。在他那里,上帝是自由存在的保证,自由则是上帝存在的理由。别尔嘉耶夫把基督教信仰主义和近代理性主义在自由问题上的困境归结于未能正确处理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他通过对"基督"象征意义的重新解读,试图证明人的自由首要的是精神自由。由于力图在宗教维度下开启自由的深层内涵,因而,别尔嘉耶夫的思想对自由理论的发展及当代人类如何走出生存的困境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施萍 《宗教学研究》2005,16(1):96-101
林语堂的现代基督教思想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他以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为纽带,在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之间建立了亲缘关系,在本土语境中重塑了"上帝"的神学形象:它来自人为善的高贵本能,是人类至善意向的神学象征,是个体获得生存意义的导引,是精神世界中至高无上的神.林语堂是"五四"知识分子中将现代基督教思想植入自身文化人格的第一人,他对基督教的认识异于"五四"思想主流,却同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4.
徐东来 《中国哲学史》2005,10(3):95-100
佛教是任何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内容.冯契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把那些可能影响人们思想的佛学理论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从把握性与天道关系的目的出发,对佛教"转识成智"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完成了其广义认识论基础下由知识到智慧的哲学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其智慧学说与佛教"转识成智"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文本出发,本文对青年马克思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思想转变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文章认为,马克思最初信仰上帝,是一个有神论者。马克思早期的中学作文主要体现了他宗教观的有神论阶段,但此时他也在一些方面一定程度地显示出与传统宗教有神论的不同。接着,文章认为,他的博士论文表现出他向无神论的转变。最后,文章对发生这一转变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康德持一种人格上帝的观念,即主张上帝是一个具有知性与意志的存在者。这是一种经院哲学式的观念,是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深受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斯多亚派思想的影响。康德与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学者一样,把上帝的知性看作一种直观的与创造性的知性,把上帝的意志看作一种知性的与创造性的意志,把人格上帝看作纯然理性的与非感性的存在者。从人格上帝的逻辑可能性出发,康德否定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上帝与最极端的自然神论的上帝,这对于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神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且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奥古斯丁到安瑟伦,从阿奎那到康德,这个问题引起了古今无数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本文拟介绍当代著名宗教社会学者彼得·贝格尔的《天使的传言》一书中所论述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新五路证明"的问题。作者首先简单介绍贝格尔的这本书及其价值,其次分析古今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上帝存在的证明,最后通过阐释贝格尔的具有"现象学和心理学色彩"的"新五路证明",从而彰显其哲学和神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上帝论无疑在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神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谢扶雅的上帝论思想,在经历了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变之后,形成了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看法。而其尤为独到的地方在于对上帝的这两种状态(一体两态)的解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角度分别探究他的一体两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最终表明,从中国哲学而来的中和思想、天人思想对于上帝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著名宗教社会学家汉斯·莫尔的宗教身份理论进行的初步介绍和评析。莫尔的宗教身份理论涉及到宗教、身份、神圣化和辩证这样一些概念,他认为宗教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并通过神圣化的方式,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身份起到一种维持和保护的作用。他关注的是分化和整合、变化和稳定等这样一个辩证的视角。该理论固然也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不能不说是宗教社会学中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从友 《天风》2012,(9):49-51,68
泰格尔在他的爱情诗集中曾经说过:"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位艺术家,在他的包里装着画笔和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而多变。"这诗文给人以许多遇想。但如果一个女人认识了上帝,并能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那么仅用"美丽"两个字是无法概括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