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文化"理解为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的体现和人类生活的本质。基于这种认识,围绕加尔文和凯珀(Abraham Kuyper)两位基督教神学家的思想,力图阐明加尔文主义思想中"罪"和"恩典"的观念对于文化的影响。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尔文主义主张人在世界上作为文化的受造物所具有的文化责任,即去挖掘内在于世界中的各种可能性;二、加尔文主义对于罪的深刻认识:罪作为破坏性的力量;三、加尔文主义的"普遍恩典"观念同时包含的抑制罪以及积极发展世界的思想,使得文化的活动和形成成为可能;四、文化的合适目的与上帝的主权和荣耀。通过解释这几个方面的内涵、相互间的张力和关联,进而阐明加尔文主义文化观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系统神学中连接上帝论和人论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上帝的形像。本文从加尔文对上帝论和人论的论证入手,指出加尔文在论及人性的败坏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人所拥有的上帝的形像,从而理清加尔文认为的有关上帝的形像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加尔文神学体系中的神人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加尔文所强调的至善的上帝观念与败坏的人性观念具有辨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肯定上帝是至善的同时,并不说明人性观是全然悲观的,即使在人性腐化堕落之后,上帝仍然以其至善保留人得以救赎的希望。因此,本文将基于辩证二元结构的视角来梳理加尔文神学思想中的神人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18世纪北美大觉醒运动产生的背景,介绍了爱德华兹生平,分析了爱德华兹神学思想中的加尔文神学的因素,指出《信仰的深情》一书对今日的基督徒的规箴作用。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如何看待理性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在上帝面前拥有一种圣洁、深沉的信仰情怀。  相似文献   

5.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8)
<正>希腊文的theologia是一个合成词,由神(theos)和逻格斯(logos,即"道/话语/学说")两个词组合而成,意思是有关上帝的谈论或言说。广义上说,神学是指所有对上帝(神)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有关上帝的学说。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使用这个词。后来基督教神学家借用了这个词,这个词逐渐被专门用来谈论基督教的上帝。尽管对神学有不同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张远来 《天风》2014,(3):8-9
<正>或穿或不穿,都当是为了荣耀神,造就人。但如果我们要穿,就要穿出信仰与文化、符合美学与功能性的基本意义。"圣服如何穿?"在当下中国教会中,确是一个颇具困扰的文化与神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关于圣服一般来说:服装有两大功能:(1)避寒;(2)遮羞或显美。按圣经所记,人犯罪后,为了遮羞、避寒,上帝用动物的皮做成衣服给人穿上。因此,可以说,最早的服装师是上帝自己,自然,这其中还有救恩预表之内涵。所以,人穿戴合宜,不仅能御寒遮羞,也是对上帝恩典的展示与记念。摩西时代,上帝拣选了利未人为祭司,为了凸显"分别为圣",区分不同职分的祭司的圣职和侍奉,上帝特别吩咐摩西按照上帝自己指示的样式为祭司按照不同的职分制作不同的圣衣,用不同的颜色及服饰表达不同的信仰及神学内涵。如圣服的三种基本颜色:蓝色代表了属天的颜色,表示圣职是与上帝相关的;红色是流血牺牲的颜色,代表牺牲救赎;紫色代表反省和忏悔。圣服上的12个胸牌代表以色列12个支派……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神学的内涵。一般,圣服有四大基本意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教会在教会音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格列高利圣咏在礼仪崇拜中的应用和"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但这时期的教会基于"特殊恩典"及旧约"献祭"的精神,认为只有教会才有谱写音乐的权利,只有神职人员和唱诗班才有教会音乐侍奉的权利,而会众只有"聆听"的权利。作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奠基人和组织者,加尔文于16世纪将教会音乐的权利从中世纪教会的限制下释放出来,开始"俯就"会众,倡导"会众唱诗"。同时,正如他没有将他的作品(《基督教要义》)称为"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而是称为"敬虔要义"(Summa Pietatis)一样,他基于"神的话语",创设与"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保持协调的"敬虔音乐"。本文藉着加尔文所开启的改革宗圣乐神学传统,首先阐述加尔文如何在基督教圣诗史上为教会树立了以"音乐"进行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的典范,同时介绍加尔文音乐的"大众性"、"简洁性"和"朴实性"如何在音乐主观领域无形的推动现代音乐的发展,扩展了上帝赐予人类的"普遍恩典"的音乐领域。  相似文献   

9.
张忠成  吴新望 《天风》2018,(11):7-8
今天选读的经文是天使报信给牧羊人时说的一句话:“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其中最吸引人的一个词就是“平安”,这个词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祝愿,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关系,也预示着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是神学教育?神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有人将神学教育定义为训练神学生去认识上帝及服侍上帝。也有人将神学教育理解为"一个心性、灵魂、理智和力量的旅程",一个进入上帝生命的旅程,一个给世界带来医治的旅程。无论哪种理解都认为神学教育对教会领袖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神学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教会领袖,它是一种特殊教育,也是一种全人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12,(1):191-199
在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中,形式和光辉是美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元素。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光辉是一种垂直维度的无限深度,形式是一种水平维度的有限延伸,二者垂直相交形成美(荣耀)。美是形式与光辉结合的产物,这一古典美学思想源自中世纪神学美学,巴尔塔萨继承过来加以新的发展——在其神学美学视域中,形式与光辉只有在基督中才能完满结合在一起,生成无与伦比的至美——上帝的荣耀。由之,巴尔塔萨建构起一种神学美学基督论或基督论美学。 张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  相似文献   

12.
从圣经启示、信仰传统和教会历史实践来看,中国教会的"三自原则"都具有很强的教会性、教义性和神学性。这表现在:三自原则是上帝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地方性与普世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是爱国与爱教的统一。只有坚持三自原则,中国教会才能迈向荣耀的教会。  相似文献   

13.
王剑华 《天风》2002,(6):10-11
当主耶稣降生的时候,天使宣告说:“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将耶稣降世的目的预言了出来,耶稣的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性,是荣耀在天上的父神(他体现上帝荣耀之美);将神的平安带给世人。圣经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加尔文对路德神学的继承和创新,分析了加尔文在他自己的处境和那个时代对神学伦理学和新教教会制度方面的重要贡献。这些贡献,至今影响着全世界的新教教会,并必将对中国教会的教会神学创制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12)
<正>(二十)何为神学?何谓神学?或曰:"神学者,研究上帝之学问也。"此言不妥!因上帝乃是人敬拜的对象,卑微如尘土之人,不配对上帝说三道四,绘声绘色,指手画脚。柏拉图使用之theology,指研究希腊诸神灵之学,不能用于至大至高、独一永存之上帝。神学,说到底是神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正>第二,加尔文从圣灵的描述来证明圣灵的神性说到圣灵神性的直接证据,加尔文说,《圣经》在论到圣灵时毫不犹豫地用"上帝"这称号称呼他。保罗之所以说我们是上帝的殿,是根据圣灵居住在我们里面(林前3:16-17,6:19;林后6:16)。"我们不要轻看这事实,上帝在《旧约》中多次预言信徒将作他的殿,而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就是这预言的应验"。奥古斯丁清楚地论到:"假设上帝吩咐我们用  相似文献   

17.
3.加尔文神学思想对新教教会的历史性影响如果说是马丁.路德在新教神学传统的创制上为后世新教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定了基本神学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今天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基本神学命题和教义立场,如对《圣经》的基本原则,对古公教会传统的立场,和罗马天主教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探讨《利未记》中的安息观,思考安息的神学内涵。一方面,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引导基督徒进一步地理解上帝的圣洁、慈爱和公义,让信徒归回到上帝的平安和圣洁中;另一方面,旨在将神学研究成果与中国当代教会事工和社会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国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教会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阿奎那在形而上学基础上建构创世信仰,确立创世形而上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则,其本质与存在同一,即纯粹的现实活动;创造作为上帝的本质体现和神圣活动就是存在的给予;世界万物,既绝对受造于上帝,又自有其分有之在,表现为存在论上的依存性和自在性。阿奎那的创世形而上学正是对《圣经》"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信仰告白的哲学表达,代表了新的神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宗教信仰与神学之间有一条微妙的分界,如果没有宗教的产生以及它所面对的封闭困境,神学或许无以发展。神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宗教的挽救和补充,这一点在20世纪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如布尔特曼所认为的,企望现代人在不发一言的前提下就完全接受上帝,相信圣经中那些类似神话描写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神学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更加凸显出来。信徒的上帝不可言说,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必定要被言说的。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应该修正的卡尔·巴似的两难处境。卡尔·巴特说:“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而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