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紫阳     
(984—1082) 北宋道士。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传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一说“遇青城丈人,得金液还丹之妙道”;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  相似文献   

2.
道教类书。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宇文邕崇信道教,曾多次召集百官僧道讨论释老义,定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后因群臣、沙门皆持异议,乃于武帝建德三年  相似文献   

3.
合三教,纬万法,齐参应无所住总五色,空一切,皆幻作如是观(龙泉寺)合三教:综合三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佛称为三教。纬万法:纬,《释名·释典艺》:“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此处亦为综合之意。万法,所有各种事物和现象。  相似文献   

4.
儒释道三教皆以“道”为根本旨归,并立足自身本位来不断融会他者,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教合一”思潮。但“三教合一”思潮的形成并没有泯灭三教之间的差异,反而促进了三教各自话语体系的构建。寻求同一性、自觉差异性、超越同异之辨,既是“三教合一”思潮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现实路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哲学”保持觉解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与西方哲学进行视域融合:“求同”以为双方的深层对话提供场域;“存异”以为双方的相互激活提供可能;最终超越同异之辨,实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有“三教”之说,陈寅恪先生在1930年代曾 说过:“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自晋至今 ,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道教的文化整合作用值得研究历史地看,虽不能说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鼎足之势,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三教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应是不争的事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魏晋 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但与儒释二教相比较,人们常以“杂…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儒释道融合的成熟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三教论》中说:“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阙者。”认为儒释道都有助于治世,儒学是“万世永赖”,佛教道教也能“暗助王纲”。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     
道教教派之一。亦称全真教或全真派。金初创立。困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全真道之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  相似文献   

8.
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后改用成,号紫阳,浙江临海人。张伯端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南宗五祖之一。张伯端自幼熟读儒、释、道三教经书,对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以及悟道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饱学有识之士。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悟真篇》、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的生死哲学是晚节的内在支撑,其代表性观点是生死为正余关系,生与死如同春夏秋与冬,且可相互轮转。由生出发,经过无生(死亡)的超越,再返回尽此生。国破家亡后,方以智历诸患难、久经生死考验,逐渐由被动承受转为积极担当,并将这些经历与考验转化为打开儒学死亡视域与锤炼生生仁体的资源。方以智将佛教能医治诸病的药树思想引入儒学,其形成及发展有梧州、南京、新城三个阶段,其代表性观点分别为:引西方药树为奇兵(以佛援儒)、死是大恩人(以佛教的超越精神解决生死问题)、病药俱忘还说药(重返儒学之着实)。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山,荆(佛)杏(儒)双修,伏藏隐忍,在明亡的寒冬中“炼药开炉(冬雷破雪)”,以余求正,启动生死转化的生生之几,并淬砺为中国文化托孤之志,这可视为药树思想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方以智药树思想的哲学特色是“应病予药”,其要点有:承认病与药的普遍性;根据病症,辩证用药,善用奇药;擅长运用作为三教共同基础的公因之药,以及公因与反因的轮转。方以智以疗教救学为使命:通过佛道为儒学寻找应对危机的方案;佛道亦可借鉴吸收儒学尊生的入世精神,推动世俗化进程,由此实现“三教互救”基础上的三教合一。  相似文献   

10.
黄俊杰 《现代哲学》2006,2(5):54-61
该文分析十七世纪蕅益智旭(1599-1677)对《论语》的思想世界的解释。该文首先指出,智旭以无限生命、死生一致的观点作为核心,重构孔门的生死观,再以心学之立场重新解释孔子思想中的“学”、“道”与“天命”三个重要概念。智旭将“学”解释为“心”之觉醒,将“道”理解为“空生大觉”之道,将“知天命”解释为对“不生不灭之理”与“虚妄生灭之原”的通透。凡此种种新诠,在东亚《论语》诠释史上,均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展现王阳明以后以“心”学解释经典的“自由的”学风,另一方面则显示明末三教合一之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1.
华严经义记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北齐释惠光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耳。光姓杨氏,定州长芦人,今河北沧县也,为佛陀禅师弟子。会佛陀、勒那初译《十地经论》,光乃命章开释,独最其功。光每以正教之本莫过《华严》,乃撰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以  相似文献   

12.
宋元明时期,道教对佛教、儒学的吸收已进入全面融会贯通的阶段,“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比比皆是,且出现了以倡“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新道派,表明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3)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大夏河上游的拉卜楞寺,是中国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已有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拉卜楞寺,全名为“(乃小)旦夏知卜达尔吉扎西伊苏旗贝琅”,简称“拉琅札西旗寺”,一般称“拉卜楞寺院。。拉卜楞系藏语“拉章”之变音,意为“佛宫”,有“卫藏尼哇”(第二西藏)之称。  相似文献   

14.
圆玄学院位于香港九龙新界荃湾三谭叠,由赵律修、吕重德等人始建于一九四五年。该院主张释、道、儒三教合一,以“圆”喻“释”,“玄”为“道”,“学”为“儒”,阐释道儒三教之理,故取名“圆玄学院”。圆玄学院是香港道教联合会的主要团体会员,亦是香港有较大影响的宗教团体。该院原址拥有土地四十多万方尺。近年来发展颇快,现已建有明性堂、三教大殿、元辰殿、养真轩等殿宇院落,并筹建故宫式三清宝殿、凌霄殿及三教文物馆。该院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字为宗旨,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以慈善性福利事业为重,进行多文化社会服务及慈善事业,在港办有中学、小学、  相似文献   

15.
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以普度众生,修真成仙为其根本宗旨。全真道的真义即: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重阳祖师博通三教典籍,受钟、吕二祖之仙传,西行东化,传教度人,不分官庶贵贱,凡前来求教者同仁视之。每以诗词章曲,疏颂杂文等,自然应酬。其著述大多是阐发天地生成之玄机,通过人体而验证以悟天道,除情除欲,知其天性,广修德业,内炼“金丹”。祖师羽化升仙后,门徒收集遗文千余篇,即今之《重阳全真集》十三卷。据《重阳全真集·序》载:金大定戊申(1188)年,时值重阳祖师升仙十八周年,刘长生真人(1147—1203)乃命门徒曹瑱来等四人,特诣去宁海州请正范怿索写序文,并附于其文首页。题曰“终南山重阳子王嚞撰”,见收于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正统道藏》太平部,还收有重阳祖师著  相似文献   

16.
张阳 《中国道教》2014,(2):53-55
正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宋神宗熙宁二年,陆龙图公诜镇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张伯端生平正史中皆不见其传,《正统道藏》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称《仙鉴》)卷49记载: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8.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教,然而儒、道、佛三教这种格局,又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后,天子衰微、诸侯力政的局面改变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想文化亦出现百家归一统之势.首先是自商鞅变法以来“为秦开帝业”的法家学说当令,“言无二贵,法不两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实践法家的文化专制思想,焚《诗》、《书》,明法令,将统一的秦政和“言无二贵”的法家学说  相似文献   

19.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20.
在成都市城区的西北隅,坐落着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千年古刹——文殊院。文殊院与大慈寺、昭觉寺并称“成都三寺”,乃西川四大丛林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禅宗著名的修持场所。目前,文殊院是四川省佛教协会和成都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文殊院前临文殊院街,后接万福桥侧。正对寺院大门,矗立着一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的照壁,蕴含着“佛门空阔”之意。墙壁中央书嵌“文殊院”三个大字。走进文殊院,仿佛走进了智慧吉祥的清凉世界。一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7)(一称始建于南北朝),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为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