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荣  朱毅 《美与时代》2015,(2):76-78
晋派建筑由于受山西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大致分为晋中窑院、晋北合院、晋西窑洞、晋东南石板屋等不同的住宅类型。晋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工艺,集地域环境、传统文化、精神象征于一体,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古老的文明使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具有一定寓意。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我们并没有摒弃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而是将传统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任雯 《美与时代》2007,(12):83-8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是伴随中国社会的演进而顽强地在民间传承发展至今的极具生命的艺术.对民间装饰艺术独特的色彩观的研究,是现代优秀设计师吸取和借鉴东方色彩美学观中科学合理的因素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更是现代艺术在传承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色彩观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变得非常强烈,所以开始追求传统艺术形式以外的艺术,比如装饰绘画艺术,通过装饰绘画艺术的追求,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更多的艺术美。针对装饰绘画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装饰绘画中的造型语言,通过装饰绘画的造型语言,对装饰美和表现力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将书法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引入到装饰绘画中是个有趣的尝试。书法艺术是抽象表现艺术,毫无疑问,在抽象表现的大环境下引入同是抽象表现的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将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绘画艺术发展到当下仍然保持强烈的民族风格、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发展到当下的重要突破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装饰绘画在造型、构图、色彩等诸因素组织与计划中营造着美的秩序,在创作过程中,变形、夸张、取舍、加强、减弱,把握其恰到好处的前提是,表意者蕴藏着的那份智慧与真情,只有在真情实感的沃土中装饰绘画这门艺术才能显示出它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天水南宅子明清家具是中国明清家具地方流派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天水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除了具有中国明清家具共有的装饰艺术风格外,还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家具的色彩,到造型的设计,及雕刻、镶嵌、金属部件装饰,天水南宅子家具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对其装饰艺术进行归纳和概述,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提取出更多的有用装饰元素,可以丰富家具设计和家具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9.
李小波 《美与时代》2014,(12):83-83
装饰绘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是儿童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诸方面的生态式艺术途径,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石雕装饰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且艺术价值颇高,具有显著的时代文化特征,为研究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精美的范本。从作者3次去南山寺对其石雕艺术考察结果来看,南山寺雕饰纹样内容以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雕饰手法多采用浮雕和线刻。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受到五台山区域匠作文化、寺庙经济因素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风采独具的题材、图案表现及文化特征,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汉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光彩动人的实际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民间吉祥艺术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会馆是明清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中原地区分布着众多的会馆,它们大多是从各地来豫经商的商人筹资兴建的。在会馆建筑装饰中,汇集了大量具有吉祥意义的图案纹样,结合会馆本身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些图案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玥  宗雯 《美与时代》2014,(11):68-69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美术学科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美学法则及技法规律。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图案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够重视。汉绣艺术是楚文化的代表,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在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是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造型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将汉绣艺术精粹运用于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中,学习汉绣的历史、精神、民俗、文化,加强学生对荆楚传统图案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3.
认识青花装饰的色彩、题材、表现技法等几个方面,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吸收青花装饰艺术的营养,探索和总结青花装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将会产生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装饰绘画本就是用来表现美的绘画方式。相对于装饰绘画的真实性研究来说,装饰绘画所真正重视的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无外乎这些。装饰绘画把具体的、抽象的、意象的图画运用到绘画之中,再适当装饰进去别样的道具,让绘画与装饰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手段,在美的意境里感受色彩所带来的震撼力,并以主观的色彩艺术表现出来。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方,都充斥着装饰绘画的魅力。要深刻地探究装饰绘画的语言,就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就装饰绘画语言进行扩展,讨论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及色彩和意象语言。  相似文献   

15.
装饰绘画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普遍的艺术形态之一,装饰绘画艺术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装饰艺术形式,已无可替代地占据着现代家庭视觉艺术的审美时空。当下,在整个视觉艺术领域,形式与观念的创新已成为基本追求和必然的趋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装饰绘画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已成为视觉艺术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蒋建军 《美与时代》2013,(11):81-81
楚文化和艺术的血脉千百年来一直在楚地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尚能在楚地的民间艺术作品中寻找出它们的踪影。可以从楚艺术品中的漆器装饰图案出发来分析这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始建于光绪年间,一直到民国初年才建成,前后营建了50余年,是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邸建筑标本。其庄园内出现的罩的装饰艺术效果和谐统一;装饰艺术造型丰富多样,且尺度恰到好处;装饰色调淡雅,题材内容寓意深厚;雕刻艺术精美绝伦。对马氏庄园室内罩的艺术中的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和挖掘,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设计理会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风格文化以及深刻哲理,并且能为现代设计师提供灵感,使其通过巧妙的构思,运用到现代室内和家具设计之中,以设计出符合当今时代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社旗山陕会馆以其精湛巧妙的雕刻装饰艺术和深厚的商业文化而闻名全国,其"天下第一馆"的美誉当之无愧。会馆内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形式考究的石雕运用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等多种技法,极好地展现出绘画与雕刻艺术结合的审美特质,尽显雕刻艺术之神韵。作为建造初期的商业活动场所,商人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信为本,但会馆雕刻装饰中处处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思想与文化价值又远远超越了商业场所本身。会馆神韵跌宕、气势磅礴的装饰技巧与当时人们平和的心态所体现的理念与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钦州坭兴陶构成美主要体现为其造型、材质和装饰的完美统一。坭兴陶的装饰设计主要受到书画艺术、诗词文化、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以及壮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当代艺术家根据当代人的心理感受特征,对现代图形元素进行挖掘,把现代图形元素结合在坭兴陶的装饰设计当中,对坭兴陶装饰元素进行了创新,使坭兴陶的装饰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坭兴陶的装饰技法也非常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类:线条雕刻、平面雕刻、浮雕雕刻等。坭兴陶的装饰的内容和技法相互融合,是坭兴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坭兴陶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将更多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其设计与装饰工艺中,使传统的工艺美术形式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以促进坭兴陶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