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苏婧 《天风》2002,(3):42-44
我们的孩子在初中.高中时有一段困惑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因为这段时期他们的视线从自我逐渐延伸向了社会,他们向往美好的事物.却不知如何发现美:他们追求美好的形象,却不知如何塑造美:他们崇尚美好的心灵,却不知如何拥有美。他们需要有人点拨,需要有人教他们一些方法,给他们一些引导.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上一期我们解释了艺术之所以能存在的心理基础,然而除此之外,我们的审美规律是否与进化有关?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并不是人类心智的所有机制都具有进化适应性,但它们确实是进化过程的结果。艺术审美对生存繁衍可能并不具备重要的功能,但它却可以反映我们心智的进化特征。挪威心理学家罗尔夫·雷伯同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诺伯特·施瓦茨及彼得·温克尔曼提出:我们越是能流畅地在心理上对一个事物进行加工,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美学感受。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太过新异的刺激带有潜在风险性,面对新异且难以理解的事物时,人们会产生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我国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被称为"三少"民族,其民间美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呼伦贝尔"三少"民族民间美术是呼伦贝尔"三少"民族人们与自然相亲近,热爱生活的美好见证,是他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态度,是他们对于美的价值的另一番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叶蔚 《美与时代》2004,(12):69-70
个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对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歌曲的演唱渗透着演唱者的审美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时把自己的审美和爱憎情感,传达给观众,观众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因此,演唱者必须具有进步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正确审美判断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成功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它们分别研究着宇宙中截然相反的二极世界,并完全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图景的认识。但是,正当人们站在自己的国土上赞美着公元2l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时,却突然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使原来已经美奂美化的物理学的二大理论支柱陷入了困境:现代的天学使用的功能强大的天望远镜,量子物理学家使用着功率最大的也是最精密的对微观世界的探测工具,他们都观察到以前从未见过的现象,这给他们带来了共同的苦恼,因为观察的结果与有的理论物理二大支柱的表达不相符或不甚相符。科学界把它称之为“物理学的十一大困扰”,正是这些发现和“困扰”使理论物理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8.
高师音乐教学应把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审美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音乐中的"美",理解其审美中的意境;其次,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和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通过语言、神态、形体以及演奏等,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进入音乐审美空间;第三,要向学生认真分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加深学生理解;第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第五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孩子在初中、高中时有一段困惑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因为这段时期他们的视线从自我逐渐延伸向了社会,他们向往美好的事物,却不知如何发现美;他们追求美好的形象,却不知如何塑造美;他们崇尚美好的心灵,却不知如何拥有美.他们需要有人点拨,需要有人教他们一些方法,给他们一些引导,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10.
古典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古典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典雅之美,所以,古典舞蹈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而古典舞蹈正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1.
正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在传授美术绘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加深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一、注重美术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美术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绘画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用掌握的美术知识创造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一、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探究,不仅掌握美术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非常强调真理客观性,认为它是指人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马克思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相似文献   

14.
张昕 《美与时代》2004,(11):42-43
校园环境,作为人们有意识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是学校内部作用于学生的一切外界事物的力量的总和,是学校为创造良好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建造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因素,涵盖了校园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以及它们在校园空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形象的直接感觉,常常不假思索;审美是欣赏的事物的形象符合自己理想的情趣,而不是要占有实物供己实用.只要没有求利的心态,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境界,并且又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和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樊美筠“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般都将“仁”视为一个哲学范畴,或者伦理范畴。这当然没错。但笔者认为“仁”也是一个美学范畴。其根据如后:首先,从“仁”的实际内涵来看,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说:樊返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仁就是爱人,爱是“仁”的基本内涵,因此,“仁”又是仁爱,这种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上穷碧落,下达黄泉,内容十分丰富。它既表达了人对天地万物的真挚同情:“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论语·述而》;又表现了人类对自己同类的深切关怀:“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而爱是什么呢?爱正是美感的基本构成要素。很难想象,没有对人、对物的喜爱,还会有对他(它)们的欣赏。为什么会出现“情人眼里出酉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爱。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1797)曾经这样说过:“我把美叫做一种社会的性质,因为每逢见到男人或女人乃到其它动物而感到愉快或欣喜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们心中引起对26他们身体的温柔友爱的情绪,我们愿他们接近我们。”①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够欣赏自然事物的美呢?简单说来,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生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普遍的文化形式,它是人情感的外在流露,是将无形的事物情感物化的过程。美是能愉悦身心的形象,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对事物情感体验的客观评价。艺术与美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体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的倾向。它们同时存在,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先秦身体审美实践历史地形成了三种身体美欣赏趣味:以物喻人、以貌论人和品人以味。此三种趣味之间尽管并不构成逻辑关系,但可以梳理出它们各自清晰的理论内涵,共同组合成先秦时期身体美欣赏论的完整内涵。先秦身体审美欣赏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先秦时代中国人发现、把握身体美的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美这一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贯穿于整部美学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的观点形成了四大美学流派,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格局。但是美这个概念主观性非常强,人必须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对客观存在赋予的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尽管有些观点能得到许多共鸣,获得多数人的赞许,但也只能从经验上而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合理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就不会有心思去追求美、创造美。因此,审美更可能来自于人们探寻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需求导致了审美的两种趋向:可掌控的审美和不可掌控的审美。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随着“五讲四美”活动的广泛开展,“行为美”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用来检查自己和评价他人的一切行为的惯用语。1982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九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对于“行为美”的要求是:“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做到勤劳,友爱,守纪律,不损害集体利益,不破坏公物,不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