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 《美与时代》2014,(10):93-93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寻求男女平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当代摄影艺术创作中,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视角不同,在作品中呈现着不同的性别张显,为其群体所发声。所以对其女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解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代孕现象频频发生,由此代孕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思潮,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对代孕问题进行探析,强调同情、关怀的价值,注重从情境、情感和经验分析,并从包容角度去看待代孕现象.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角度对代孕现象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代孕伦理规约,旨在合理利用代孕手段,使其能真正为不孕不育者带来生育的希望,避免出现伦理道德和社会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媒介伦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学者们重点研究了传媒伦理的基本理论、实践中的问题与冲突、以及提高传媒伦理建设水平的措施等问题,也有少数学者就媒介伦理的功能、媒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构、媒介伦理的研究历史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但也应该看到较之医学伦理等其他分支伦理学的研究,媒介伦理学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女性主义认同是一种基于女性主义立场并自我标签为女性主义者的社会认同。基于Downing和Roush的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开发了FIS、FIDS、FIC等旨在评估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阶段与水平的测量工具。研究表明,由于女性主义赋权女性挑战其生活及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主义偏见,因此,女性主义认同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女性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未来的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应该重点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及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包括运用交错性范式与多元方法探讨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年龄、阶层等多元群体经验,使用追踪研究探讨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的历程,以及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工具的本土化,从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认同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括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6-126
《红楼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本文就浅谈一下其在对女性的崇拜、对男权的批判和作者的两性观念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代表的传染病大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促使个体积极主动采取健康行为是阻止病毒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社交媒介具有的传播高效和互动灵活等属性使其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载体。组织机构利用社交媒介开展健康运动,教育、引导公众改变对预防行为的态度,最终促使健康行为的发生,但这一过程也遭遇信息疫情等带来的巨大挑战。基于社交媒介开展的健康传播,有赖于信息内容、发布形态、媒介渠道、公众参与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网络主体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体作为将社会公器,不可避免的与公共事件和公共群体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介公共性可谓是媒介传播的最本质属性之一。在传播学领域,媒介公共性问题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命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浅谈媒介公共性,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70年代之前,性别是一切女性主义者在探究妇女千百年来受歧视和压迫根源时最先投向的视点.因此,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学者从引入、介绍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到对女性主义伦理学展开深入研究,使得女性主义伦理学成为当今中国女性主义哲学学科中探讨最为充分、深入的一个领域.本文将从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介绍和引入、深化和发展以及若干实践主题的探讨等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者的心理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话语、知识建构理论的影响下,反对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心理学为主流的学院派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和价值中立的研究范式,提出了用知识-权力相互关系的认知范式来看待心理学知识的社会学本质和心理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对传统的心理学忽视和贬低、歪曲妇女的心理进行了批评和揭露。  相似文献   

10.
殷杰  尤洋 《哲学研究》2012,(8):61-67
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向来都与价值和性别无涉,然而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种关注女性道德和政治地位的认识论出现在哲学中,这就是女性主义认识论(Feminist Epistemology)。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产生跟社会领域中普遍进行的科学批判密切相关。这种批判之核心在于对传统认识论提出深刻质疑:既有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的外部批判,又有对科学本身进行的内部批判。自启蒙时代以来,社会领域中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张力:一方面,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公认模型,它所处理的是客观可度量的现象,揭示了由数学规律所统治的世界,并作为一种标准模式为科学、道德、价值等所广泛采纳;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修订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量表(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scale,FIDS),检验其在中国女性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1657名女性大学生施测中文版FIDS、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和矛盾性别偏见量表(ambivalent sexism inventory,ASI)中的敌意性别偏见分量表,随后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效度的检验。结果:修订后的中文版FIDS共有27个条目,保留了5个分量表,分别是被动接受、醒悟、融合发展、整合和积极投入,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18%; 五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2.99,IFI=0.92,CFI=0.92,GFI=0.92,TLI=0.91,RMSEA=0.05); 中文版FID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在0.71~0.89之间,分半信度在0.75~0.90之间。结论:修订后的中文版FIDS在中国女性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女性主义认同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双性同体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双性同体"思想为基础,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跨越性别的界限,呈现双性视角;通过探讨双性同体实现所需要的条件,即基本的译者能力、与性别他/她者的换位思考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及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4,(5):56-62
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的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的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深层生态学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向,一种路向以奈斯为代表,另一种路向以澳大利亚的福克斯和美国的塞欣斯及德韦尔为代表。作者认为,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立场是能够与生态女性主义相容的,而福克斯、塞欣斯和德韦尔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与生态女性主义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6.
媒介文化是通过大众传媒形成的并以此发生作用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原有文化的大众媒介化,也就是原有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加工、制作而进行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大众媒介本身及其传播活动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母婴关系是精神分析学与女性主义交叉的一个关键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说明个体人格、身份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也可以展示当代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因为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母婴关系不仅是人性的最原初形式,也是任何社会、宗教和文化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哲  刘兵 《哲学动态》2008,33(4):101-105
近年来,欧洲教育研究者发现,大学里女生比例正逐年增加.然而,在女性进入知识领域并成为主导的表象之下,不同学科间男女性的比例差异仍十分明显,尤其是在ICT(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女生的比例不升反降.  相似文献   

19.
荣晓佳 《美与时代》2014,(9):105-105
“转换性”是新媒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所有的影像、音频、文本都是通过数值米表达、存贮,因此它的相互转换能力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历史上已有的艺术形态完全有可能在数字媒介的环境下通过转换衍生出多种不同风貌的版本。我们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看成宝贵的资源,对其有效开发的前提就是我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媒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察。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性主义圣经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女性主义者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主义。19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释经著作是伊丽莎白.斯丹顿主编的《妇女圣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圣经批评成为西方特色鲜明的学术科目。抨击父权制观念、谋求建构女性的主体性阅读地位及其文化传统、主张上帝具有双性同体的特质,是女性主义圣经批评的理论特征。妇女主义圣经批评在反对性别歧视的同时,兼而反对种族偏见和阶级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