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颐所作的易学著作《程氏易传》只注解了《周易》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的内容,对于《系辞》以下等传皆无所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程颐对于《系辞》不重视,相反,在《二程遗书》中,程颐与学生谈话的主要内容,多从《系辞》出发,程颐以易学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主要概念也是来自于《系辞》的,因此,重视程颐对于《系辞》的解释,对于程颐易学思想的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从程颐释易方法角度,勾勒出程颐易学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王弼易祖尚费直,历代学者多同此论。《汉书·儒林传》言费直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表明的是费氏解《易》不同于汉易诸家之师法:以且只以《十翼》解《易》或曰以传证经。"亡章句"一语清儒王鸣盛以为:"直未尝自为书以传,解经者乃口说其义耳。"~(1)可见费易原无章句,惟依经本口传其说。后世所辑费氏易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在《哲学研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易传·系辞>所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彖传与老庄》等文章。去年冬天,又完成了《易传与楚学、齐学》一文(国内尚未发表,收于《老庄新论》书中,香港中华书局91年版)。今年暑假,由于要开“稷下道家”课程,又比较仔细地研读了《管子》、《黄帝四经》、《易传》、《尹文子》、《慎子》等作品,特别是作为齐文化代表作的《管子》。我认为它们是与《论语》、《孟子》不同的一类作品。产生于齐楚环境下的道家学说。与邹鲁的孔孟儒学,确实具有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色。本文专就《易传·系辞》之为稷下道家的作品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较为系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 《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5.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一、引言《周易·彖传》与《大象传》解释上下经卦的次序问题,前人罕有论及,黄沛荣先生著《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一书 ̄①,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分析。黄先生说:《家传》释卦,除少数特例以外,其叙述之次序,皆自下卦而上卦;反...  相似文献   

6.
《元包》沿用《周易》的卦象、卦名,其卦序则是以《京氏易传》八宫卦为基础并结合"老少仲孟"的原则而形成。《元包》中的《传》,主要融合了《周易》的《彖传》与《大象传》。《元包》遵循"观象系辞"的言说方式,其取象所用之字虽生僻,但性质与《周易》无异。尽管漏洞颇多,《元包》仿照《周易》筮法也制定出一套自己的运蓍卜筮方法。《元包》的思想并未超出《周易》的范围,同时也融入了西汉以来许多流行的观念,如京氏《易》的五行八卦说、气思想等。另外,卫元嵩还通过宣扬公羊学的文质之说来表达他期盼政治统一、天下太平的愿望。《元包》在学术水准上虽远逊于《周易》,但它的存在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及了解南北朝学术思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自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认定:“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扬子云、刘歆、班孟坚诸儒,皆以为《易传》十篇乃孔子所作,并无异论。直到北宋欧阳修方提出怀疑,以为《系辞》以下等传非孔子所作。至清代崔东璧在此基础上又详加考证,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著作。近代以来,虽然仍有不同意见,但学术界大多数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也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乃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  相似文献   

8.
“其”。亓即其。《释文》 :“死其 ,‘其’亦作‘期’。”可证唐本有与帛本同者。由以上所考可知 ,帛本在汉唐时并未完全失传 ,其文字与今本之差异绝大多数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并非抄写之讹。二、帛本义胜今本《系辞》者今本《系辞》曰 :“彖者 ,言乎象者也 ;爻者 ,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 ,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 ,善补过也。”帛本《系辞》曰 :“缘者 ,言如马者也 ;肴者 ,言如变者也 ;吉凶也者 ,言其失得也 ;悔蔺也者 ,言如小疵也 ;无咎也者 ,言补过也。”帛本《系辞》谈“彖”、“爻”、“吉凶”、“悔吝”、“无咎”皆…  相似文献   

9.
本文据《彖传》解释古经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卦义的特点,认定《彖传》为六十四章,逐章考证了 其押韵韵部,共得出二百五十三个韵脚字,即二百五十三个韵句,又据换韵与语义特征,考证了《彖传》的 语义段。二百五十三个韵脚字分布于古韵十八部中,这为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卦变在易学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卦变存在,有人否定卦变存在。承认和否定卦变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彖传》的态度,即《彖传》是否具有解释卦爻辞的权威性。如果认为解释卦爻辞不能离开《彖传》的提示,那么,不承认卦变就站不住脚。《彖传》有很多爻变的提示,纵观历代《易》注,不承认卦变者几乎都注得模棱两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认卦变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辞成书的实际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卦变引发的象的变化,才能把卦爻辞每个字的来源讲明确。  相似文献   

11.
受康有为的影响,梁启超早年以易学为"魂学""天人相与之学",笼统地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其思想是孔子人生与社会理想的终极归宿。1918年后的梁启超,对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作了逐步深入的分析,最后认为《系辞》而下为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间的孔门后学(思孟一系)所作,皆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目前可以相信的只有《彖传》《象传》为孔子作。结合柏格森、罗素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观念,梁启超对《易传》哲学作了初步探索,他以"流动哲学""数理哲学""自然法""归纳法""因果律"等现代学术范式来诠释易学哲学,确有其精妙之处。他对《易传》"神无方而易无体""乾元统天""继善成性"等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梁启超是近现代易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他对冯友兰、熊十力等人的易学观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13.
李锐 《周易研究》2007,1(3):28-33
本文从陈鼓应先生论证“《易传》道家说”的重点文章《〈彖传〉与老庄》、《〈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出发,不仅指出其论据方面的不足,而且指出其论证方法是使用“丐辞”、“默证”。因此,《彖传》不能成立。甚至陈先生所用的“道家”这一名目,也不适当。从而说明“《易传》道家说”不能成立,其“道家主干说”也因此缺少重要文献材料,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14.
《易传》是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作品,是解释、阐发《易经》思想的论文集。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人又称其为《十翼》。我们认为:《易传》的主要篇章包含着许多整体思想的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些因素谈点初步想法。一《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它认  相似文献   

15.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化,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16.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帛书《系辞》内容与今本《系辞》大致相同,二者间除用字及局部的文句差异,最大差别在于帛书《系辞》较今本《系辞》缺少若干章节。今本《系辞》与帛书《系辞》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意见框架中未得到圆融的解释。结合文献线索及对古书成书及流传情形的新认识,《系辞》成书及流传过程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体认,今本《系辞》与帛书《系辞》的关系问题可在此框架下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比。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易经和易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朱伯■教授所说:“传是对经的解释,但其解释.不是《易传》的作者凭空臆想的,而是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文…  相似文献   

19.
在道家主干论的支配下,王葆玹和陈鼓应先生先后就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发表了新颖的意见。验之帛书《系辞》和帛书《易传》诸篇的内容,笔者认为他们夸大了帛书《系辞》同今本《系辞》的差异,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帛书《系辞》是儒家而决非道家的传本。下面,试从帛书《系辞》的祖本、帛书《易传》诸篇的内容、帛书《系辞》的思想构架、周秦至汉初易学的源流四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一陈鼓应先生在《<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一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中说:“《老子》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有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及独特的人生观。其自然观的形成,可上溯《易经》而下启《易传》,并成为《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又说:“老子哲学与《易传·系辞》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就其哲学内涵来说,是天道观;就其思维方式来说,是辩证法思想。而这两个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在孔子学派那里是一个空白。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就严格哲学观点而言,《易传·系辞》是较近于道家系统的著作。”陈先生特别强调《易大传》在宇宙观和方法论这哲学的两个重要方面较近于道家系统,但是接下来并未做深入的论证,只是在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上将《易大传》与老子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