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待谬误     
有位名叫格德纳的加拿大人,他原是一家公司的普通员工。因一直没有得到晋升,一度思想消沉。有一天,他在复印机旁复印文件,因思想不集中,失手把一瓶液体泼洒在文件上,结果把文件搞得一塌糊涂。老板一气之下,借此把他解雇了。当他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种了一株葫芦藤,结出的葫芦特别大,如果要破开它当瓢,这瓢就大得没有地方能搁下。惠施觉得葫芦长得太大反倒没有用处,就把它们都摔碎了。庄子对他说:“你有五石容量那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起来做成腰舟呢?这样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浮游在江湖之上了,你反倒说葫芦大了没地方放,可见还是你头脑不灵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恶毒小箭     
在中国远古的战场上,曾经有一名士兵被敌人的一种小箭射中了。当他的同僚赶到时,他们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没有死,甚至也没有受伤;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不是很痛,也没有流出很多的血。同僚们把他的箭拔出来,送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他一生的后期中,从事于历史、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表示与哲学分手,但他一刻也没有与哲学分离,无时不受哲学支配。什么哲学支配他呢?叔本华哲学。当王国维宣称他与哲学分手时,他就着手于美学问题的研究。除《红楼梦研究》是美学的著作外,他还写了多篇的美学论文,处处都流露出他对叔本华美学理论的惓惓之情。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年)、《文学小言十七则》(1906年)、《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1907年)、  相似文献   

5.
神迹与记号     
沈承恩 《天风》2002,(6):4-6
信耶稣不是因他会行神迹,乃因他有永生之道。通过神迹认识上帝,是信仰的初级阶段,我们应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进入更完全的地步,不要把心思专注在神迹上,而是要谨守遵行上帝的话,完全降服在上帝面前。在生活和侍奉上都要圣洁,宁可没有爱情不能没有圣洁;宁可没有钱财不能没有生命;宁可没有权力不能没有权柄;且莫张狂,谦卑跟随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世界殡葬文化及中国传统殡葬文化观点出发(不包括民族殡葬文化)探究了现代社会新型殡葬方式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并在我国提倡"绿色殡葬"理念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当代殡葬用品的发展,分析了殡葬产品设计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7,(11)
信徒的遗体能否火化?主内同道: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正在实行的殡葬改革(火葬),对我们基督徒的信仰有没有阻碍?信徒的复活是我们的基本信仰,圣经上多次提到神保全我们的骨头,让我们将来能复活,如以西结书37章记载枯干的骨头的复活。诗篇34篇说:“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又保全他一身的骨头,连一根也不折断。”然而,火葬之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6,(22):26
撒母耳是歌辖的后代,以利加拿之子(撒上1:20;代上6:27),作以色列的先知、祭司和士师四十年. 以利加拿住在拉玛,有哈拿和毗尼拿两个妻子,哈拿因为没有生育,心中十分愁苦,当她到示罗献祭时,在神的殿中痛哭,祈祷耶和华,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赐给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神顾念哈拿,她就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孩子断了奶之后,哈拿就把孩子带至示罗,先在神前献祭,再把孩子领到祭司以利面前说:这孩子是我向神求来的.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服事神.哈拿就回去了(撒上1:1-28).撒母耳则被留在以利面前学习事奉耶和华.他渐渐长大,神和人都越发喜爱他.有一天夜里,撒母耳已经睡着了,耶和华两次呼唤他,他都以为是以利,第三次才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神对撒母耳说:"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听见的人都必耳鸣.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次日撒母耳就把神说的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撒母耳长大了,因为耶和华与他同在,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递以色列地,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使得全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撒上3:1-21).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相近之性与不移之性的设置使其人性观出现分裂并为其人生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埋下伏笔.人性学说中的对立致使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出现两重倾向,他有时肯定利欲,认为利欲合于礼义,有时又割裂利欲与礼义.当肯定两者的统一时,他便主张通过学、习消解矛盾,使其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学、习的目标是理想境界.境界是自我人性的充分展开的理想状态,当承认统一性时,孔子认为境界体现了自我理性的自明与情感上的自得,体现了理性与欲望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境界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假说而已.  相似文献   

10.
孤独时,就想起了文桑特·凡高,这位荷兰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在当时曾一度被人骂作疯子,没有人认可他,更没有人愿与他同行。他的画也被视为垃圾。后来,当印象画派在欧洲兴起时,人们才忽然想起了这位已故多年的孤独者,并对他的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以许多孤独、痛楚的经历为代价,创造了若干绝对完美的、全然不负声望的作品。这位孤独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孤独,孤独使他不得不把情怀寄托在大自然中,于是才得来了许多不凡的思想和创作灵感。可以说,没有孤独无以静心,没有静心无以感悟至深,正是孤独造就了这位印象派大师。有人说:“世界上…  相似文献   

11.
蒙田在他的随笔的开篇有一段话:“当我们触犯过的人握有我们的生死支配权时,感化他们心灵通用的办法是低三下四的服从。然而,与之相反的勇敢的顽强,有时也达到过同样的效果。”他把这叫做珠途同归。我们这里把它再扩大一下。可以这样说:当我们困厄的时候,有时采用两...  相似文献   

12.
尽管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都把共在视为人的基本规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共在的论述更为详尽,他从家政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视角揭示了共在的诸种具体形态。海德格尔呼吁个体此在摆脱在公众意见中的沉沦,转向独立判断之本真状态。亚里士多德在很大程度上尊重群众意见,但是他更加关注的乃是卓越个体的意见如何在公众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海德格尔认为,本真共在之实现有赖于个体此在自主、自觉、自愿和自由地联合。亚里士多德认为,唯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理智方面有了心悦诚服,在利益方面有了共存之互信,共在之诸种形态才能通达本真之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陷阱     
森林里来了一个猎人,他每次打猎都满载而归。动物们无不痛恨之,为了赶走猎人,它们组织了多次偷袭,但猎人太狡猾,方法用尽,不仅没有效果,还赔土了好几条鲜活的生命。猎人更加肆无忌惮,他甚至把稍杀的动物尸体摆在屋顶上示威。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将“心”界定为人的灵明,其自然而然的展现就是“良知”。那么,人的灵明同其所自来的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呢?他从心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就有了另一番结论。当其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时,还把天地万物看作人心之原,而当他及他的弟子都承认“灵明”是人心根本特征时,他就进行发挥了,从心为起点来展开其哲学体系。一、主动与被动:心之发动与随感而应下面这段话基本上反映了王阳明的心物展开模式:“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  相似文献   

15.
薛瓦勒是法国一个偏远乡村的邮递员。虽然他工作辛苦,工资微薄,但他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工作,总是及时把信送到别人手中。有一天,他在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发现绊倒他的石头形状很特别。于是,他就把石头放在了自己的邮包里。当他把信件送到村子里时,许多人发现他的邮包里除了信  相似文献   

16.
自信不败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画后,拿到画廊里展出,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他的要求: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笔,均请在画上作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一个方式试试看。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画廊上展出,不过这次要求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他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同样的画,却遭到不同的命运——先是视为一无是处,后被认为天才杰作,幸好这个画家有着充足的自信心,否则可能被批评的潮水淹没了。我常常把这个故事说给人听,比如屡遭退稿却有创作天分的作者,那些胸怀大志去求职却  相似文献   

17.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张商英当理学兴起之时,回应欧阳修、二程的批佛言论,主张儒释道三教融合、鼎足而立,不可缺一。认为三教均有补于治世。一定程度地看到儒家治世思想之流弊,提倡以佛法、道书济儒教之穷。从他一再把儒学称之为"吾儒"、"吾教"而言,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儒为主来调和儒佛、融合三教的。  相似文献   

18.
知道善和恶     
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提到的伊甸园里,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知道善恶之树。当你听到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会给人以永生,你不要感到惊奇,我们查清楚《圣经》中就是那么讲的。当亚当不服从神的旨意,吃了善恶之树的果子,耶和华神就说,一定要把他驱逐到伊旬园外,“恐怕他伸手,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地活着”。如果他真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那么亚当会得到在一切社会文化制度中被看作是神的属性的东西,即永生。他会变得象神那样。  相似文献   

19.
意外之外     
财经大学所在的青山路,其实与青山没有一丝瓜葛,就像他获得会计学学士学位,却没有做一天会计一样。太意外了。当年,大学毕业后,都是国家分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专业与岗位对口,一纸派遣证定终身。而他,偏偏是个并不多见的例外。单位计财处满员,而宣传部却缺人手,领导看他在大学校报上  相似文献   

20.
著名天主教学者孔汉思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汉思(hanskung,又译“汉斯·昆”),著名天主教学者, 1928年生于瑞士,现任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并曾担任图宾根大学普世宗教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和世界宗教》、《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当基督徒》等。自1979年以后多次来申国访问讲学。他是宗教对话的倡导者,曾为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达成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主要起革者。他把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间的理解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 今年9月,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