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杨弥格真福八端第一端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以往对这端道理常有一个误解,认为“神贫”就等于贫穷。其实,生活中真正的神贫并非如此。对“神贫”二字的解释,从字义上讲,是相对“形贫”(即物质生活的贫乏)而言,...  相似文献   

2.
各位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在此过诸圣瞻礼,庆祝天堂上的所有圣人圣女,他们都在为我们求天主。其中也有徐家汇的教友,他们过去同我们一样生活,来堂念经、参与弥撒圣祭。如今他们在天堂上享见天主圣三,为我们求天主,为我们求得需要的大量圣宠。 今天弥撒中的福音,读的是耶稣山中圣训中的真福八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一端一端地讲,只讲第一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耶稣讲神贫的人是有福的,没有讲贫穷的人是有福的,当然贫穷的人是有福的,但耶稣对所有的信徒,对整个人类,讲这道理。所以讲:“神贫的人是有福…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为圣方济亚西西写传的作家薛拉诺多玛斯(thomas of Celano)记载,圣道明有一次对圣方济说:“方济兄,我希望你的修会和我的修会是一个,也希望在教会内,我们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圣人说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两个募缘(托钵、乞讨)修会的根源很接近,尤其是他们都着重遵守福音教导的神贫和宗徒的讲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主教》2008,(3):14-21
耶稣看到了群众,就上山去了;他坐下来,他的门徒们来到他身边。他开始教导他们说: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相似文献   

5.
与魏晋玄学的其他思想家一样 ,郭象哲学在形式上同样是围绕“圣人”问题旋转。翻开郭象《庄子注》 ,处处可见圣人的身影。它的本体论、历史观、认识方法、政治与人生哲学 ,都在圣人身上聚焦 ,并且通过这个理想人格得以表达。因此郭象的圣人论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贯穿其哲学体系的各个环节 ;只有运用郭象建构圣人理论的形名方法由表及里 ,通过心性论路径升堂睹奥 ,才能揭示其独特的时代内涵。一郭象认为 ,圣人的本质是“神人” ,“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 ,神言其内”。 (《庄子·外物》郭象注 )之所以用“神”称其本质 ,是因为其精神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文字及文献的分析来看,圣的本意是指与神沟通的特殊能力,后发展为凡一事精通均可为圣.具体而言,圣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事神,预测吉凶;二是道德崇高,人格完善;三是具有聪明才智,建立不凡的功业.春秋时期的圣人主要是这三种含义,只不过事神义后来转化为对天道的理解、把握.孔子不以圣人自居,他理解的圣是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济世安邦的政治功业.同时他从人性论的角度对人与人的差别做出探讨,但还没有对圣人的产生做出明确说明.郭店竹简中的圣人主要是指理想的君王,突出的是圣人的智慧和才能及制作礼乐等事功的内容,但《五行》篇则将圣视为重要的德目,《成之闻之》则从人性论的角度探讨了圣人如何及圣人与常人的差别问题,填补了孔子到孟荀之间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侧重道德人格、作为师者与重视智慧才能、作为王者的不同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7.
福音三劝谕:神贫、贞洁、听命,多个修会称此为三圣愿,做此修会会规精神。这是因耶稣基督而决定的新的存在方式,是对耶稣基督整个身份的天主性与人性的注释。教会较通俗的讲:神贫并非是对富有的否定或反对;贞洁亦并非是对婚姻生活的贬低;听命并非是对自由的对立。是的,教会可以从多个视角来刍议此“三劝谕”在教会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实用性:全身心的福传与牧民;伦理方面:人生活中的为善与爱;再如这是对人类的导师——基督耶稣的效法。下面分二部分从基督耶稣身份转变的角度来浅谈“神贫与贫穷”的新定义。即人类在被耶稣基督拯救后的新身份——“新亚当”的后裔对“神贫与贫穷”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你告别父母,离开故乡,让你一心要去向往的地方。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你把金钱万能的思想丢光,让你把豪华的物质享受当成一枕黄梁,让你不爱世俗的潇洒红装。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你只爱神贫、只爱贞洁、只爱服从,以耶稣、圣母、圣人...  相似文献   

9.
十诫条解     
《中国天主教》2002,(2):37-41
第一诫: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这一诫是命我们钦崇一个天主,而且除了天主以外,我们不能把任何一种受造的人或物当神(天主)来恭敬,也就是禁止我们崇拜偶像。(它本非天主,而假若我们把它当作天主来对待,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理所不许的)。钦崇二字是对天主敬礼的专用词。其含义是指我们衷心承认天主是无限尊高、宇宙万物唯一的真主宰和人类的最高裁判者。在他无限的尊威前,天堂上的天使和圣人都俯伏朝拜,高呼:圣、圣、圣”。(默,四、8),承认天主的无限伟大和自己渺小卑微,因此我们也应该敬畏,孝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时时感谢…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圣人观包括三方面问题:(1)何谓圣人?(2)人能否成圣?(3)如何成圣?在 王阳明以前,中国古代学者一般比较关注后两个问题,并将之规约为:“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王阳 明经历早年成圣实践的失败,开始自觉反思“何谓圣人?”亦即圣人本质的问题。他将圣人本质规 定为纯德性方面,剔除了宋儒(如朱熹)所尤为强调的知性因素。由此,他还对有关圣人观念做了 澄清,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在中国圣人观的逻辑发展上完成了“为圣人祛魅”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孔子之成为圣人,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两三百年之久,这就是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的那段时间。孔子不是到了汉代才被公认为圣人。促使孔子成为圣人的,完全是民间的力量,官方的力量并没有起作用。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等对此当然起了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的圣人,而不只是帝王的圣人,不只是所谓"统治阶级"的圣人。圣人与神不同,故尊孔子为圣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他的迷信。  相似文献   

12.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每位圣人都有一个过去,每个罪人都有一个将来。每位圣人都彳丁一个过去。圣人并非生来就是圣人,圣人的过去,也是普通的、平凡的,也有过幼稚,有过青涩,有过伤痛和失败。圣人并非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每位圣人都有一个过去,每个罪人都有一个将来。每位圣人都有一个过去。圣人并非生来就是圣人,圣人的过去,也是普通的、平凡的,也有过幼稚,有过青涩,有过伤痛和失败。圣人并非遥不可及,圣人的过去,就是我们的现在,圣人也是从平凡中一路走过来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在平凡中不甘于平庸,在坎坷挫折中不屈于失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我们像圣人一样不甘于  相似文献   

14.
钟惠 《福建宗教》2000,(5):13-13
“圣人”在天主教而言是指死后灵魂升天、可作教徒表率、应受教徒礼敬的人。教会对“封圣”即册封“圣人”,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及程序,要有当地教会提出并考察论证。此次梵蒂冈的“封圣”完全无视中国教会主权,而由所谓“台湾地区主教团”越俎代庖,违背了教会的规定和程序。罗马教廷册封“圣人”的程序和规定,其主要内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易传》中的圣人形象有一个由原始儒家以品德、知识论圣人,到汉代儒家以得位、法治论圣人的发展过程。而圣人的形象,也由品德卓越的人,变为兼具完美人格与理想地位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对圣人之道的理解、对贤人的认识、对圣人作用的确认等思想因素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效法 《天风》2008,(14):35-35
问:神在伊甸园里设立一棵分别善恶的树,人因吃了禁果而堕落。然后再差遣基督道成肉身来拯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神为什么要这样做?神既是全知,应该知道人会因摘吃那“果子”而犯罪,为何还要放那棵树使人陷在罪中呢?甚至有人说:“这样,人类犯罪,神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这样的理解对吗?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生活于天和地之间,生活于人与人之间,如何做人做事?传统答案一般是:在天地间“顶天立地”,做个独善其身的君子,生活于人与人之间,则要“出人头地”做个兼善天下的圣人。  相似文献   

18.
人说·神说     
牧声 《天风》2010,(7):53-53
人说: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神。神说:我已差耶稣将我表明出来!人说:眼见为实,看见我才信。神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人说:如果你很成功,  相似文献   

19.
孔丽 《孔子研究》2023,(1):125-136+160
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是我国古代社会公认、又经中央政府封立的圣人,他们创造和培育的圣人家风无疑是传统社会家风的典范。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有诸多共同性,主要表现为:皆以平民家庭为基础,以家教为成因,以家学为支撑,以修德讲学为范式。同时,四者又有所不同,表现出某些差异性。两千多年来国人无不闻圣人家风而悦之,迄今仍具有普遍适用的示范性指导价值。圣人家风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范式指导价值、路径启示价值和传承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桐生 《现代哲学》2022,(2):117-124
殷商人认为祖宗神对下界子孙兼具赐福、降祸的两面性;西周人由于受到《尚书·金縢》所载周公祷告三王之辞的影响,认为祖宗神对子孙只能赐福而不应该降祸。在春秋民为神主、天远人近的进步思想背景下,孔子对祖宗神现象进行了全新解读:鬼神只是人死之后漂浮的魂气;所谓祖宗神赐福是指孝子通过祭祖修养而达到内孝外顺的道德完备境界;祭祀祖宗神不是为了求福避祸,而是出于孝子的宗法血亲情感,表达孝子报本返始、孝亲尊祖之情;“敬鬼神而远之”是对待祖宗神的明智态度。孔子对祖宗神思想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商周以来祭祀祖宗神的价值取向,使祭祀祖宗神由避祸求福的宗教祈求转换成以孝亲为起点的伦理道德修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