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磊 《法音》2001,(2):1-10
在错综复杂的因行果报中,发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用。郁头蓝弗仙人因发恶愿,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贫女供养迦叶残汁,命终如愿生忉利天;一僧戏发之愿,来生果作大将军。证知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阿弥陀经》三次劝愿,愿愿倍切;法藏菩萨以四十八愿,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证知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  相似文献   

2.
余每读《净土十要》、《印光大师全集》、《心声录》、《净土资粮》、《净土文摘》和《历代净土高增选集》,甚感亲切,常常赞叹:妙哉,大德宗师巨著,具无上功德,具无边法力。字字珠现,沁人心肺,真乃振聋发聩之洪声,经天纬地之大文也。现将学佛修净体会书之于后,以求大德法师印可并敬请开示。一、信愿行乃修净之根本信愿行是修净业必须具备的“三资粮,”要信之笃,要行之坚,否则就不能成功。只信不行,难成究竟;只行不信,易入邪道。只有信愿相兼,解行并进,方成正觉。我以为,只有信得真切,行得坚实,愿才能发得更大,有了大的…  相似文献   

3.
以杨仁山与日本净土真宗僧人小粟栖、释龙舟之间净土观的互相论辩为内容,探讨二者净土观的差异。认为杨仁山的佛学路径是从《大乘起信论》入禅宗,并钻研华严、净土,后导归净土;其净土观具有禅净双修的特征。日本净土真宗则认为末法时期众生只能完全依靠弥陀愿力,以纯他力得到解脱,极重信愿。同时,二者的净土观皆以"信"作为理论主线。  相似文献   

4.
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民祀,指的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民间信仰。湖南的民间信仰自古以来便很有特点。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歌舞以乐诸神”①。《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5.
魏磊 《法音》2001,(3):7-15
信愿胜心萌发,则念佛行持若决江河,沛然莫御。净宗念佛复有多门,主要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是专念自性天真佛,真如实相虽然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稀。观像念佛,注目圣像观视,然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观想念佛,凡夫心粗,净土境细,妙观难成。唯持名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故称为径中之径。  南无阿弥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佛教的教、理、行、果四个方面,对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进行研究,探索其净土思想。通过分析宏道的判教原理、净土实存之证明及信、愿、悟并进的修行理论,反映出其显净理、破狂禅的宏法目的。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2010,(11)
<正>对佛有了充分的信解,就得从十善菩萨学起。……一、大悲为菩萨发心——菩萨发心,当然包含了信愿、智能,而重心在大悲心。有大悲心而后想  相似文献   

8.
<正> 桐城方苞(望溪)以文名,青年补县学弟子员,游京师,安溪李光地见其文,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万斯同,浙东名家也,降齿与之交。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号为文者八人,其于道粗有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俱见《清儒学案》本传引)于是先生意求经义,又好读宋儒  相似文献   

9.
汉俳(三首)     
合掌礼角然拚植雕刻踵优填像法赖东传功德庆千年愿恒随喜共群贤花雨遍三千心地共清凉瑞像光明照两邦情意海天长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年+一月日本清凉寺国宝粗塑如来瑞像迎.一千年庆赞汉俳(三首)@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語     
《法音》1991,(3)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  相似文献   

11.
《周易》古经之"孚"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周易》古经中的"孚"字,很多学者将其解为"信",然这是一种后起的观念。因此,求得"孚"字之原初意,寻找将"孚"训为"信"的根据,对更好地了解"孚"之意蕴,以及认识《周易》古经及其产生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承当,人人是佛。所说一切法门,虽有大小顿渐、权实偏圆,但都是全仗自力,一旦修习功深,方能断惑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菩提果。若见思二惑未断,无明尘沙未除,即使定慧力深,依旧轮回,不能解脱。如来悲悯众生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通途法门外,无问自说,特开一仗佛慈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只要信真愿切,执持名号,一日二日,乃(?)七日,一心不乱,即能带业往生阿弥陀国。一经往生,得不退转,朝夕闻法,终必成佛。  相似文献   

13.
大乘菩萨道中,有一件最要紧的事,若是这件事缺略了,便不能算是大乘菩萨。这是一件什么事呢?这便是所谓“愿”。本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三业以意为主,四定以欲居先,所以菩萨行大乘行,也就要仗着这一个愿。原是菩萨进破魔军的主,愿是菩萨趣入佛地的前锋,菩萨依着这个愿而修持,菩萨行着这个愿而弘利,菩萨抱着这个愿而成佛,菩萨乘着这个愿而再来。彻底的说,这一个愿乃是菩萨唯一的根本大戒,其他的戒,偶然的破犯,虽说罪重,还不算十分要紧,惟有违失了他的本愿,便使这个菩萨道根本的破坏了,纵然后来再能发心,也就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劝发菩提心文》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  相似文献   

15.
唐朝的时候.洛阳有一座寺庙,建造在风光旖旎的郊外。寺庙里金碧辉煌,香烟缭绕。信男信女络绎不绝地来求神拜佛。然  相似文献   

16.
主,我愿像你     
尹美玉 《天风》2001,(11):4-5
经文:腓2:5 主,我愿像你,荣耀的救主!这是我所求,是我所慕;主,我愿像你!我恳切祈求,圣洁又谦卑,跟随你行;主,我愿像你!主,我愿像你!荣耀的救主,洁净像你;愿像你甘甜,愿像你完全,将你的荣形深印心里。 每当唱起这首《我愿像主歌》时心中激荡不已,因为每一句歌词都代表我心灵的呼应,便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省察,鞭策,因为得救、得胜、像主耶稣一样完全是每一个  相似文献   

17.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惠心僧都源信(942~1017)以来一直到法然上人(1133~1212)的日本净土教方面,不用说,对净土教学人的思想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首先是源信,他在宽和元年(985)十一月著述《往生要集》三卷,大力宣说弥陀净土教的信仰,其影响不仅限于佛教界,而且波及于各个方面。《往生要集》引用善导的著作有《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和《观经疏》。其中“玄义分”  相似文献   

18.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语)。然持此论者所据大抵是考据学立...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5)
《法音》1991年第11期刊载石明居士所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赞》一文,引用经文和历代净宗大德对净土法门之赞叹推崇,破除怀疑,启发信心。同期报导祖辈信佛,几代往生之事例,作为佐证,对此不胜欢喜感叹,然犹觉意有未尽,兹着重在  相似文献   

20.
明纯 《法音》1990,(11)
圆寂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云居山真如寺的虚云老和尚是我极其敬仰的近代禅宗大德.朝拜云居山便成为我心中的一桩大愿.今年暑期,因缘具足,我终于来到了云居山真如寺,在这里度过了六个令人难忘的昼夜,至今想起寺内师傅们精进用功的情景,仍然感佩不已.这里记录的是此次朝山的点滴观感,在纪念虚老诞生150周年之际,愿借《法音》一角,以飨诸方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