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自古以来就有悲剧美学思想。虽然在远古时代中西悲剧作品所体现的悲剧精神类似,但以后由于受文化的影晌,中国悲剧作品逐渐趋向悲后有喜,圆美意识强烈;西方悲剧作品继承远古的悲剧精神,在毁灭中催人奋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远古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别尔嘉耶夫认为,悲剧的发生同恶相关,并进而同善、同善恶的区分相关,而既有善恶之区分,便有善恶之未分,即所谓善恶彼岸。在善恶未分之彼岸者只能是原初的自由,它先于存在,是世界存在的最终根源,并是人的自由之所本。原初自由集精神、永恒于一身,而统治着世界的则是必然法则。人既拥有原初自由,追求无限、永恒,却又无时不在必然的牢笼中,悲剧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对人的毁灭或裂伤。由于自由、精神是永恒的,是人生意义和人生命能得永恒的保证,故惟有不惧生命苦难而以自由和精神之信念同必然力量进行抗争,才是真正的克服悲剧之途。  相似文献   

3.
一 在鲁迅看来,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文学艺术,包括悲剧艺术,它的深度,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作家艺术家必须有足够的正视社会真实、透视社会真实的胆魄。悲剧的深度和美学力量存在于真实性之中。任何虚伪和粉饰,都无法揭示社会的本质和构成悲剧的审美关系。因此,鲁迅要求悲剧首先应当是真实的,应当是无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揭露社会对真、善、美的毁灭。也就是说,它对于不合理的社会,不应当是“粉饰”性质的,而  相似文献   

4.
高校管理育人应体现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登杰 《学海》2004,(5):163-166
面对当代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主宰和人文精神流失所带来的种种教育悲剧和危机状况,"人文精神"一词在近来的素质教育研究中频繁见诸报端.有的学者在教育实践中给予了深切的关注,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拯救或建构的积极倾向与行为.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阐述得十分深刻:"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成和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别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  相似文献   

5.
苔丝和爱玛的爱情悲剧均导源于父权制主宰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中,失贞的苔丝不仅得不到世人的同情,还成了受侮辱的对象,她的爱情因为主流的价值观而走向悲剧。爱玛也面临相似的命运,为了迎合男权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物欲和肉欲的刺激下让爱情变质并最终走向毁灭。苔丝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仅艺术地呈现了身处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人生选择,而且为当今时代从女性主义视角观照苔丝或爱玛式的悲剧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悲剧凸显了人存在的有限性,克服有限性对人而言是必要的.悲剧的超越首先发生于个体,然后上升为整个人类.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复归,是完成悲剧真正超越的前提条件.悲剧的超越启示人类积极克服自身的限制,为人的自由解放而斗争.  相似文献   

7.
当人的物质需要(人生第一需要)得到初步满足,人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加速增长。“精神利益”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式的需要和利益。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社会可能赋予个人相应的精神报酬。如荣誉、奖励等。  相似文献   

8.
薛媛 《美与时代》2004,(6):17-19
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必然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东西方剧作家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出了大批精彩纷呈的优秀喜剧作品,使欣赏者在笑声中不但得到了很高的艺术享受,还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作为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实质是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它肯定了世俗人生的意义和感性生活的幸福,肯定了个体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和个体的价值等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凡此种种也都在哈姆莱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使他散发出智慧的人性之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莱特一语道破人类命运的箴言。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它又在走向世界,成为现代人类进行文明转型所倚重的思想源泉。《道德经》以至简的文字积藏着至富的精思,成为智慧的孵化器,不断孕育出丰富的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1.
贪欲的警示     
蔡毅 《美与时代》2006,(5):29-30
巴尔扎克用一张驴皮来象征瓦仑丹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象征人的欲望和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他严正指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如果想要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无疑要付出更大的生命代价《。驴皮记》就是巴尔扎克依据近代科学对人类生活作出的一份生理判决,一张警示通告,它用彻入骨髓的醒世之言昭告人类,必须克制欲望,检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免糊里糊涂地走向自我毁灭之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通常被视为一种以出世为追求目标的宗教.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人世的一面存在.佛陀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精神内核乃是其人生哲学."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限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大乘佛教虽然有把佛、菩萨神化的一面,但是这种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现实的人生苦难为基点的.佛教对所谓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人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关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礼"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所称颂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节仪式,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可以是个人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又可以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纲领;既可以是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的最终依据,又可以是社会机构运作中一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及自身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知性理性"的具体展开,是人性被激发起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屈原因其知性思维方式而促成的生命悲剧不是浅层次上的生死观问题,而是在人性层面上显示出来的深度悲剧。  相似文献   

15.
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艺术的根源在社会生活,谁不承认这一说法,就被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占据着艺术理论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艺术不属于认识论范畴.无所谓"唯物"、"唯心"之分.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价值——情感的形象建构,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和精神结构之中.人类的生存结构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根据,人类的精神结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源泉.与艺术相关的人类的精神结构有四个层次,它包含着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价值事件在人类心灵中的深厚积淀和人类的理想与想象的丰富内容.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和确定艺术的根源,把艺术只当做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是极其浅陋的,它会引导艺术退化为非艺术.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审美的精神发展史来看,审美的冲动是一种乌托邦性质的。个体的无助、生命悲剧的宿命使人创造一种幻想的未来,人总是生存在现实中,同时又生活在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希望时时刺激人前进,美是人类展示一切希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18.
资本和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最主要力量,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走向同盟化,并推动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生成。在金融资本和高科技时代,资本和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经济生态圈、政治生态圈、文化生态圈和社会生活生态圈,逐渐构建起一套强大的系统化权力,导致人类的生存世界日益走向深度异化。面对“存在还是毁灭”的抉择,只有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性力量,才能规制资本技术的系统化权力,才能规范社会秩序、化解矛盾,彻底改变人与人尖锐对立的存在状态,进而避免人类走向集体的毁灭。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时代虽有种种成就,可是它的人生观很快就成了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外衣。人道主义者莱辛、歌德和席勒虽然把光辉的人类理想灌注到生活当中,可是却不能动摇社会生活的基础。康德、费希特和谢林虽然希望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始终看不到行动的出发点。黑格尔前进了一步,看到了劳动是使人类成为人类的力量,并看到了无限的发展,但这里缺少有改造作用的继续发展。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疯狂精神,一别否定人生,一则毁灭自我。存在主义也不能对社会的改造发生影响。克服劳动异化是改造社会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为全人类寻求摆脱人类自我异化的道路。这就是解放斗争。马克思认为宗教就是人届的鸦片烟,对于解放斗争没有任何意义。冯克思主义者在过去和现在所发现的教会恰好是对于现存事物的片面辩护。这是把宗教的退化和宗教的本质混淆了。其实,宗教能给予人类生活以绝大力量和未来远景,并且是一种进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都反对“自我异化”,都号召人们进行社会改造,基督教徒的使命在于对罪恶进行斗争,冯克思主义者的使命则在于解放人类。基督教如果不为社会革新进行斗争,它的希望就失掉现实性。因此,基督徒必须响应马克思主义革新社会的号召。今天世界上有不少势力在努力避免武装斗争,并通过谈判解决世界政治问题,基督徒应当支持这些力量,而避免使用暴力。  相似文献   

20.
在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与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中,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本期选取了三篇卢卡奇思想的研究论文,它们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理性的毁灭》为文本,或者分析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重及其关系,倡议借助康德超越黑格尔主义;或者从卢卡奇坚守的"文化主义"去寻求"卢卡奇效应"的思想力量,指出"文化主义"是一种反实证主义、清除经济主义或经济决定论和反自发主义的思想立场;或者从哲学发展史的视角分析理性的涵义,探寻理性毁灭的根源和重塑理性精神的意义,提出理性能够穿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人自身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当前,推进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理论界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此而言,进一步彰显卢卡奇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