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2.
敦煌遗书中现存8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皆演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其中演绎《文殊问疾品》的共有两篇:罗振玉贞松堂藏本《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一卷)》及国家图书馆藏BD15245号(新1445)《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本文从这两卷讲经文之间的关联、写作年代以及其尊崇文殊的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两卷讲经文内容大致相接,属于同一大部维摩诘讲经文内前后相接的两卷,产生于中唐时期.与原始经文相比,这两卷讲经文都呈现出尊崇文殊的特点,这与当时唐代敦煌地区民间盛行的文殊信仰有直接关系,记载文殊降诞时有“十般瑞相”之说的《文殊吉祥经》是其源头,它影响到维摩诘讲唱文学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3.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汉译佛经文学影响较大的佛经之一。它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即以鸠摩罗什译本《维摩诘所说经》为对象,全面详细地解读维摩诘这一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4.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据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罗什译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鸠摩罗什(344—413年)是中国后秦时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去世,前后11年多时间,共译佛经35部...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的方法,开启了东晋庐山慧远唱导"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之先河。唐代敦煌佛教讲经文"说缘喻"也是此种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前几个学期,我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担任了《佛遗教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和《心经》等六部经论的教学,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上学期,我开讲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卷本《维摩诘所说经》(以下简称《维摩经》)。罗什的译本比其他几种译本要简明流畅。它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深为广大佛教徒所喜爱。在历史上,《维摩经》是一部很受社会欢迎的佛经。晋代名僧支敏度说,此经乃是“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标”,“厥旨幽而远”,把  相似文献   

7.
《维摩诘经》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经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罗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经》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比较《维摩诘所说经》与《说无垢称经》的不同翻译风格,以此探讨佛经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香积厨     
地儿 《佛教文化》2013,(1):96-97
初到五祖寺时,天近中午。在林阴道上漫无目的地走,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沉静的暗香,从林丛间袭来。原来已经走近了寺院的厨房——香积厨。香积厨是一个清雅的名字,源自《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居士病了,佛陀派弟子们去探病,维摩诘居士借机宣讲大乘佛法。  相似文献   

10.
<正>僧肇(384-414)是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344-413)门下的杰出弟子,是我国东晋时期的重要佛教思想家。史载僧肇年轻时"性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府,尝读老子,至道德章,乃嗟叹日:美则美矣,然则斯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因遇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今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①))这段记载说明对于《维摩经》的研习修学,在僧肇由服膺庄老之学而皈依佛教信仰的过程中,起到根本的作用。罗什弘始八年(公元406年)于长安大寺新译《维摩诘经》,僧肇"时预听次",~((②))并据现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鸠摩罗什译本的特征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院院长中村元一、鸠摩罗什的思想特征──《维摩经》汉译方法考证(一)序言众所周知,鸠摩罗什在汉译佛教经典时,并未忠实地翻译了原文,或是大篇幅地改本文之二、三部分,基本按原文发表,未核对原经...  相似文献   

12.
《〈维摩诘经〉释论》序杨曾文妙华法师所著《〈维摩诘经〉释论》已在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协会的《台州佛教》连载多期,我曾经看过其中几个章节。最近,他将全部释文编写完毕,即将交付出版。我认为他的这项工作很有价值,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维摩诘经》是中国古来比...  相似文献   

13.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圣凯 《法音》2002,(7):3-7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3、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犤2犦。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尔时,…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中。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三心在净土与道场中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心释的解经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碛砂藏》一册。经折装,版长55厘米,宽24.5厘米。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单号版的第一与第二半页间、双号版的第二与第三半页间的夹缝处上方刻“白二”字样,下方刻版次顺序号。第一版顺序号为“乙”字,其下有刻“徐刊”字样。此经卷端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其下为双行小字“一名不可思议解说”;再下为千字文编号“白二”。次行低格小字标责任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第六译”。卷末铃长方形木记。木记略显倾斜,上  相似文献   

17.
一净土三经(《无量寿经》二卷,康僧铠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畺良耶舍译;《阿弥陀经》一卷,鸠摩罗什译)是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上人所定该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日本现在净土教各宗派尊奉的正依经典。中国佛教大德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虽然历代都有分别疏释弘扬,但把这三经并称为“净土三经”,可能是在明末清初。近代中国净土教广为流传的却是《净土四经》或《净土五经》。《净土四经》是指三经之外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净土五经》则是四经之外再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相似文献   

18.
刘红青 《法音》2006,(6):34-38
《维摩诘经&#183;方便品》塑造了一位在浊世洪流中不独善其身。深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当中,运用方便权智.教导众生当厌此身、常乐法身的在家菩萨形象。维摩诘居士不远离传统中认为不利于个人修行的种种恶缘.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拘一格”化众生。而另外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在其(安乐行品)中则明确提出,行法华一乘菩萨行的菩萨,应当远离种种恶缘.其中就包括维摩诘与之交往并化度的各色人等。因此。这两部经典在文字上显示出了某种矛盾。本文就是要去探求这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将两者在义理层面融会沟通。  相似文献   

19.
书讯     
奚亚男 《世界宗教研究》2015,(3):114+145+157
大智度论校勘(上、下册)[古印度]龙树菩萨著/鸠摩罗什译/弘学校勘/2014年6月出版/398.00元/ISBN 978-7-5097-5834一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论校勘》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罗什译本中,最初的34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  相似文献   

20.
肖黎民 《法音》2007,(1):28-32
“不二法门”的来历与文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它又演化为一个成语,经常被人站在不同角度使用。《维摩诘经》中生动地展现了维摩诘与文殊以及众菩萨之间共议“不二法门”的精彩场景。一《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著名经典。本经旨在阐说维摩所证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共十四品。其主要线索是维摩以众生病故我病示疾,佛欲派舍利弗等十大弟子和弥勒等四大菩萨前往慰问,但他们皆因曾受到维摩呵斥而表示难胜此任,推脱不去;最后佛遣文殊代为探病。文殊尽管深知“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