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方"自然法"传统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本质上是建立理性基础上的道德法的"自然法"传统可以推动实在法的调整和完善.自然法对人的自由权利和获得物质财富正当性的强调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法体现的理性对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中西自然法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这样一个题目做文章,一些人或许会顿生疑问:中国古代有自然法吗?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古代当然没有“自然法”这一概念,但无其名并不等于无其实,若根据西方学者给自然法所下的定义(自然法即道德法)来看,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有自然法。那么,自然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与人定法是一种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有必要回溯一下西方自然法学说的历史。一、对自然法学说的历史考察“自然法”的英文名称是naturallaw,即自然的法律或自然法则之意。自然法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后被古罗马法学家、中世纪神学家、近代自然法学派和现代自…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主张法的基础是意志,从意志出发演绎出法哲学的全部内容。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自然法立场。但是,黑格尔的自然法不同于近代自然法,他批判了近代自然法的主观性特征,从而为自然法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并充实了伦理-政治内容。最终,黑格尔的自然法发展为他的国家学说,让自然法化身为具体国家制度,并获得了客观性内容。这一工作既巩固了自然法的学说,更具有明显的实践优势,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J.洛克英  李季璇 《世界哲学》2012,(1):120-136,161
这里,洛克讨论了两个主题:是否有自然法?如何认识自然法?经验向人类表明,如果没有自然法,则无良心、善恶之分,甚至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但是,如果的确有自然法,又何以并非人人受其约束?这表明自然法绝非人人知晓的天赋观念。显然也不可能经由传统、教育和普遍同意来获得自然法的知识,因为传统、权威学说千差万别。所以,在洛克看来,人唯有依凭其本性,即感觉经验与理性这两种天赋能力的共同指引获得自然法的知识,它之普遍性寓于共同的人性中,即寓于洛克所认为的人之共有的感觉经验与理性领悟中。而对如何认识自然法的论述也初步表达了其经验知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洛克对自然法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得出了自然法具有神意法和理性法双重属性的结论.这种性质界定具有模糊性,而且神意法与理性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冲突的,因此受到后来学者的诟病;但洛克自然法理论中的这种模糊性源自其对于由理性所开启的现代性进程之谨慎态度.尽管洛克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但理性也存在诸多问题:自然法是人类理性无法独证的,对于理性的偏执会在认识论上因缺乏根基而显得武断,而且自然法在政治上的应用及其说服力,仅仅依靠理性推演也是不够的.这些考虑最终使洛克走向一种谨慎的平衡策略-自然法既是神意法,也是理性法.此外,洛克还从上帝存在这一基本背景出发,引申出了人类应当服从的三类自然法义务,并从这三类自然法义务中推导出了人类的三大基本权利:生命、财产与自由,近代权利思想实发轫于此.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最初的自然观具有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物活论的双重意义。从这种最初的意义上 ,引申出宇宙逻各斯的概念。逻各斯的概念与理性内在关联起来 ,从而发展出自然法的概念。自然法在斯多亚派那里 ,是最基本的道德法则。按照自然而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而生活 ,同时也就是遵从德性而生活  相似文献   

7.
合理解释感性的禀赋与实践理性在良知定义中的共存,是阐释康德良知思想的关键。康德论述的良知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具有理性的普遍形式、被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接受能力而能够被同时称为感性的禀赋、道德的禀赋与心灵的能力。同时,良知根据道德法则告诫人们有作出赦免或宣判的义务,对主体的动机以及理性自身作出判决,并且产生被主体感知的感觉,集告诫、起诉、判决以及间接的动机功能于一体。因此,不能将良知理解为一种经验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也不能将其本质理解为一种理性的道德情感。良知兼具主体接受性与客观普遍性,其真正的本质是自我审判的纯粹实践理性。以良知为切入点反观纯粹实践理性,可以发现,纯粹实践理性自身就具有实践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康德对于道德法则与具体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善如何从道德法则中衍生出来的问题,并未给予充分的说明。然而,这个问题恰恰直接关涉道德法则的现实性如何可能,也即道德法则的现实性意义如何体现的问题。本文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力图阐明道德法则、道德主体和善之间所存有的交互性的张力关系。只有把道德法则置于理性规范与实践自由这种张力性关系中,明确理性法则的现实性重构的维度,道德法则产生的善才是真实的,其现实性的意义也才会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当代黑格尔哲学的复兴主要是在实践哲学领域,而如何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正义论纳入当代政治主流话语体系,是当前国际黑格尔哲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深入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基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逻辑,探究了"法哲学与自然法的内在关系"这一迄今尚未阐释清楚的基础问题。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法的改造,自然法即为自由法,法的实现过程即人类自由从抽象变具体的过程。对于具有社会本性(自然)的人类而言,真正的自由最终只能在伦理法即人类伦理生活的各种规范形式中实现,因此自由法本质上就是伦理法。伦理体现为法和道德的真理。从黑格尔关于自然法和伦理法的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定位黑格尔法哲学在整个西方自然法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一部分,洛克探讨了另外两个问题:自然法是否有且具有何种程度的约束力?作为人人共有的天赋能力,理性凭借感觉经验所提供的观念必然能觉悟到上帝及其律令,即自然法。这意味着自然法对人类必定具有约束力。自然法的这种约束力来自人之理性的独立活动对出自上帝的正当性的领悟,并将服从这种正当性视为内在义务。上帝意志之形式因与理性之质料因的双重基础表明了自然法(包括道德法则)的约束力及其永恒性和普遍性。只有基于这种自然法,人才有且必定有不可剥夺的绝对的权利,国家的正当性及其一切权力都必须基于个人的这些绝对权利。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把一些自明的基本诫命看作实践理性的超验原理,这些超验原理亦称"自然法"。本文围绕自然法讨论托马斯的实践理性与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道德至上原理、自然倾向、本性与良知等要素。如果说,根植于上帝永恒法的自然法是托马斯实践理性的超验原理,那么,自然倾向、性道德与良知则构成托马斯关于人性、自然和理性三者相互共属的道德观念体系。本文还兼及中世纪哲学合法性限度。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的形上架构与神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托马斯这里,“自然法”是神烙在人性上的“永恒法”的一部分,“自然法”又是“人定法”的基础。那么,“自然法”与“存在”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呢?托马斯将“自然法”作为人类天生的(自然的)倾向,而所谓天生的倾向,不是生理或物理的倾向,而是形上本体的倾向。形上本体的倾向,就在于人天生追求本体的成全。本体的成全是按照人本性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在托马斯看来正包含有上帝的神性。那么,他的这个理论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探讨托马斯自然法的形而上学架构和“自然法”中的“自然”之神学表现,正是本文的主旨。一、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知识领域,“革命”的概念一直被频繁地使用着,但对这一观念的起源却往往语焉不详。本文拟以几乎同时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168)和由牛顿《原理》(1687)完成的“科学革命”为契点,探讨与重新解读“自然法则”(naturdhw,或hwofnature,根据不同场合分别译为自然法、自然规律)有关的革命动机。这两场革命共同推动资产阶级运用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和知识手段登上历史的前台,而具备了所谓近代化(modernization,即现代化)的特质,并影响到后来以革命名义行事的普遍心态。一、“革命”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以他关于“道德法”和“伦理法”的区分以及对康德道德理论的批判而著名.本文的作者Mlen W.伍德从黑格尔早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切入,以《自然法论文》、《精神现象学》以及《法哲学原理》为主要文本,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作者认为,黑格尔虽然批判了道德观点的空洞性、抽象性,但是赞同道德是伦理生活的一个方面和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而言,道德不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它要在伦理生活中获得实现.黑格尔与康德的伦理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伦理价值、理性自治,只是黑格尔试图在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德走出主观性的应该、把伦理价值与社会和历史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葛天勤 《哲学动态》2022,(10):49-56
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提出了一种古代自然法理论。根据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观念,古希腊自然法具有规范性、自然性和恒常性三个特征。而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关于法律的论述符合古代自然法的这三个特征。《劝勉篇》的写作受到了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反驳伊索克拉底对思辨哲学的批评也是一个重要动机。正是这两个背景,促使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给他的著作加了双重的标题:《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与国家学纲要》,这显然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第二个标题并不象人们设想的那样是一个付标题,而是一个跟法的《原理》平行的名称。从形式方面阐明《法哲学》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二个标题中的两个题名,是黑格尔以前的形而上学思维的两门学科,即自然法与国家学。自然法属于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于17及18世纪,而国家学则以“政治学”之名存在于欧洲古代传统中,并且在直至伏尔夫为止的哲学里都占有一个牢靠的地位。古代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规律在对历史发展的理解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利用它解释历史就象利用自然规律解释自然一样,只需考虑事物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而无需考察作为思维工具使用的规律范畴本身。这种至今仍有相当市场的习惯把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等同化,用自然规律而且是适于机械系统的牛顿意义上的自然规律的性质来理解和规范历史规律。唯物史  相似文献   

18.
施向峰 《学海》2003,(5):29-34
对立法进行必要的和合理的限制 ,符合已然形成的以国家—市民社会二元结构为表现形式的政治现实 ,是关乎现代立宪主义政治制度设计能否实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终极意义上讲 ,自然法是立法的准绳和价值判断标准 ,因而对立法的限制主要体现为自然法对立法的限制。具体来说 ,要对立法进行限制进而使之符合正当性、合目的性、合法性的判断要求 ,应从合乎理性、保障人权和遵从民意等维度对立法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然法理论在当代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建林 《世界哲学》2007,51(2):76-80
自然法观念构成了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传统,这一传统因19世纪实证主义的冲击而一度中断,进入20世纪后,西方自然法理论得以复兴,但当代新自然法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的重复。自然法何以认识和证明?自然法包含哪些规范内容?自然法对现实政治秩序和法律体系发生何种效力?正是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当代新自然法学家通过理论变革和创新而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向,从而促使西方自然法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刘作 《现代哲学》2022,(1):72-78
普通人类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出现自然辩证法,引发对定言命令有效性的怀疑,使纯粹实践理性批判成为必要。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追问三个问题,防止实践理性的僭越,确立了定言命令演绎的实践的立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前面三节,说明道德法则除了自由之外,别无根据;自由除了道德法则之外,没有其他基础;追问对道德法则的兴趣,容易把情感当作道德法则的根据。这些观点与《实践理性批判》是一致的。康德从一开始就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演绎定言命令,也没有出现主流学界所批判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