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比较方向及目标可达性对行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错觉合取效应”实验材料,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行为水平的指标,探讨在coaetion的情景下.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及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对个体任务操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无论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当成绩差异量为20%时,其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成绩差异量时的行为水平。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下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10%、30%、40%。对个体心理紧张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心理紧张度显著高于下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与正/负向情绪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者采用社交媒体使用量表、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分量表、正/负向情绪量表对662名45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正向预测了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且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中介了上述关系。具体为,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通过增加上行社会比较提升了正向情绪;通过增加下行社会比较提升了负向情绪。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体情绪健康具有双刃剑作用,并支持了社会比较的同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SIP)存在不同:攻击性儿童具有敌意的归因倾向、破坏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攻击性反应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而亲社会儿童则表现出友善的归因倾向、加强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亲社会行为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注意分离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效应;扩展SIP模型的研究领域以探讨儿童社会适应与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微信使用强度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采用微信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好友亲密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330名大学生的微信经历和自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微信使用强度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且上行社会比较在其中起显著中介作用;(2)好友亲密度在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在好友亲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显著负相关;在好友亲密度较高时,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相关不显著。结果提示,微信使用程度越强,上行社会比较越多,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但是网上亲密的好友关系可以缓解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自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现象表现出普遍性、时间性、传播性和限制性等特征。事件的情绪强度、道德属性、情绪分享对象的反应等影响情绪社会分享。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人们调节情绪,检验情绪体验的社会一致性,建构情绪意义,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等。最后,文章从情绪社会分享的主动调控、情绪社会比较以及情绪社会分享发生的人际网络环境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836名高中生为被试(M=16.34岁,SD=1.06),采用问卷法对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妒忌、反刍思维以及抑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社交网站好友数量以及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频率、时间后,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妒忌能够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与男生相比,妒忌的中介效应在女生被试群体中更显著;在男生被试群体中,妒忌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而在女生被试群体中,该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社交网站(QQ空间)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和抑郁易感性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自尊量表和抑郁量表,对96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社交网站使用年限后,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和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交网站使用能通过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上行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公费师范教师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上行社会比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以1729名公费师范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公费师范教师的社会支持、自尊、上行社会比较敏感性以及职业倦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后,公费师范教师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这种直接效应会受到上行社会比较敏感性倾向的调节;(2)自尊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中起着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也会受到上行社会比较敏感性倾向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公费师范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人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迄今为止的社会比较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大体说来,社会比较的方式有相似比较和不相似比较(包括向上、向下比较),社会比较的目标或者说动机都是针对自我而言的,主要有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和自我进步三种.本文从对情感的影响、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比较的反应来看社会比较的后果.最后,联系日常应用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本文对社会比较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福建省三所大学的63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主要通过妒忌的单独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但该链式中介作用微弱。本研究揭示了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降低因受害者公正敏感性而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Prior research on regret has assumed a consideration set of only two-alternatives. The authors have relaxed that assumption and have developed hypothese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unawareness set and order effec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regret in a post-purchase evalu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rands consumers were previously unaware of, do indeed influence consumer regret, especially in a post-purchase upward comparison situation (comparing to superior unknown brands); this was not the case in a post-purchase downward comparison situation (comparing to inferior unknown brands). Order effects were also found to moderate consumer regret.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社交网站使用(微信和微博)和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48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微信对大学生抑郁的总效应不显著,而微博对大学生抑郁的总效应显著,即微博使用越多,抑郁越多;(2)微信使用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以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地正向预测抑郁;而微博使用不能直接预测抑郁,其效应完全由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所链式中介。研究提示,微信使用和微博使用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是不同的,微信比微博有更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多种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社交网站使用(微信和微博)和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48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微信对大学生抑郁的总效应不显著,而微博对大学生抑郁的总效应显著,即微博使用越多,抑郁越多;(2)微信使用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以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地正向预测抑郁;而微博使用不能直接预测抑郁,其效应完全由上行社会比较和妒忌所链式中介。研究提示,微信使用和微博使用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是不同的,微信比微博有更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多种效应。  相似文献   

14.
    
Two key emotions people can experience when someone else is better than them are envy and admiration. There are conflicting findings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which behaviour is elicited by these emotions. In one study (with two samples, total N?=?345), we test which motivations are triggered by envy and admiration. The main finding is that (benign) envy and admiration both lead to a motivation to improve oneself. This confirms earlier findings that admiration leads to a motivation to affiliate with the admired other and a motivation to improve one's own position. Furthermore, it supports the idea that envy can lead to both a motivation to improve oneself and a motivation to pull down the envied other, finding support for a subtypes theory of envy.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30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影响,以及向上社会比较、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2)向上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自尊大学生,低自尊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比较产生更多妒忌。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理论和乐观的保护性作用的视角下,采用问卷法对12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自尊;(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还能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对其产生影响;(3)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效应受到乐观的调节,相对于乐观水平高的个体,间接效应在乐观水平低的个体中更为显著;(4)此外,在乐观水平高的个体中,上行社会比较对自尊的负向预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都不显著,但是上行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负向预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在被动性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仍然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自尊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维护与促进个体自我概念健康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current paper examines the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as well as the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the frequency of upward and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We predicted social comparison frequency would be influenced by uncertainty-related antecedents, and that social comparisons in organizations w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contrast, not assimilation, effects. A large and occupationally diverse sample of 991 employed adults was surveyed at three separate points in time over a 12–16 week period. Our result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a) role ambiguity, task autonomy, and core self-evaluation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b)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job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c)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job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d) upward and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direct effects on the frequency of job search behaviors, respectively.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general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directional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