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试图考察5~9岁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测查了5岁、7岁、9岁各36名共108名儿童.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想梦到或不想梦到某事物.其中两个故事情景带有正性或负性情绪色彩,其余两个故事情景带有中性情绪色彩.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梦到该事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研究结果发现:(1)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梦是不受个体意愿控制的心理过程;(2)5岁儿童倾向于认为负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较中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更容易被控制,而7岁、9岁儿童则不这么认为.这些结果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而且5岁儿童认为负性梦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认为,对假装的认识包含理解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选取了86名3-5岁的学前儿童和122名3-12岁的聋童,考察他们对假装上述内容的认知情况及差异。结果表明:(1)当假装任务中涉及的事物特征不符合儿童经验时,9岁前的聋童和正常学前儿童难以理解假装表征和模仿性假装。反之若符合儿童的经验,大部分3岁正常儿童及7岁聋童就能正确理解上述内容;(2)5岁正常儿童和7岁聋童已能正确理解欺骗性假装,这比他们在同样情境下理解假装的表征和模仿性假装的年龄要迟。(3)聋童理解假装问题要比正常儿童滞后2-4年,但他们正确理解这些问题的年龄起点及达到的程度与正常儿童可能是一致的,而且发展的趋势也是相似的。(4)手语聋童理解假装问题的成绩好于口语聋童,那些父母会手语或父母是聋人的聋童的成绩好于其他聋童。本研究的结论是:低龄正常儿童和聋童还难以真正理解假装表征;聋童对假装的认识比正常儿童滞后2-4年,但发展趋势相似;聋童自身的手语水平及其父母的手语水平是影响他们理解假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希平  方格 《心理学报》2005,37(5):623-631
利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三种提取方式,以儿童任务难度预见(EOL)的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G相关值作为指标,考察了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过程。小学2、4、6年级儿童和成人大学生(作为对照)参与本研究,每个年龄组各24人。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小学各年级儿童,其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都受对任务难度预见等级的制约,对EOL判断等级越高的项目,分配的学习时间越长,说明小学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能力;(2)在自由回忆条件下,小学4年级和小学6年级儿童对EOL的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之间的G相关值差异显著,表明儿童的决策水平由小学4年级到小学6年级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3)在线索回忆的条件下,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G相关值有显著差异,表明决策水平由小学2年级到小学4年级之间有快速发展的趋势;(4)在再认的条件下,小学各年龄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再认条件下小学阶段的决策水平进步不显著;(5)在三种提取方式下,小学儿童对任务难度预见判断等级与首次学习时间之间的G相关值都不同程度地低于与总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相关值。这说明小学儿童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分配,调整的程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小学6年级儿童在任务难度预见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之间的G相关值已接近成人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数量关系匹配任务和相对大小关系匹配任务,通过高表面相似性、低表面相似性和交叉映射三种实验条件,探讨表面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数量与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影响。研究一对37名4岁儿童进行三次每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结果表明4~5岁间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的水平有显著提高;4岁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4~5岁儿童对相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研究二探究44名成人数量和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特点,结果发现,成人完成两种关系匹配任务时也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儿童贫富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贫富观形成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儿童贫富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8~9岁、11~12岁、14~15岁以及成人(主要为大学生,年龄为20.7±1.32岁)为研究对象(N=186),结合开放性问题和结构化问卷,考察他们对于贫富的感知、公平判断、归因以及对于缓解贫困对策的认识。结果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地位之后,(1)8~9岁儿童对贫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特征,11~12岁更关注心理特征,而成人提及系统特征的比例更高;(2)8~9岁儿童较其他年龄组更倾向于对贫富做不公平的判断;(3)在贫富的归因和缓解贫困的对策上,儿童和成人都认可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但成人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中国儿童贫富观的发展与西方已有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有第三方的信任博弈考察6~11岁中国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6~11岁儿童对描述性规范的理解如果达到成人理解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惩罚;(2)不同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受到年龄的调节作用,即在6~8岁儿童中,描述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而在9~11岁儿童中,指令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这提示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从描述性向指令性的转变倾向,与社会规范的习得过程和形成过程或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9.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对虚假话语间接意义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小学儿童对隐含在虚假话语中间接意义的理解特点。结果发现:(1)一年级儿童不能理解虚假话语的非字面意义,三年级儿童才基本上能够理解。(2)小学低年级儿童不能理解虚假话语的间接意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根据话语与事实不符和说话者知道事实真相来判断说话者说虚假话语的有意性和推论隐含的意义。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说话者了解事实真相,因而不知道说话者是故意使用虚假话语的。  相似文献   

11.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标准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任务(DCCS),对76名智力正常的3~8岁聋童和78名3~5.5岁的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旨在考察聋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结果发现,3岁组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DCCS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正常儿童在4~4.5岁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而聋童要在6岁时才有快速的发展,到7岁后才相当于正常儿童5岁的发展水平,大约滞后2年。研究认为,造成聋童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符号系统和聋童特有的符号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2)聋童可能存在计划和灵活性的缺陷;(3)聋童可能存在命名和标识策略上的困难和注意机制的缺陷。结合关于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7年以上的报道,心理理论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在聋童身上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以90名4-6岁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一年龄段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其发展特点。实验要求被试确定测试句中代词TA的回指名词,该回指名词需要被试依据相关的世界知识进行判断。实验发现:(1)4-6岁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4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水平较低,与其他两组儿童相比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性;5岁组和6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异较小。(3)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对现实生活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相比,各组儿童对童话语境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更为灵活。这一差异性在4-5岁组儿童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所有者是所有权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也需要我们合理地判断所有者。本研究考查幼儿能否像成人一样,区分可能的所有者和不可能的所有者。研究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考查了3~5岁幼儿和成人对“什么是所有者”的直觉理解。结果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均认为能力健全者、能力不健全者是所有者,但不认为人造物可能是所有者。3~5岁幼儿评价动植物是所有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成人,表明相对于成人,他们仍存在认为动植物是所有者的倾向。研究提示,幼儿对所有权主体的理解既与成人之间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成人可以基于幼儿的所有权认知引导儿童正确理解所有权概念,进而提高幼儿在该领域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中班年龄段(4-5岁)的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多数孩子能够心中有主题的进行作画。如女孩子经常画公主、漂亮的花、美丽的宫殿等;男孩子则更喜欢画飞机、汽车、坦克大炮等等。然而孩子们的画面单一,不太会添加一些背景情节丰富画面。那么为孩子们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能否让孩子们的主题绘画丰富起来呢?  相似文献   

15.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儿童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查了200名4-12岁儿童及40名成人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对情绪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完全信息最后通牒任务中,作为分配者时4-6岁儿童更多提出小于半数的要约,而9-12岁儿童和成人则更多地提出平等分配的要约。作为应答者时儿童和成人均接受大部分要约。(2)公平策略和权宜策略是儿童与成人分配者采取的主要策略,而儿童与成人应答者则主要采用权宜策略。(3)基于满意与否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应答者是否行使否决权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7.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615名青少年进行《重复梦调查问卷》、梦的态度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等三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重复梦的发生频率较高,86.4%的青少年做过重复梦;2)青少年重复主题的梦是最普遍的,占总数的32.4%;3)重复梦的发生频率个体差异较大,难以发现固定规律;4)重复梦里的情绪多为负性的情绪,占58.4%,其中恐惧是重复梦中体验最多的情绪,占38.0%;5)青少年重复梦发生频率最高的两大主题就是被追赶和坠落;6)是否做过重复梦与梦的态度显著相关,现在还在做重复梦的群体对梦的态度最积极;7)有没有重复梦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执行功能是对目标指向活动进行信息整合和控制调节的一系列认知能力,在学前期发展迅速。研究使用执行功能任务组软件考察了210名3~6岁儿童(6组,组间年龄跨度6个月)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3~6岁儿童执行功能呈上升趋势发展,4岁左右为抑制控制与认知灵活性的高速发展期;(2)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发展不同步,抑制控制最快,工作记忆最慢;(3)各子成分间呈中度正相关。结论:3~6岁执行功能能力发展迅速,但各子成分的发展进程并不一致;幼儿阶段执行功能测试的年龄分组最好精确到6个月。  相似文献   

20.
4~7岁是儿童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实验1和实验2采用时间词对比的方式发现儿童在4岁已经获得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4~5岁儿童在数字与时间词等级不一致的对比类型条件下,时间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一样"和"一致"两种对比形式;6~7岁儿童三种对比类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3采用空间映射的方式发现6~7岁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区分时间概念之间的比率,时间概念定义学习有助于儿童精确理解时间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先理解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再通过学习定义理解时间概念的数量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