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家杂谈     
向你介绍我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信佛,母亲的母亲也信佛。这就是我早早就接触佛法的缘起。 我93年毕业于家乡县城第一中学,那时我19岁,在家乡小学里作代课教师。但年少轻狂的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年后,我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个去了北京,想想那时真是盲目,做了很多违背母亲意愿的事。四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也是因缘成熟了,家乡居士  相似文献   

2.
曾经的小院     
韩旭 《思维与智慧》2014,(10):28-29
家乡。小院儿。少年。 我时时这样想起。每当想起家乡,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回到曾经那个小院儿,念及小院儿里的林林总总。  相似文献   

3.
李明慧 《天风》2020,(1):36-36
不知不觉,南京已经入冬一段时间了。当我将夏天的衣服一件件整理入箱,起初来到学校的一幕幕也随之浮现在眼前。当时的自己带着不多的行李,坐在高速前进的列车上,眼里嘴着对暂别家乡不舍的眼泪,默默地向主祷告:"神啊,我不知道迎接我的会是什么,但我知道,这是你为我预备的道路。"怀揣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开始了在神学院的求学之旅,这也是神为我预备的全新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中国的惊人的生命力,我可以用自己的一些切身体验来加以证明。我的家乡余姚出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样一些天下公认的“大儒”,但到我出生时,方圆几十里地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没有人了解他们提出过一些什么主张,哪怕是片言只语。我家乡是如此,别的地方当然也差不多。这个现象我在长大后反复咀嚼,  相似文献   

5.
正我出生在苏北水乡,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声中长大的。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所以我对贫穷的记忆极为深刻。记得那时没有吃的,母亲就让我从河边割回一捆青草,然后放进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要给我弄一盘"炒韭菜"。初二了,我冬天穿的棉裤还经常"漏洞百出",破掉的洞里会吐出棉絮,甚至还会露屁股,这使我在女孩子面前总觉得害  相似文献   

6.
离别家乡已经很多个日子了,今天我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心中写满了无限的喜悦。离家门还有一段距离,我就看到母亲早已等候在了门口,那一刻,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暗暗涌动。母亲总是守候在家门口等待儿子的归来。清楚地记得,上高中时,  相似文献   

7.
无常与悲欢     
胡超 《大众心理学》2022,(11):27-28
<正>17年前的春天,我在家乡写了一篇作文:《流年倒影,一路同航》。作文的话题是“只能陪你走一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到机场,最后说了这句话,让我们就此写一篇作文。家乡的空气和加拿大的一样透明无尘,考场上的我望向四月天空白云缝隙里漏下来的阳光,写下了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应试作文。考场上是沙沙的写字声,而我想到人生的种种,有许多莫名的情感,像四月忽明忽暗、浓重深情的天空——所以我手上起了鸡皮疙瘩。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在自家阳台上种的几株麦子泛黄了,故乡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在眼前涌动。我惦记起家乡的田野和在田野里穿梭而过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的寺庙里,人们不难找到“有求必应“、“心诚则灵“之类的字句。然而,许多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这里举出我耳闻目睹的事情为例。我父亲跟我讲过关于他求神遭到失败的教训。解放前,在我家乡一带流行一  相似文献   

10.
陈旭红 《天风》2012,(2):56-57
我出生书香门第,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从小接触的就是书籍,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很早,在我4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父亲送我最早的一本读物书名是《幼苗》,学前已经看过很多中外名著,在一些世界名著里经常看到描写书中人物:手捧圣经祷告:"愿上帝保佑我"、"求主赦免我的罪"这样的字句,我很新奇;什么是圣经,什么是教堂?那时特别渴望得到一本圣经,由于那个年代的禁锢,儿时的愿望一直到我1991年调到保定来工作才实现。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一般地说,以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农民家庭出身的也好,工人家庭出身的也好,一下打破迷信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周恩来选集》上卷331—332页)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佛教信仰主要是受其母亲文七妹的影响,又与家乡韶山毛氏家族信佛的传统相承接,还与当时中国思想界佛学研究热潮密不可分。关于家庭的宗教信仰情况,毛泽东曾对埃德加·斯诺说道:“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  相似文献   

12.
冰凉的石臼     
正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石臼呢?那个旧农业时代的标点符号。我是记得的,只因有近二十年里,我能朝夕看到一座石臼。它,就位于我家大门外的石井台上,我的家,在井台边上。所以,我住在家乡的那些岁月里,出门,即能看到一座石臼,看到,就有一种招手般的亲切感觉。  相似文献   

13.
喜乐的娘娘     
《天风》2016,(3)
正我的家乡在浙江省温州市。温州本地人称呼外祖母(外婆)为"娘娘"——娘(妈妈)的娘(妈妈)。我的娘娘黄志芬,生前是位爱神又爱人的虔诚基督徒。虽然她只读过几年书,但靠努力刻苦自学,看完了整本圣经。娘娘曾数十年在温州市的一座大教堂里服侍,我的祖父何漱芳牧师也曾在那里服侍。娘娘负责收取奉献款、开关门窗、整理长座椅等事务;每礼拜日敬拜时,她与另外三位主内姊妹,手握最前面装有网袋的长竹竿,  相似文献   

14.
正"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从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  相似文献   

15.
最珍贵的     
空闲时,我曾经帮助一家心理机构做过问卷调查。问卷上只有一个问题: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在小区里,我遇见一位退休的老妇人。她这样写道:"我的人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容貌、健康,都已渐渐失去。再回首,最珍贵的便是逝去的青春年华了。"她颤巍巍地写完后,整个人都沉浸在回忆里,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惋惜与伤感,让  相似文献   

16.
小雅怡情     
正我说的小雅,是指生活中的小情小趣。非常喜欢"小雅"这个词,它从《诗经》里走出来,源远流长,带着古韵和芬芳。虽然《诗经》里小雅部分大多写战争和劳役,但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变迁,我觉得"小雅"已经变成有点小家碧玉色彩的一个词,她小巧温婉,妥帖可亲。大雅是高不可攀的,总让我想到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形式,是需要仰望的。电影《私人订制》里,那位可笑的"雅过敏患者",一定是受不了大雅的冷峻严肃,  相似文献   

17.
1990年,我在家乡的乡村中学读初中三年级。虽然进入了中考总复习阶段,我却并不紧张,课桌里仅有的几本教科书,我早已烂熟于心。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为我买复习资料,我只好厚着脸皮向条件好的同学借,甚至到垃圾堆里去寻找一些书商寄给老师又被老师扔掉的样本试卷来做。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4月20日)三十五年前净公长老的一首诗,题为《寄怀传印法师》。三十五年前,即净公长老已经从湖北家乡被调来北京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协也是"文革"后才恢复。是年我还在江西与云居山相距20公里的梅棠公社旸岑山上。净公寄诗给我:两度分襟不计春,花开花落每怀君。喜吟禅悦清新句,颇慰尘劳散乱心。风月漫酬三世债,林泉堪羡一闲身。遥知眼底无多物,除却青松是白云。这是1979年8月26日净慧法师写给我的一  相似文献   

19.
正当秋天来临,无论草丛还是院落,都会传来蛐蛐那简单而又肆意、温暖而又质朴的吟唱。我想起童年的生活,都是在家乡的院子里度过,尤其是秋天的夜晚更是美妙,有秋虫唧唧伴我入眠。那时候生活在农村,院子里有篱笆围成的菜园子。夏天的时候,几棵果树结着满满的果子,园子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每天都会去看看这边的小花,摸摸那边的小瓜,偶  相似文献   

20.
正之于故乡的文,大概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真正能体现出这四个字来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这个"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回头一望,这才如梦初醒,其实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