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试图从《马奈的绘画》出发,结合福柯本人及其理论研究的知识背景和特点,结合他的哲学思想和考古学方法,去"看"他对马奈绘画的"看",分析他对马奈绘画的分析,考察他的"目光考古学"的由来以及在其绘画理论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他在马奈作品中看到并据之陈述的目光、(讲座)参与者投向福柯目光的目光以及所有投向他人和自己的交叉目光之间的认识论关联。  相似文献   

2.
爱德华·霍珀于1882年7月22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Nyack小镇,十七岁时在纽约一家商业性质的艺术学校学了两年插画.1901年他转到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了为期五年的绘画,师从"八人画派"的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后来去巴黎研究法国19世纪艺术,受到马奈(Edouard Manet)的影响,他独特的绘画形式由此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3.
福柯与布迪厄都借对马奈绘画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福柯将马奈绘画作为现代认识型的代表,通过不可见物的可见性所形成的非话语实践,打破古典绘画中言说权力的禁锢。布迪厄则分析马奈现象在社会权力场域运作中的意义,以建构主义结构主义的视野,分析异端马奈所运用的资本与艺术场域所形成的新的权力结构。文章以对马奈绘画的纵横向意义的阐释,试分析现代绘画空间的生成与合法性中所包含的新旧权力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4.
挪用法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主要方法,其本质是对现代主义艺术所推崇的原创性提出质疑和嘲弄。探究西方绘画中"挪用法"的发展历程,西方绘画中的图式"挪用"就是艺术家借用美术史上的名作或者现成的图像经典,根据需要提取到自己的创作中重新组合与改造,使得完成后的作品常常给予观者以熟悉的陌生感。具体分析从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到马奈的《奥林匹亚》维纳斯图式的转化。图式"挪用法"在近现代绘画发展中,其目的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图式的破坏,而是在这颠覆传统图式的过程中生发出符合当代意义的新图式,新思想,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6.
马奈的绘画深受摄影、西班牙画风、日本浮世绘版画等的影响,这使他形成了平面化的绘画风格。他将绘画从文艺复兴以来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元次的平面化创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进而将绘画带上现代绘画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绘画中,人体艺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18世纪以来,西方绘画开始具有前卫特征及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分道扬镳的近代派思潮。西方近代绘画中人体艺术的表现是当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一种真实式写照,西方国家经过近代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家们的心态也变得错综复杂,他们想通过绘画来表现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景象。西方近代绘画通过对人体艺术的表现,来对其本身进行探索,进而创造了抽象的艺术作品,西方近代绘画中的人体艺术作品不再追求视觉真实效果,更注重的是心灵的真实反映,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的景象。文章首先对西方近代绘画以及人体艺术分别进行简述,然后通过文艺复兴至18世纪西方人体绘画艺术的考察,进而梳理出具有宗教价值的审美观发展历程,最后表达其中的人文趣味。  相似文献   

8.
虽然摄影发展到现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与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摄影诞生之初借鉴了绘画的创作经验,但是它也给绘画带来了新的思考,对绘画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研究摄影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架上绘画的影响,解读当代艺术家作品,分析艺术家对摄影手法的借鉴与运用,总结摄影对当代架上绘画创作的影响,以期对架上绘画创作形式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马奈画作,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催生的产物。面对大时代激变的洪流,马奈审时度势,以艺术家的敏感和良心,在画作里勇敢表达"主观陈述",为印象画派叩响大门。马奈在美术史上的功勋,在于他的"一破一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绵长,绘画的出现早于文字,从大量考古发现中就可以断定色彩绘画形式早在史前就开始了。从文献记录的资料来看,《考工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又载:"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以上文字透露都出周人对色彩的识别与处理。从中国最早的矿物颜料讲起,简单梳理了中国古代色彩绘画的发展历程,由矿物色到植物色再到墨色的变迁,从绘画史的另一个角度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费多益 《哲学动态》2008,12(3):60-66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哲学之门,这一命题自被提出之日起就引发了众多的解读和争论.而从"自我"中寻找确定性的根源和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正是笛卡儿以来的现代主体性哲学努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今天,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而四川近代"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可以在天主教建筑中国化方面,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与农民、农村密切相关的农民绘画,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大发展和前几年"百花齐放"的大繁荣后,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夷陵版画早期作为宜昌县(现为夷陵区)农民版画,经历同样的繁荣后,逐渐转向乡村版画的发展方向,保持传承与发展,积极适应市场,寻求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日趋多样化的符号化现象 绘画语言中的符号化形式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古代绘画注重类型化,近代绘画则强调个性化,而当代绘画则流行符号化形式语言.其主要原因是多功能数码影视技术、3D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网络的迅速传播以及各种商业艺术设计者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使绘画语言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时代审美要求是促使符号化逐渐成为艺术家个性化的重要手段的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15.
康定斯基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30岁才开始学习绘画艺术,45岁组建"青骑士",56岁被包豪斯聘为教授,从此开始了其辉煌的艺术教育之路;康定斯基的作品从早期的"抒情抽象"到包豪斯时期的"几何抽象",此后又大胆尝试用最非物质的音乐去通感色彩和点、线和面,真正体现纯精神的艺术形式,到了晚年康定斯基的作品又回归到意象浪漫的童趣境界中寻找其心灵的艺术;康定斯基坚信只要艺术精神存在,形式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经济衰败,社会动荡造成了主流思想儒学地位的崩塌,这一时期文化思想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以玄学为盛。这一时期的绘画在这样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开始重神韵、重神似,为之后千余年中国绘画的画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9.
吴涛 《中国宗教》2020,(4):70-7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天主教开始绘画中国化运动。其中,以陈缘督为代表的辅仁大学美术系的画家团体堪称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他们尝试运用中国化的表现形式,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天主教绘画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无极是近代融合中西的画家中集大成者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西方油画的直观性和中国水墨画的趣味性。在他的抽象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西方绘画图式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在强调"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大背景下,赵无极通过自身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让中西方融合的作品在绘画语言和思想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