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以沟通、交往的理性实践观来实现公民主体与权力主体的平等交流,强调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方式培养交往主体的公共理性精神,实现政治民主.协商民主以理性对话的柔性机制,创新了对公共权力制约的民主形式,符合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转型时期社会稳定的需要,可以作为政治民主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宗教组织,在政府宗教管理之中,既是宗教政策形成的影响因素,也是执行宗教政策的行动主体。该文借助"宗教同源性"与"政治同构性"这一对概念,运用历史社会学与宗教政治学的理论,通过中国的基层社会运作实践深入分析以地方佛教协会为代表的爱国宗教协会作为宗教组织的行动结构及其意义指向。文章指出,尽管爱国宗教协会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但是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宗教参与社会的重要组织,也是影响宗教空间政治变迁的行动主体,还是促进信仰方式变革的最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制度作为一定社会或共同体的正式规范体系,规范和调节着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是公共理性的凝结形式和表达方式。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中,道德水平的提升决不简单地只是一个舆论宣传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实践、制度化了的规范力量引导的问题,是一个价值引导与通过制度安排所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3):132-138
公共行政的本质是相关主体基于其意向而生成的行动网络,是为实现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而采取的行动总体。强调行动意义的公共行政最初酝酿于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再次用实践理念思考人类社会,对社会生活机构与运转进行反思的实践转向,在反思传统理性主义秩序基础上审视行动逻辑的重要性。其次,因为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及知识观在公共行政领域的运用,公共行政是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行动经验的建构过程,需要关注互动性的结构化实践过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语境及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公共行政行动主义指向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活,需要在行动理论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前进—逆溯",找寻构建本土化公共行政行动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5,(6):44-49
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全球性治理结构变革的趋势相一致,是一个从政府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秩序向多元化治理秩序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与公民行为失范等矛盾也进一步凸现。本文以江苏H市为分析视角,遵循政府公共治理与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政治逻辑,并在深入阐释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与公共治理契合性的基础上,全面阐述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与公共治理的角色定位,以政府公共治理理念为视角,提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广为接受的批评认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存在政治缺位的问题,而且它的公共理性理念严重地限制了公共领域中政治慎议的活力。但原初状态中所塑造的公共理性应当被解释为一种慎议政治的模式。根据这种解读,政治自由主义与公共理性恰恰在两个方面扩展了公共领域理念的政治潜力:一是把制度法律结构的建立间接地确定为公共领域理念与慎议政治的产物;二是基于公共领域的理念塑造了私人自主性,并在良序社会中将私人自主性与政治自主性置于平等的价值位阶上,最终实现了两种自主性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4):16-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学界开始对国家治理模式、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治理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治理概念的理论界定和中国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考察,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条件下社会治理的实质内涵和发展目标,提出新的"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步向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社会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型。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行政干预和管制,以政府代替社会行动,实行政府包办,而是运用法律、法规、民主协商、社会政策来规范、引导、支持、服务社会自主管理。文章认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实现政府功能转交,是培育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既是西方学术界的新宠,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未来走向.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运转,必须以协商民主的规范性理论为前提基础.从言语、行动和共识三重规范性层面来看,协商民主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政治意涵:从语言视角来看,协商民主诉诸于语言构建“以言行事”的语言政治:从行动视角来看,协商民主体现了“以对话为中心”的对话(交往)政治,即以公民直接参与、公共讨论、说理论证、相互理解、修正观点等具体的行动步骤,构筑公共协商机制,丰富了民主政治的过程;从社会文化背景视角来看,协商民主是面对社会群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性的“社会事实”,实现政治合法性和政策正当性的宏伟抱负,体现了新的共识政治观.  相似文献   

9.
德裔社会学家诺贝特.爱理雅斯的《文明化进程》是礼仪研究领域的名著。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在三种新的社会理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该理论和礼仪研究。爱理雅斯认为,西欧社会在中世纪末以后经历了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即人们更能够克制自我,言行举止更为谦恭有礼,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对暴力的垄断,二是社会相互依赖性的增强。这一理论在文明化进程的一般性、历史起源及真实性等三个方面都存在着缺陷。礼仪研究和三种新社会理论可以在如下的条件下相互增益:福柯式的权力重新获得主体,公民社会有必要关注非政治动机,而自我认同则可以突现其历史性和日常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修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前沿课题.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根植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结构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的道德修养理论,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 1 6、 1 7世纪始 ,西方思想家就以各种理论言路表达社会与国家相区分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基本含义是 :社会是一个由私人生活构成的独立领域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政治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权力 ,是一种具有独立身份和生命的自主存在。这一观念就是当今人们广泛讨论的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早理论形式。但是 ,近代早期思想家所表达的这一观念并不十分明确 ,还只是包含在诸如“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理论中的隐含观念。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 (下引此书仅注页码 )一书中明确界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 ,并详细论述了市民社会的构成、性质、…  相似文献   

12.
李红专 《哲学动态》2004,1(11):7-13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是当代西方学界备受推祟也备受争议的社会理论--结构化理论的创立者.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1].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3.
张杨 《学海》2007,(5):56-62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近30年来的主流范式.但此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所归纳出的经验理论,在解释西方早期社会运动和非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方面,存在着自变量和因变量范围过于狭窄、解释能力不足等缺点.本文指出,国家主义理论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国家-社会关系视角是研究社会运动的替代性范式.国家-社会关系清楚定义国家性质、社会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于认识作为集体性抗争政治形式的社会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林  费中正 《学海》2014,(1):59-64
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已经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如何通过整合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制度自身运行效率,提升国民享受医疗保险的公平性,被提上了重要议程。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不仅要关注制度自身,更要强调社会环境及其变迁。以制度的嵌入性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从"总体性社会"向"个体化社会"的转型,从外部支持、制度化联系、管理主体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可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合理整合创设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是我国老龄化事业持续发展的产物,体现着社会的包容与人文关怀,是福利政策的积极化转向,代表着发展型社会政策观在老年服务领域的应用,但已有研究较少地将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体系的构建放置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视野。实践运作中,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具有核心理念、服务对象、执行主体、行动目标的多重耦合性,并重塑着医养结合的服务形式、受益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主体,带动着老年服务走向共享与包容,而为了更好地维护服务价值,需要一系列富有发展主义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组织研究的行动主义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5):178-184
组织研究以人的主体性行动作为研究元点。组织的结构是对组织连续性行动的具象描述,组织成员和微观过程将组织的宏观变迁关联起来。社会治理场域中的组织研究正在走向关注组织中的行动者、关注组织行动的关联性特征的行动主义路径上来。行动主义主张社会存在于人的行动之中,因此行动主义的组织研究致力于发现组织中的人性和复杂性,发现组织行动的关联性和去中心化特征,这代表着组织研究将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实现双重的转型。进而言之,行动主义为个人行动和组织行动提供了价值指引,不仅将成为后工业社会中组织结构与制度设计的原则,也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理论与艾滋病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中的潜在的社会资源。根据社会资本的结构可将其划分为宏观社会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微观社会资本三个层面。尝试性地把社会资本理论应用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为更有效地开展艾滋病防治探索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体流质是道德顺从教育,原因有:伦理本位的思想传统;群体本位的教育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政治统治功能强化。当代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当代道德教育人本倾向和生活世界的实践回归,标示着道德选择教育成为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指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特色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农村合作医疗70年制度变迁,是适应中国宏观体制机制变迁的结果,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向一元化体制机制战略转型的"活化石"。合作医疗的参保主体、基金筹集、管理经办和待遇支付等微观要素机制,分别与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变革耦合与适应,从要素制度的"渐进性"变革起始,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合作医疗实现整体性制度创新和变迁,构成了合作医疗制度演进和变迁的微观图景,并依此形成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特色逻辑,为解决当下新农合与城居保制度"整而不合"的实践难题提供借鉴路径。  相似文献   

20.
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它对构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良性结构性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促进非政治公共领域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呢?它的关键元素是什么?通过对中欧各自的历史文化、文明进程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生存发展的态势之比较,揭示了平等、自治、权利、契约、民主、正义等文明因子正是非政治公共领域图存发展的关键元素.它旨在强调中国欲要促进非政治公共领域的蓬勃发展和构建中国社会的良性结构性基础,则需借鉴欧洲经验,重在打造具有这些文明因子的新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