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州大平瑶族乡仁喜坪盘瑶打醮仪式是道教醮仪民俗化与汉瑶文化交融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空间。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盘瑶打醮仪式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迁,与道教醮仪、西南地区其他族群打醮仪式等均有差异性,但仪式本身所体现的祖先崇拜、鬼神观念等传统民间宗教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盘瑶打醮个案说明民俗文化空间仍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广西大瑶山上的瑶族分五个族系,汉族称他们为:茶山瑶、花兰瑶、坳瑶、盘瑶、山子瑶,他们语言各异,风俗有别,本文就道教文化与茶山瑶民间文化之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 茶山瑶崇信道教,其中又分为“道公”、“师公”两大支系。在茶山瑶中,论信教与否,人人皆信,但是能够举行“度戒”(传授法术的仪式)的人,则是少数,而且只限于男子。以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为例,计有师公四十五人,道公五十二人,共九十七人。  相似文献   

3.
对“花王圣母”的信仰普遍存在于广西的壮、侗、瑶、苗、仫佬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作为主管生育、护童、延寿、消灾、赎魂之女神,在历史上,围绕“花王圣母”信仰而展开的仪式主要有“作星”、“架桥”、“剪花”、“暖花”等.广西桂东地区乡间现存的“作花楼”仪式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越人的“花王圣母”信仰,同时也汲取了道教的诸多元素.  相似文献   

4.
"瑶传道教"是瑶族从事游耕、长期山居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和道教色彩的原始宗教信仰。在贵州东南部的过山瑶村寨,长期传承着这种本民族独特的道教信仰体系,维系着瑶族人民本初的道德教化功能,成为调适瑶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瑶族村寨"瑶传道教"的仪式仪轨进行调查和分析,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瑶传道教"的仪式功能及其象征意义,管窥瑶族乡民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调适中的角色演变和心理期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对云南省麻栗坡县蓝靛瑶过法仪式的田野调查为中心,采用文本研究与宗教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地蓝靛瑶过法仪式中"师""道"二派的分工与合作,发现了其"道阴师阳"的内在关系结构。此外,本文还深入考察此结构在瑶族"生死轮回"过程中救度个体与家族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师""道"二派共同建构了蓝靛瑶生命周期的完整救度链。  相似文献   

6.
瑶山生态独特,生产方式滞后,滋生了鬼神观念。鬼神要作祟人间,于是作为沟通人与鬼神灵媒的巫师出现了。师公是瑶族社会的高级巫师,他们在生产生活、疾病生育、婚丧嫁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往瑶族宗教研究,多集中于对瑶族信仰的特质、经典及仪式的研究,而对于师公群体的研究迄今仍付阙如。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以广西大瑶山一位庞姓瑶族师公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信仰与生活进行民族志研究,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瑶族的宗教。 罗宗志,壮族,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广西瑶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志艳,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张卓 《宗教学研究》2023,(3):155-160
广东排瑶“挨旦堂”仪式的高潮是传度授箓,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有相近的文化元素。通过广东连南房姓排瑶“挨旦堂”田野资料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文本的比较研究,深度分析两地授箓在法脉传承、神圣空间构建、文书内容、仪式象征符号方面的共有文化元素。认为由宋至清,龙虎山正一道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排瑶“挨旦堂”传度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就是龙虎山正一法箓传播地域社会的文化遗存。通过对两地授箓所反映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互动、融摄的比较研究,认为“挨旦堂”是排瑶对道教授箓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对两地不同民族授箓仪式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龙虎山正一道影响南方地域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瑶族内部有不同的族系。茶山瑶自称“拉珈”,是瑶族内部的三大族系之一。主要居住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人口一万余。她有不同于其他族系的文化特点,道教信仰就是其中之一。 1951年,中央访问团经过实地调查,编印了《关于金秀瑶区的初步调查报告》。在其《瑶民的宗教信仰》一节中写道:“长毛瑶信道教”、“长毛瑶中道士、师公是很多的,一般名字中间夹一道字的都是道士,夹胜字的都是师公。”据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领导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金秀的调查统计,仅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的茶山瑶道士、师公共计97人,其中师公45人,道士52人,占四村茶山瑶总人  相似文献   

9.
绚丽多彩的茶山瑶民间文化,深深地留下了道教文化的烙印。道教文化一旦溶汇到民族文化之中,它将成为民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一、道教文化对茶山瑶民间文化影响广泛在茶山瑶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渗透其中。茶山瑶认为孩子的出生是花仙婆送来的,因此当孩子长到七岁以后,最晚不超过十五岁,家长就得为孩子举行一种仪式来酬谢花仙婆,这就是“还花”。请师公念经、跳教舞一昼夜。“还花”之毕,给孩子穿一件在背面制有一个符箓的衣裳,即保命符  相似文献   

10.
<正>吕锤宽著《安龙谢土》一书于2009年12月在台湾地区出版。初读此书,从文本构成上惊叹于作者成书的严谨与周全,对文字、曲谱、图片的收录和运用恰到好处。精细到文中的符号也统一标准,书名、曲调名、民间惯用语、引文、注音(台语语音)等均详细说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涵养。看待问题的角度、研究方法,涉猎经济、文化等整个道教仪式生态圈,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道教仪式和音乐互相交  相似文献   

11.
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颇具特色的白族道教科仪,至今盛行于剑川城乡。由于该仪式的进行同其他道教科仪的进行一样,音乐贯穿始终,仪式和音乐唇齿相依,是一有机整体。因此作为第一篇专门记述该仪式的文章,本文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从仪式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展示了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的实际应用与进行方式,以及其音乐的构成形式和使用特点,对了解剑川白族道教仪式及音乐不无帮助,并为认识道教音乐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实证。  相似文献   

12.
道教文化对茶山瑶民间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做功德”及功德精神,谈一些见解。一、功德桥的架设及其祭祀仪式“做功德”,起初是茶山瑶一村或几村联合举行的一种超度亡魂恶鬼的集体祭神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以修桥补路为中心的隆重的集体祭祀活动。每隔12、18、20年做一次不等,目的均在于求得人丁安乐,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其间举行几次小的祭祀,都是在冬季里选一个“复生”吉日进行。举行“架桥”祭祀,十分庄严,村里各户出一男丁去砍伐两根大杉木,由村代表分工各抬一端。横架于河上,请道公上  相似文献   

13.
瑶族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星斗崇拜,具有浓郁的道教星神信仰的色彩。论文通过对瑶族经书神唱、宗教仪式和文化涵化中星斗崇拜现象的考察,指出瑶族星斗崇拜深受道教天心正法的影响。在瑶族宗教吸收道教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道教北斗星君演化为瑶人生命仪式的守护神,道教科仪成为瑶族宗教仪式活动的范本来源。瑶族星斗崇拜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从此侧面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瑶族社会有着丰富的经书与祭祀仪式,瑶经中记载各种变身法术与道教存想科仪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西南各地瑶经中变身资料的研读,与《道藏》中道教存想资料的比较分析,多维度探讨瑶族经书中存想法术的文化内涵。认为变身法术的运用反映瑶族对道教文化的汲取,瑶族在接受道教存想科仪的过程中对之进行民族化的改造与创新,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传播的结果,也是道教与瑶族文化互渗而经历文化涵化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5.
贵州安龙这个地名,原先叫南笼。原是贵州省的一个教区,上世纪末,随着贵州教务管理的需要,安龙教区与贵阳教区合并为一个教区。5年前听到贵州教会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批准下由安龙天主教会承办公益学校的事后,就萌发了一定要到这个地方看一看的念头。恰好利民中学校长李一飞神父来京学习,就此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6.
以1917年葡萄牙"法蒂玛圣母事件"为契机,筹建中的安龙传教区,趁势依托圣母为主保,择地造刻"母皇"圣母岩,以求"牂牁归主",希冀"布依族主体化"的安龙教区早日独立。为此,当地传教士通过置田招租、收治麻风病患者、培养土著神职人员与开展民族志调查研究等手段,"科学传教"当地布依土著,切实推动教务本地化。最终促成1921年底罗马为"拯救布依族半个灵魂"而批准成立安龙教区。此后,圣母岩作为见证安龙教会布依族教务发展的地标,日渐成为黔桂滇边布依族教徒的朝圣之地,并跻身西南教会四大朝圣地,载入民间记忆,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瑶族游梅山书是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经书,是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科仪本。笔者通过收集的国内外九种游梅山书文本的比较,尝试解读瑶族游梅山书宗教叙事与族群记忆的文化内涵。游梅山书的宗教叙事具有表现族群迁徙、祖先崇拜、圣地崇拜的多重内涵和价值。瑶族游梅山书的梅山为祖先居住之地,作为瑶人集体记忆的梅山"神圣历史",也显示深受道教、佛教思想的浸润影响,此"小传统"的民间手抄本是瑶族先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玩土菩萨",即还土王愿,是湘西土家族人的一种祭祖祈福仪式活动。在仪式举行前,需要行法班坛在还愿户主家中及周边区域进行虚拟意象的坛堂装饰,这些坛堂设置及相关装饰形态都有一定的寓意,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意识与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丧葬仪式是包含多重角色扮演和差序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戏剧"与社区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但关于丧葬如何实现"过渡"功能的运行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作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媒介,身体实践与物象隐喻提供了分析仪式过渡机制的新路径。"送梅山"是桂北红瑶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丧葬仪式,通过亡人、孝亲、师公等主要角色的身体实践,灵堂、祭品、器具等物象,实现了"家先-后人"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以及从阴阳区隔到"阴阳一理"的空间动态过渡。探讨社会中模棱两可与秩序之间的边界和张力,有助于反思仪式过渡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20.
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约有300多万人。瑶族中的蓝靛瑶、过山瑶和茶山瑶等支系至今仍虔诚地信仰道教。瑶族道教因来源于早晚不同时期而形成不同的教派,道教传入瑶族各支系后,又与其原始宗教信仰融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教派。本文将据其来源、教义、道法科仪、神灵系统、经书等各方面的差异,讨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分野及各派的特点。一、梅山派及其特点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支派,尤其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梅山派之名并不见于中原道教经典,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