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基督会传教士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设传教点并建立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巴塘教会。本文从美籍传教士的离境、本地教务委员会与神职人员的构成、本地教徒与50年代初期当地三自革新、教会收入来源和财产、附设机构、主要神职人员与教徒及其家庭等方面对1949—1957年巴塘教会最后时期的历史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2.
林孔华 《天风》2011,(7):27-29
基督福音自1870年由内地会苏格兰籍传教士曹雅直牧师(George Stott)传自平阳。曹雅直牧师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10月间由宁波来温州传道,是近代史上第一位来温宣教的传教士,被当时温州民众称为"独脚番人",经数年惨淡经营,苦于事工毫无进展。1870年爆发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影响波及全国,曹牧师在温的传教环境愈发恶劣,于是赴郊县平阳传扬福音。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差会自1892年入川传教的60余年时间里,一直都十分重视医疗事业,派出了大量的医疗传教士,在四川开展建立诊所、医院、护士学校、医学院以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医疗事工。近代四川西医是从西方传教士开展的西医活动逐渐开始并展开的。加拿大传教士是最注重医疗事工的一个群体,医疗传教也是在川加拿大差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的西医贡献率占到了所有在川西方传教士群体的三分之二左右。加拿大差会在川开展的这些医疗事工对四川的西医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四川西医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7,(10)
<正>农村和民族事工委员会调研组赴延边教会调研(本刊讯肖云晓供稿)基督教全国两会农村和民族事工委员会调研组一行于2017年8月21日至26日,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晓鸿牧师等的带领下,走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图们、珲春、安图四市十余座教堂,了解当地韩国传教士宣教及渗透情况。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华西差会的教会小学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及衰落过程,但这一过程与差会的福传事工发展趋势却并非完全同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差会福传事工的活跃始于义和团失败之后,而教会小学的活跃则始于清末兴新学时期,二者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均发展到高峰,但之后的福传事工规模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教会小学却急剧衰落。影响差会福传事工发展的主要是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影响教会小学发展的则主要是传教士基于教育事工这一传教工具对宣教事业的"边际效应"来进行博弈取舍的主观因素,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讨论和探析。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成功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这场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之基督徒身份而对其大加推崇,甚至将其视为君士坦丁大帝,期冀借其影响力使异教的中国人皈依耶稣基督.更有传教士预测,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共和国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宗教国家.然而,1913年3月之后,随着几起重大政治事件的相继发生,尤其是孙中山决意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之后,美国在华传教士发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太过激进,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其不顾大局发动之讨袁内战,不仅因动乱再起而危及基督福音之在华传播,而且有悖基督宗教之核心精神.故此,孙中山被传教士们视为中国和平的潜在破坏者、“不名誉”的人,其所作所为更被认为对中国的传教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最终,美国传教士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7.
1865年英国教士戴德生在伦敦创立中国内地会,以尽快将福音传遍中华万民为主旨,聚合有志广传的欧美同工,在中国内陆省份及边疆与民族地区开展布道和宣教事工。中国内地会在中国藏区的传教活动,以康慕伦1877年穿越藏东为开端,继有女教士戴如意"潜行"西藏;19世纪90年代后,有"剑桥七杰"之一的杜明理等在青海、四川的西宁、松潘、打箭炉(今康定)等地,建立布道站点;20世纪以后,以叶长青为代表的传教士,对康藏地理、民俗、文化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张丽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严锡禹 《天风》2014,(1):9-10
<正>今天,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引进新思想、新观念、并将之作为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督教的文字事业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必须先在观念的转变上下工夫。自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文字事工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教士宣教的重要手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国基督教文字事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今天的中国教会来说,文字事工  相似文献   

9.
田语 《宗教学研究》2020,(1):240-245
1830年,美部会开辟了美国基督新教在中国的第一个传教站。作为美国首个派遣传教士来华的海外传教机构,美部会是中美早期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这一组织的旨趣根植于美国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它是美国本土对印第安人传教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了以爱德华兹、霍普金斯等宗教神学家为代表的新神学派的影响。在教会长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经营广州同孚行的美国商人奥利芬的呼吁成为美部会派遣对华传教士的直接诱因,裨治文来华则正式拉开了美部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正>提升"教会人才"的观念认识,创新培养模式,形成人才使用多平台的格局1979年中国教会恢复礼拜以来,经历了"云柱火柱"的四十年,在这个阶段里中国教会的各项事工皆有长足发展。按照三自原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几十年,中国教会的发展远远超过以传教士为主治理的时期。根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九届、中国基督  相似文献   

11.
1844年7月3日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此与其时英国政府所持对华鸦片贸易问题的态度与政策迥异。由于《望厦条约》之前美国政府处理对华事务以及制定对华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通晓中国语言、谙熟中国文化的早期美国在华传教士,所以,美国政府当时禁令本国商人从事对华鸦片走私活动,亦主要起因于这些传教士的极力反对。而这些传教士之所以反对鸦片贸易,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贸易不仅有悖于基督宗教的伦理道德,而且会严重破坏福音在中国的广泛传布。  相似文献   

12.
80年前,中华大地腥风血雨,南京大屠杀30万中华儿女丧生日军屠刀之下,震惊世界。其间,美国基督会在南京工作的六位传教士,不顾自己安危,坚守南京,领导和参与了救护25万中国人民的壮举。他们是迈纳·舍尔·贝德士博士,刘易斯·史迈斯博士,明尼·魏特琳女士,鲍恩典女士,詹姆斯·麦卡伦先生和裴睿德大夫。他们是当时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给家人和亲友写信,传达出血城南京的真相。因为在美国基督会工作的关系,同时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约研究员,笔者朱晓陵博士多次陪同美国团来纪念馆参观,也协助来自国内的学者、电视台摄制组访问美国基督会档案馆收集历史资料,在浩瀚的文档里,翻阅那些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书信和照片,每页文件,张张照片,都浸透着国际友人跨越国界,跨越宗教信仰,忘我救人的精神。中华民族是感恩的民族,对包括此六位基督会传教士在内的在历史上和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帮助过我国的国际友人,我们应以各种方式表示缅怀和加以表彰。因此笔者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之际,特撰写此文,以祭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人们,并纪念当时在南京出生入死的六位美国基督会友人。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新教来华传教士为了实现宣教和基督化中国的目的,采取了各种“适应”中国的宣教策略。本文以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为主,兼及麦都思的西学新学翻译和戴德生的“融入本土”的宣教策略,对上述三种策略的历史形成予以勾勒澄清,并作出了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19世纪初──20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广州的发展概略。笔者将基督新教在广州近百余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807~1842年,这是新教在广州的艰难草创时期,这一阶段传教士们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文字布道、医药布道、个人布道等方面展开的。第二阶段:1842~1910年,这是新教在广州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来广州的传教差会与人数明显上升,且医疗、文字出版、教育、慈善等工作成为传教士们整个传教事业的核心。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期,传教士们的这些工作对广州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与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吕欣 《天风》2017,(5):44-46
<正>一、闽南圣诗的诞生1842年2月,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停息,美国荷兰归正教会雅裨理牧师搭乘一艘英国军舰抵达厦门,拉开了基督教在闽台地区宣教的序幕。随后归正教会、英国长老会、伦敦公会等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医务人员陆续来到厦门鼓浪屿加入到宣教的队伍中,他们一边传播福音,一边开办医院、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滇、黔、川边活动的传教士为了便于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教义、教理,在少数民族信徒的帮助下,先后创制和推广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创制了老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富能仁和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东创制了老傈僳文;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库森、欧.汉逊等创制了景颇文;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永文生创制了拉祜文、佤文;英籍澳大利亚传教士张尔昌等创制了黑彝文。这些文字对基督教的传播和少数民族的生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水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传教士在着力布道的同时,也密切关注该地区的自然灾害。传教士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调查,以客观公正的眼光记述灾情,撰写了详细调查报告,发往外界,使外界对灾情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传教士身体力行参与到灾区的救济当中,他们将各地捐来的款项用以工代赈、兴办贫儿院的方式救济灾民,使灾区得到部分复苏。不可否认,传教士积极参与救灾有笼络人心、扩大教会影响、劝导民众入教之目的,但传教士秉持基督博爱惠施的精神,努力赈灾所取得的成效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8.
海外消息     
《天风》2015,(10)
<正>基督徒救援会呼吁信徒行基督之爱基督徒救援会(Christian Aid Mission)日前表示,在持续冲突分裂的叙利亚,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对基督徒来说,必须牧养那些苦难中的人。基督徒救援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53年以来,与世界各地的事工建立了长达数十年的关系,提供祷告和资金的支持。据悉,目前基督徒救援会正在帮助叙利亚及周边国家的16个当地组织。世界上最大圣经博物馆将于2017年在华盛顿开馆  相似文献   

19.
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首位基督教传教士来福州传教至今,基督教在福州宣教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风雨历程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揉和。本文描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入福州后,基督教圣乐事工在福州教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教会音乐对福州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牧会工作之艰辛,众所周知,最近读到《建立充满活力的教会》,给我很多启发.这本书主要有五个部分,包括教会论、牧会哲学、牧会方法论,最后提到团队事工与领导力. 本书描述的大地教会牧会哲学,与作者河用祚牧师在英国的生活与信仰经历有很深的关系.作者在英国见到充满活力的教会礼拜,以及与约翰·斯托得牧师在一起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与启发,决定了他的牧会方向——追求以话语为中心、以圣灵为中心、以团契为中心、以参与社会为中心、以宣教为中心的灵性,这就是大地教会的使命宣言;其教会的核心价值就是圣经、福音、宣教、怜悯、基督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