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精神之魂,是人类发展历史沧桑的见证与积淀。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当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巨大的发展前景是数字动漫技术发展的动力,通过数字动漫技术独特的优势开展宗教文化的艺术设计创新,促进传统文化适应时代性,进行数字媒体转化,利用数字动漫技术与艺术结合对宗教文化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审美内涵.羌族艺术主要表现在文学,宗教、表演、设计和民俗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蕴涵于羌族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贯穿于羌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歌舞戏曲、建筑工艺、民族习俗,以及各种文化生活之中,是羌族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和艺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一定的神圣性、神秘性和神奇性,是羌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宗教感召力、审美鉴赏力和艺术生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香薰炉的发展源远流长,秦汉时期香文化初步发展,汉唐时期形成,两宋兴盛,明代成熟。于高峰时期的宋代,因为用香形式和文化审美的改变,香薰炉的造型也有所不同,除了实用功能香薰炉还承载着具体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皇宫贵族——君权专政的体现与身份地位的象征;宗教阶层——强化宗教意识,有利于宗教的传播;文人阶层——身份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与追求;世俗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4.
宗教建筑作为神圣信仰展示的空间,其对信众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社会组织力,引领和规约着信众的宗教情感;作为信仰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审美符号,其不仅凸现着自身特有的宗教精神品质和艺术风格,还吸纳和融汇了各民族文化的要素和建筑哲理,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物质文化形态;作为信仰存在最直接的物质见证和人类文化发展的物态标志,宗教建筑的样态传递了信仰传播的特征。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汉地伊斯兰建筑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四川阆中清真古寺和巴巴寺的实地考察,揭示了映现于其中的文化交融为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5.
正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的有关论述中,多次提到宗教及宗教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沿线国家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56个国家。从"一带一路"与宗教的历史关系来看,延续约两千年之久的古代丝绸之路充满了宗教传播和交流的史实。一些国家还是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文明交流之路,也是宗教交流之路。  相似文献   

6.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混合性、宗教的独特性以及民族的多样性,对内蒙古地区的审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体现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学习与借鉴,游牧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不同境遇的民族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的彼此交流等方面。由于特殊文明形态和时代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审美文化呈现出绚丽斑斓、异彩纷呈的特点。本土广告中蒙古族歌曲、配乐、文学意蕴、绘画元素及其意味在不同层面展现着蒙古族审美精神的独特表象。  相似文献   

9.
"正法所在,必有护法",在佛教教理与教义的宣传过程中,护法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护卫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明。护法神种类非常繁多,形象各异,数量庞大。而具有狞厉之美的忿怒相护法神却是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审美一例,这与藏族的原始宗教、政治发展、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宗教观念都促使着这种独特造型审美的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图像学的角度以班丹拉姆护法神这一造型为例,探究并分析忿怒相护法神造相的形成发展、政治宗教背景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正陶瓷艺术和宗教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宗教文化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还在审美意趣上对陶瓷艺术产生直接影响。陶瓷上记载的宗教文化,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宗教状况,以及宗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样本。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瓷制作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陶瓷也是古代中国向世界所贡献的流通最广的商品之一,被称为"实用与观赏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完美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前言》)  相似文献   

11.
金秋 《美与时代》2014,(3):131-132
宗教与艺术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宗教艺术的特点使这一类艺术不但具备宗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赋予浓郁色彩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部分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与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宗教热"已成为当前浙江个别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体现。通过对H镇农村的田野调查,得知农民信众人数日渐增长、宗教发展不平衡、非法传教活动频繁。求神拜佛的社会传统、利益博弈与利益驱使、现实的利益诉求、宗教治理工作不利以及非法宗教多种传教方式等的影响是导致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主要原因。破解该难题,需通过"分类施策"引导村民理性看待宗教、"双管齐下"妥善解决农村的现实问题、"多方联手"加强农村非法宗教治理工作的力度、"因地制宜"加强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重复》是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假名著作,它力图引导读者通过个体生存的身份确认与意义的寻找,来探求从审美到宗教"飞跃"的可能性。本文剖析了克氏的生存与宗教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作策略与生存反思;宗教现代性启示;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其旨在揭示克氏的宗教现代性思想对西方现代宗教文化发展的启示作用,以及重复的内涵所具有的西方现代性历程中重建与解构之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无论它以何种形态存在,总是要服务于现实社会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试图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美国的新窗口"——摆脱世俗的国家关系"利益论"窠臼,从美国基督教国家本质及其福音使命,去认识和理解它的外交政策。但是,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远比信徒的追求要复杂的多,书作者所期望展现的"一个全新的看待美国的角度",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即宗教意识形态传播目的与手段的错位,或许还带有某种宗教崇尚意识以及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动员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社会大众树立足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坚守中国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5.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最能体现中国宗教特色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宗教之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庄思想,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历代道教更是提倡尊道贵德的贵生精神、善利万物的慈爱精神和道法自然的自然精神等,这些精神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宝贵基因,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彼岸的宗教与此岸的经济发展似乎是风马不与牛相及。但历史与现实却告诉人们,远离红尘的宗教并没有对经济发展的滚滚红尘冷眼旁观,此岸的凡夫俗子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更能体会到宗教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宗教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对经济发展的文化力。 何谓文化力?文化力严格说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经济与文化往往显示出某种不平衡性:经济大国不一定是文化大国,反之亦然。当然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的意义上。狭义的文化力是指文化具有的作用力,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挥作用的能力。它不是存在于作…  相似文献   

17.
<正>音乐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宗教音乐家麦柯曾说,音乐不是宗教的装饰,而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事实上,在宗教活动中,歌唱和吟诵是激励人心的重要媒介,是传递宗教理念的有效途径。宗教康塔塔是宗教音乐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素材,探寻宗教音乐的审美心理特征。本文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解释模式",是因为这种方法侧重探究言语符号使用、文化作用及历史对人的影响,即强调在不同的文化及历史环境下,人  相似文献   

18.
羌族民俗宗教中的宇宙观、神灵、宗教从业人员、生命仪式、节日、传说等方面都有苯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交融的两种特征,一是羌族原有宗教形态与苯教的交融,一个是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的融合。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的交融不仅表明苯教在羌族社区传播和扎根的实践模式,也体现羌族吸纳、整合外来文化的主体性。苯教对羌族民俗宗教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今社会中多族群多文化地带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文化话语以及苯教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3-3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史中很有争议的主题。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反基督教思潮和科学思潮促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宗教论战。在论战中,"非基督教"学者与"护基督教"学者围绕"宗教是否违背科学精神""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发展"和"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进步"三个主题展开激烈争论。论战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强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其影响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20.
精神批判功能是宗教各社会功能中最为原生性的、最为核心的功能。它主要表现为警醒、劝诫和批判的功能 ,对日常社会文化的“非神圣化”功能 ,提醒社会与个人保持一种开放性原则的功能 ,以及引导社会文化抵制极端世俗主义庸俗性侵袭的功能。明确宗教的精神批判功能 ,有利于宗教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有利于引导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探索新型的政教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