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对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做了初步描述、分析探讨和求证解释。第一部分"引论",概述宫观壁画,介绍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同见解;第二部分"壁画的年代",从碑石文献和壁画中人物的衣纹服饰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壁画绘制的年代;第三部分"壁画内容与风格",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运用图像分析等方法确认壁画中的主要内容、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第四部分"结论",对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的创作时间、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3.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4.
阿弥陀净土之观想──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壁画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在中国新疆吐鲁番石窟的禅观壁画中,绘有阿弥陀净土的禅观图、简洁净土图和不净观想图等,这些图像在考虑作为实践意义的观想与净土教美术结合方面,是极其重要的资料。吐峪沟石窟壁画尽管目前不多为人所知,而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观想图为中心介绍。吐峪沟石窟壁画不仅可供了解净土教美术的初期形态,尤为重要的是,能启发我们认识《观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观想图是如何形成的。所谓观想的实践与美术作品密切联系这一状况,似乎与中亚的风土分不开。据本世纪初欧洲与日本探险队的调查,以及近年来中国的多次调查,…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是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该馆拥有世界各地的藏品,馆藏藏品500万件,堪称是世界性的博物馆。其中有一个名为"Bishop White Gallery"的中国庙宇艺术馆,四周墙壁上展示了元代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巨幅壁画,厅中展出了大量中国流失文物,如洛阳汉代墓室画像石,山西离石汉桓帝画像石,北京肃王府狮子,石家河风格两面玉神像,河南安阳出土的青铜器,河南温县的多尊宋代木雕菩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弥勒说法图》。这铺壁画与国内山西稷山青龙寺的《弥勒说法图》有惊人的相似处。针对这两铺壁画进行研究挖掘他们背后的流转渊源,进而探讨如何对国内珍贵的壁画进行统计记载、学术考究及技术保护。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升仙仪式图是基于两汉时期浓厚的宗教社会文化性质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礼仪,尤其是早期道教升仙思想、神仙谱系及升仙仪式象征体系的完善。同时,在礼仪、功德性的人文秩序下所寄托对孝眷的哀思和逝者升仙的愿景都最终在墓葬礼仪美术中得以确认。时人在成仙迁转的救度仪式“场域”中,精心布列了一系列可以沟通仙界的祥瑞神灵和有助升仙的“中介设施”,在六博与升仙仪式所衍生的主题范式中,成仙“设施”与升仙视觉体系(主神)共同建构了生命轨迹秩序的图像语境,使得分离的两个群体(仙界神灵与逝者或墓主)之间得以交流。  相似文献   

7.
《法音》2021,(4):58-65
正甘肃榆林窟第29窟(下称"榆29窟")~([1])是西夏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窟内壁画显密图像并存,同时具有相对完整的供养人画像及题名,有营建年代和画工姓名,在西夏洞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洞窟平面呈方形,内为覆斗顶,顶心绘有梵文的莲瓣,已残。窟内中央有四方形台基,上有五级圆坛,除去供养人像窟内四壁共9铺壁画,分别为正壁的灵鹫山说法图、两铺水月观音图像,西壁的阿弥陀经变画、文殊变及不动明王图像,东壁药师经变、普贤变及金刚手图像。关于榆29窟的年代,  相似文献   

8.
正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代以来,不同的宗教、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在这里相遇相融,造就了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本文以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为例,透过色彩斑斓的佛教壁画,以窥那个遥远时代佛教中国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盛景。一敦煌莫高窟第61窟是五代时敦煌曹氏归义军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营造的功德窟。此窟又称"文殊堂",主要是为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洞窟  相似文献   

9.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新津观音寺位于成都西南的新津县城外十数公里的九莲山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毗卢殿和观音殿是明代的遗存。观音寺以惊世绝伦的明代壁画著称,寺内毗卢殿内的壁画,制作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被誉为观音寺的"镇寺之宝"。全殿壁画共有7铺,面积94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绘飞天、幢幡宝盖和天宫奇景,中层绘十二圆觉菩萨和二十四天尊,下层绘龛座、神兽、供养人像。  相似文献   

11.
长沙金盆岭出土的永宁二年对坐书写俑长期以来被定名为"校书俑",象征墓主生前属吏。本文从宗教学、图像学视角对对书俑的身份和功能进行再考证,认为该墓葬中34件俑实为模拟死者升仙程序中冥界与仙界官典构成的仪仗队,而对书俑的真实身份是冥界掌管生死簿的司命、司录二神君:司命抱持玉历,为墓主定天命和宿命;司录执笔书写,为墓主定死后去向。对书俑眉间俱生白毫,应是该地区在佛教传入之初,民间不明佛教真义,而借"外来神仙"行本土升仙仪轨之故。  相似文献   

12.
孙婧雅 《美与时代》2016,(9):108-109
蟾蜍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之一,与其相关的图像在中国汉代之前便以存在。蟾蜍虽然没有非凡的外貌,但是其图像、纹饰在中国传统图案纹饰中却有着吉祥的寓意。如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绘制有蛙纹的彩陶盆。蛙纹腹部圆鼓,是古人对其繁衍能力强盛的崇拜。而汉代画像石刻上的蟾蜍图像,更是内容丰富,图像寓意多样。  相似文献   

13.
山西盂县永清寺水陆壁画残留东壁一墙,其图像以《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为依据进行创作,按此排列的神祇图式能够证明此"北水陆"盛行于晋地。壁画由于漫漶,题记消失,但根据寿阳普光寺壁画能够推导出完整神祇图式,这种"以图证文"、"以图证图"是考古双重证法的有效运用。壁画中的天学特征代表了明代水陆绘画更加走向世俗,宇宙观想成为水陆画在悲忏与超度之后,另一延展而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汉代色彩学在整个中国古代色彩学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墓室壁画色彩就是其色彩理论应用的重要史料之一。虽然中国古代色彩实际运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是与西方科学完善的色彩学体系相比,显得过于分散凌乱。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汉代色彩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影响,然后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运用特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15.
佑国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壁画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山西现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壁画保存完整,画面庞大,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是以北宋佛国禅师惟白赞偈、孤云居士金俊明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为粉本绘制,是研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华严信仰在五台山的盛行提供了可考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8.
正以图像的形式表现佛教的内容,由来已久。古时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称为"经变图",多以壁画形式表现。而在现代社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动漫即是其中之一。佛法玄妙精深,很多内容用现实图像的手法根本无法表现。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境界,对于佛经中的这些内容,用动漫来表达无疑具有更大的优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佛光寺中央佛坛现存泥质彩绘塑像35身,其中33身唐代塑绘格局、造像样式等原有基本面貌保存完好,为中原地区体量最大及数量最多的一坛唐代彩塑造像遗存;但此佛坛现存1身送供人等身像及1身韦陀像,则分别属金代和明代彩塑造像遗存。此殿左右山墙及后檐墙内壁下方所置近300身五百罗汉塑像及南尽间窗下墙内壁下方所置1身僧人等身像,则为明代塑绘遗存。此殿栱眼壁、扇面墙及须弥座束腰处壁面等处,还遗存有唐、宋、明、清等朝代壁画多幅,其中《弥陀说法图》《毗沙门天降妖护法图》等数幅壁画,为中原地区现在仅有的唐代壁画遗存。  相似文献   

20.
刘克 《中国道教》2002,(4):30-31
东汉时期的南阳 ,是大地主大商人苦心经营的地方 ,光武帝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就曾发迹于此。富门大户凭借雄厚的财力 ,“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① ,往往将坟墓建得异常豪华气派。在他们的带动下 ,古宛大地上卷起了一股“子为其父 ,妇为其夫 ,争相仿效”② 的厚葬大潮。升仙汉画像石便是这一潮流的产物。在羽化升仙画像石中充当架起天地和神人之间桥梁工具的神禽异兽 ,不仅有龙、凤、鹿、虎 ,而且还有天马、飞廉和仙鹤。龙的图腾崇拜 ,原本早在汉代前就已出现 ,但是到了汉代 ,具有了驾乘升仙的意蕴 ,这一观念反映在汉画像石上 ,乃有南阳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