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对《元辰章》与《元辰历》的内容分析为基础,将这一组文本与《赤松子章历》及其它仪式文本进行比照,进而理解五行、六十甲子及星宿等观念体系与章仪之间的关系。由此为理解正一章文及章仪文本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元辰历》实际上是上章者查对《元辰章》中所指出的各种神明名目的一个手册,《元辰章》与《赤松子章历》在内容上是有互补性的,《赤松子章历》与《元辰章》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同一个禁忌系统和宇宙观念,这说明中古道教传统章仪内有以五行、八卦和六甲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存在。  相似文献   

2.
今本《文子》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从战国早期到魏晋乃至唐代都有学者主张,其时间跨度相当长.《文子》诸篇同《淮南子》一样主要源于战国时已有的黄老学者撰写的一些单篇论文,汉代学者在汲取这些篇文编辑成书时根据时代思潮的需要做了一定改动.以道家哲学的"自然""无为"为核心概念,通过对它们的使用转变与涵义演变、《文子·自然篇》与《...  相似文献   

3.
《经义考》和《四库》皆认为,今本《子夏易传》非但不是唐以前流传的古本《子夏易传》,也不是唐代张弧所假托伪撰的《子夏易传》,而是宋以后伪撰的另一新伪本,而唐张弧伪本已亡佚。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本文通过详细考证,认为今本《子夏易传》即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本,易学史上并不存在张弧伪本之后的新伪本《子夏易传》。考证清楚此问题,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利用今本《子夏易传》,以及对古本《子夏易传》的辑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对帛书《系辞》前半部分的解读,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进而,由帛书《系辞》所释之义,结合汉初历史背景,参照汉魏诸家易说,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帛书《系辞》以"马"代"象",当源自古《易》图,是"马龙出而大《易》兴""法之画八卦"的"马图""马龙"之简称;帛本"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今本为适应"独尊儒术"后皇权"官学"的新身份,改"众人"为"圣人",当以帛本为是,证明今本《易传》经过了汉初修订;今本《系辞》多出"冶容诲淫"一句,考前后文义及所释经文,应是当时整理今本《系辞》的儒生们之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5.
程平山先生的《百年来〈竹书纪年〉真伪与价值研究述评》比较客观、全面地了总结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古、今本《竹书纪年》的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观点争论,文章建议跳出"《竹书纪年》本身以及将《竹书纪年》条文分离地和其他文献比较"的思维模式局限,作"在翔实数据下的系统研究",相信"全面系统地研究《竹书纪年》仍会有新的发现"。倪德卫认为今本"完好保存了""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竹简古书的原貌,以此来重订了夏商两代的纪年,并欲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古、今本《竹书纪年》没有价值者,盖因其所记载的舜继尧位、太甲杀伊尹和益启之争等与传统记载不符,从而判定系后世伪作。显然,如果能够确定今本《竹书纪年》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的话,不但对研究本身更加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使研究更加务实而简捷。因此,今本《竹书纪年》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之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把今本与古本的主要不同总结为在纪年方式、舜继尧位和益启之争、"帝王之崩皆曰陟"的表述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帝陟"的表述是今本最大、最显著却又一直没有被研究者所注意的一个特点,而前两者则反映了今本作者强调道统的思想。本文从"陟"的释义和使用切入,深入剖析韩愈《黄陵庙碑》一文,发现"帝陟"的表述与韩愈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种种迹象表明,韩愈就是今本《竹书纪年》最初的原创作者。  相似文献   

6.
<正>《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一、所谓"隐机""隐机"出现在《齐物论》第一句,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①陈鼓应先生将这一句解为:隐机:凭几坐忘(成《疏》)。"隐",凭,倚。"机",今本作"几"……近人李勉说:"‘机’为靠椅,似床,可  相似文献   

7.
道教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赤松子中诫经》(以下简称《中诫经》)便是其中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诫经》以黄帝和赤松子对话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了大道的至简至易,告诫人们要积德行善.《周易·系辞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中诫经》反复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积累功德.  相似文献   

8.
在《维摩经》的古代汉译诸本中,支谦译本与罗什、玄奘的译本在一些地方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不二法门""菩萨佛国""文殊探病"和"菩萨行"等内容的翻译上。若以今存梵本《维摩经》为参考的话,则三位古人的相关译文,惟支谦译文与今存梵本《维摩经》保持了更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意味着除了"理滞于文"的特色之外,支谦译经同时还兼具着"理达于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赤松子中诫经》是道教的劝善书,今本收录在明正统《道藏》第三册诫律类。它流行于西晋年间。作者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人物,无从考证。该文吸收了儒佛两家的思想理论,从“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两个方面,阐述了弃恶为善的重要性和修养方法,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一、教育目的和趋善去恶的善恶观《赤松子中诫经》(以下简称《赤》)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劝勉人们积德行善,这一目的的提出,作者是鉴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作者认为人们只有积德行善,才能万古流芳,恩泽子孙,它说:“自古英贤设教留在仙经,皆劝人为善,知其诸恶,始乃万古…  相似文献   

10.
《群书治要》与《说郛》所录《鬻子》,分别为今存《鬻子》传本中最早的选本与全本。通过对两种文本的交叉阅读,可知今本《鬻子》亦存在诸多不当之处。今以《道藏》所收《鬻子》为底本,参校《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必定对《鬻子》文本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继续对帛书《系辞》下半部分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另一方面,由帛书《系辞》之易旨,结合历史背景,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由帛本"易有大恒",及师卦"开国承家"一句的今、帛、竹本异文,探讨对刘邦、刘恒、刘启之避讳,以证今、帛本确为汉人所抄成;今本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体现了儒生们在整理今本《系辞》时,为迎合皇权政治的需要所进行的文字修改;观象制器章中,针对观离卦之象"作结绳而为罔罟",结合今本《说卦》、帛书《衷》篇、清华简《筮法》等资料,探讨离卦作"罗"为水、而坎卦为火的古义。与今本《系辞》相比,帛本缺少"大衍之数"章,我们认为,此非帛书本漏抄,而是其原本就无此章内容;今本之"大衍之数"章乃是汉代博士整理《易传》时所添入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1.《文子》残简四次称引“传曰”,即指早于竹简的传本《文子》。传本《文子》与今本《文子》非问答体部分有着一致性。2.《越绝书》、《淮南子》所称引的“传”正是指传本《文子》。3.九篇本《文子》即由“传”本《文子》和竹简问答体《文子》汇编而来,今本《文子》乃是承袭九篇本而来。4.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互见部分有共同来源,即传本《文子》。  相似文献   

15.
正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1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据小林正美之说,服五芽最早开始于《五符序》(即今《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中的《仙人挹服五方诸天气经》,  相似文献   

16.
龚武 《管子学刊》2016,(2):13-17
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著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著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文献为中心,剖析与梳理了地论师用隐显、体用、因果等模式,将佛性论从修道论视野诠释成时间序列的存在论意义。《金刚仙论》是依隐显观念阐释佛性的"当常""现常",地论师将"当常""现常"转化为时间序列上的"当有""现有"。同时,地论师将《金刚仙论》里法身与报身的"本有"和"始有"以诠释佛性,从而出现佛性的"本有"和"始有"。但是,《金刚仙论》的佛性"当常"为本有、"现常"为始有;而经过地论师的阐释,至隋唐时期,逐渐演变成"当常"为始有、"现常"为本有。  相似文献   

18.
正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念,对后人极具启发作用,其《师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今本《孔子家语》分为十卷,与早期书目记载的二十七卷、二十一卷都不相符,这曾经长期被当作伪书说的主要理由之一。本文从分析敦煌本《家语》残卷的分卷方法入手,对汉唐时期《家语》分卷变迁作出合理的解释,证明今本确系源自孔安国所编27卷本,只不过经过六朝、唐代的两次卷目合并,因而决不是王肃重编的伪书。  相似文献   

20.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一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二是子思本人著作,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除了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外,郭店简《穷达以时》亦属第一类;属于第二类的除了见于今本《中庸》的《天命》和并见于郭店简、马王堆帛书的《五行》外,还有今本《大学》,而《淮南子·缪称训》主体部分正是子思书佚篇《累德》,亦属此类。属于第三类的有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以及典籍中的若干佚文。早期文献中对子思书的不同称谓,意味着不同的文献来源,称《子思》者引自《汉志》所著录的二十三篇本,称《子思子》者引自《隋志》和《唐志》所著录的七卷本。七卷本具有很高的价值,非后来子思书辑本所能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