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典学者喜龙仁最先给包括辟邪在内的南朝陵墓石刻有翼神兽取名"希美辣"(Chimsera),这是西方神话中一种邪恶的有翼怪兽,用于中国的神兽显然不妥当,因为辟邪在中国是一种吉兽.  相似文献   

2.
汉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汉文化的基础。汉代的服饰文化非常发达,从汉代出土的女俑造型可以窥见一斑。汉代出土的女佣在地域上可划分为南北方地区。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出土的西汉和东汉女俑在服装及发式方面进行对比,并辅以壁画和帛画的补充印证下,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汉代出土女佣的服饰造型,从整体上厘清两汉期间女性服饰的演变轨迹,并分析形成这一演变规律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代瓦当图像与纹样、造型与形制、史境与意境三重维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汉代集造型、图案、空间环境三者为一体的造物设计思想。汉代瓦当的造物设计不仅有造物设计本体的考虑,诸如造型、纹样、色彩、材料、加工工艺等,也有其设计外围的思考,如形制、图像、思想、意境、文化等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艺术作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当下的艺术作品最明显、最内在的不同之处就是它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这里所说的宇宙观,并不是哲学意义上人对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认识,而是原始信仰中对宇宙层次的基本划分及对宇宙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一场以昆仑山为背景,以西王母和东王公为主角的造仙运动在西汉末期拉开序幕。如果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意识的视觉化产物,那么这场造仙的集体意识也导致了新的汉代艺术图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AATOSMI从出土文物来看,从西汉末期开始,铜镜纹饰一扫春秋战国及汉初朴素简单的风格而趋于华丽与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题材广泛流行。西汉前期铸造的铜镜在纹饰上与战国镜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在样式及题材方面多继承战国,少有创新。至汉武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汉代铜镜开始兴起,东汉后期画像镜与神兽镜异军突起,其镜面纹饰大量采用神仙思想的题材。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内容与早期道教关系极为密切:一是西王母为代表的道教神仙,二是渴求长生不老的镜铭。汉代画像镜中大量西王母及其他神仙画像的出现正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反…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代祠庙,从其祭祀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有些是郊祀天地的,有些是祭祀先祖的,有些是祭祀功臣良吏的,还有为祈雨止雨而建立的.文章试从升仙角度分析汉代祠庙建立的祭祀功能.汉代流传着种种升仙的传说,人们为那些已经获得仙道、升仙的人立祠,继而希望通过祭祀能够得到仙人的护佑,从而帮助自己升仙,这成为汉代祠庙祭祀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7.
发式是指头发梳成的各种样式。发饰是安发、固冠、装饰的梳理工具。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男女老少还是一直沿用着前人蓄发不剪的习俗,梳成发髻,在头上插簪笄、饰珠翠精心梳理,从简到繁。随着社会审美观的发展,人们对发式、发饰造型美的追求也日渐增强,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发式及发饰。发式的发展大体是从春秋的垂云髻到秦代的凌云髻、九鬟仙髻,汉代的堕马髻、高髻等发式。发饰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木笄、玉笄、竹笄等。秦汉逐渐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发笄,雕刻形象上更加细致生动活泼。发式、发饰的发展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丰富我国传统的发式与发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原始农耕文明时期开始,十二生肖就承载着人民对吉祥美好事物的祈愿。十二生肖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包含着多民族的艺术创作,对民间美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老虎的形象勇猛、威武、正义,是十二生肖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对老虎在民间美术中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在借鉴民间美术中生肖虎的基础形象上,对东巴象形生肖虎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将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潮州木雕中有许多狮子造型,这些狮子不只是器具上的装饰,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表达崇文重道的思想应用于建筑和家具构件;二是作为护法运用在礼祭器具;三是作为喜好烟火的神兽应用于香炉装饰。各类潮州木雕狮子,应用在不同的器具上,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造型各异,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归纳了汉代造型艺术的创造法则与审美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对汉代造型规律的认识来把握中国艺术的造型规律,探索当下中国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祥瑞图像自汉代起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谱系及分类。对于研究构建早期道教图像视觉材料的其中一类造型"元件"的样式化生成与建构,雷德侯的"模件化"理论确实有一定意义,但不能忽略艺术家(画师、工匠)的自主性处理及对宗教"同情的领悟"的集体心理之上的价值重构。笔者不揣浅陋,以时贤及先达的研究为基础,以两汉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画像石、砖中的祥瑞图像作为早期道教美术考察的对象及材料,尝试探讨祥瑞图像样式化生成的相关设计因素以及画师、工匠对早期祥瑞图像配置模式的构建实践,以就教于方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拟在仙禽瑞兽题材上集中讨论。  相似文献   

12.
婴戏图在宋代颇为盛行,但在中国人物画中的比重并不大,而婴戏图当中的浴婴内容更不多见。以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宫女浴孩图》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从题材分类、内容、造型等方面分析研究历代婴孩题材的造型特点,从《宫女浴孩图》的艺术特色和造型特点。对比古代人物画作品里所出现过的婴孩形象,分别从造型、比例、神态等的差异来分析。从中看清不同时期不同画家造型处理上的微差,对古代人物画婴孩的发展在有更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唐代小说集<河东记>中的神仙形象,从宗教学的角度,就"仙凡关系"、"对修道者考验"、"仙凡恋情"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道教修仙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些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7.
《扬善半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间翼化堂善书局主人张竹铭与"仙学"领袖陈撄宁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一份期刊,最初以"三教一贯,五教平等"为宗旨,后则主张"仙佛判决",发展成为"专门仙学杂志"。本文描述了该刊发展的大致历程,并分析了其办刊宗旨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佛道两教的关系。本文认为:影响陈撄宁对佛教的态度以及《扬善半月刊》风格转变之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环境的,也有来自个人自身的,其中尤以个人因素的影响较为直接。  相似文献   

18.
《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至汉代方有《易经》之称。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汉代《周易》称"经"以前的历史,因而称之为"《易经》前史"。本文的观点是:"伏羲画八卦"无从稽考,"文王重卦"并"作上、下篇"卦爻辞也属不实,孔子作"十翼"同样不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所构拟的《周易》演生史并不能为先秦史料所证实。在我们看来,《周易》卦爻辞及"十翼"各篇乃是历史上许多佚名的智者所作,即使没有伏羲、文王、孔子的参与,也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元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讲述了我国美术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中国美术著作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索出了汉代绘画的特点和其在当时所起到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研究了汉代写实绘画在物体形象上和绘画技法上的追求,以期能从我国古代美术史的角度来处理汉画的历史叙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美术学,感受我国传统美术中呈现出来的强烈感染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