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中巫师身份及其构成的经典论述,大致有源自于私人膜拜、社会交换或神明灵验等类型,如涂尔干的"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与桑高仁的"灵验模式"。本文基于广东民间巫师的田野调研,发现民间巫师的身份及其神圣性构成既不局限于私人领域,亦不局限于交换关系。巫师身份的神圣性来自于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建构,其"身份"的神圣性构成的核心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神圣能力";而巫师通神的灵验效果即通过这种"神圣能力"来表达。此可称为巫术身份的"通神模式",经由私人性和社会性双重逻辑构成。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具体身份,集中体现在仪式场域和信奉者的私人交往秩序中。  相似文献   

2.
跽的姿势,虽然与跪相似,但它具有神秘仪式的意味,一般用于甚为神圣的祭祀仪式空间里。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国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祭献神灵的姿势可以称为跽。考古资料中的跽式人像表明,在巫王时代,巫师以"跽"通神,表达出敬忌不安、严肃神秘的内心情态。跽式体姿是三星堆古蜀国巫师完成天人通达与融合的重要仪式,是巫术信仰的身体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蚂■节是早期壮族先民基于"万物有灵"观念,通过对蚂■的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美满的精神寄托的完全体现。其神话传说与仪式过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容,潜藏着神圣与世俗的文化特质。世俗的"蚂■舞会"通过对圣俗时空的解构与重建实现了"由俗返圣的历史性复现";神圣的"蚂■祭仪"通过对圣俗二元的对立与消解实现了"由圣返俗的时代性回归"。从圣俗观念入手着力探索壮族先民对蚂■节神话仪式的理解与表达,实现对蚂■文化内在特质的现代化阐释,对蚂■节的传承以及壮民族族群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巫师在西藏和其他藏区民间分布普遍,在藏民的宗教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藏区民间宗教的巫师,作者根据多次赴藏的田野调查,结合藏汉文史籍的有关记载,拟从名称、分类、社会作用等方面予以考察分析,以求对藏区民间巫师有确切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仪式研究是纳西族东巴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东巴教仪式繁多而复杂,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祭神与祭祖、超度、驱鬼.驱瘟疫鬼仪式是驱鬼仪式中较独特的一种,本文在实地调查及采访纳西族祭司--东巴的基础上,对驱瘟疫鬼仪式中的一些要素作初步的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7.
回鹘宗教史上的萨满巫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满教在回鹘中流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内容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方面。在 763 年摩尼教传入回鹘之前,该教一直享有国教的地位,巫师颇受回鹘统治者宠信。当萨满教的国教地位被摩尼教取代后,其影响并未消失,而是以改变了形式——巫术继续存在于回鹘社会中,以致影响到今日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社会文化与习俗。  相似文献   

8.
瑶山生态独特,生产方式滞后,滋生了鬼神观念。鬼神要作祟人间,于是作为沟通人与鬼神灵媒的巫师出现了。师公是瑶族社会的高级巫师,他们在生产生活、疾病生育、婚丧嫁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往瑶族宗教研究,多集中于对瑶族信仰的特质、经典及仪式的研究,而对于师公群体的研究迄今仍付阙如。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以广西大瑶山一位庞姓瑶族师公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信仰与生活进行民族志研究,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瑶族的宗教。 罗宗志,壮族,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广西瑶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志艳,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彝族认为魂与每个人的生命休戚相关,不可或缺。魂是生命之源,魂脱离躯体久而不归,就会导致人的死亡,于是产生了一整套招魂仪式,通过喊、挽、唤、赎、找、招、引等方式让灵魂附体。鬼是致人生病、受伤、死亡的所有鬼怪的总称,彝族民间主要有自然界的鬼、祖先鬼、依病症命名的鬼、白鬼、凶死鬼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鬼。对鬼,人们是既恨又怕,只能采取既祈祷讨好又控制驱赶,以求其庇护,不要作祟于人。  相似文献   

10.
祖灵祭是台湾省邵人社会重要的仪式活动。笔者在台湾中部南投县日月村田野考察邵人农历八月的祖灵祭。历时一个月的祖灵祭仪式由颇具南岛民族特色的杵音召唤祖灵,祭祀象征祖灵附着物的公妈篮,仪式过程中先生妈的集体咏唱诵经,祖灵屋的搭建和象征邵人最高祖灵请"日月盾牌"等仪式元构成。丰富的仪式展示出邵人祖先崇拜的心智和情怀,仪式的歌舞献祭、逐家会饮更具有凝聚邵人族群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1.
集体仪式对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心理人类学家提出的"宗教模式理论"深刻阐述了集体仪式产生群体凝聚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集体仪式的心理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同步动作影响亲社会行为,以及集体仪式导致群际偏差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对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地考察,并将激发愉悦情绪的集体仪式也纳入到研究范畴中。  相似文献   

12.
丧葬仪式是包含多重角色扮演和差序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戏剧"与社区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但关于丧葬如何实现"过渡"功能的运行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作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媒介,身体实践与物象隐喻提供了分析仪式过渡机制的新路径。"送梅山"是桂北红瑶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丧葬仪式,通过亡人、孝亲、师公等主要角色的身体实践,灵堂、祭品、器具等物象,实现了"家先-后人"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以及从阴阳区隔到"阴阳一理"的空间动态过渡。探讨社会中模棱两可与秩序之间的边界和张力,有助于反思仪式过渡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3.
原始道教相信"北斗"有驱鬼辟邪的功能。考古中也经常能够发现带有北斗符号的解注器,如厌胜钱、解注瓶等。华夏上古先民认为:北斗为天帝之车,鬼宿是死于非命者之亡魂化作的厉鬼在天上的反映,而"厌胜"亦作"压胜"。从星象学角度考察北斗厌胜信仰的起源,原来在星空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鬼宿"正好压在北斗七星"帝车"车底。正是由于"北斗压鬼宿"这一天文现象,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北斗符号压鬼镇祟、除妖驱邪的厌胜法,并被广泛施行在凶死之人的丧葬仪式中,期以解除注祟,护佑生人。  相似文献   

14.
夏竦(985-1051),字子乔,宋朝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夏竦出任洪州知州。洪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巫风相当盛行的地方,也是宋代巫风最为炽盛的地区之一。 当时,洪州活动着一支数量多达1900余户(因为巫师的巫术一般只秘密传授给家人,世代相传,形成了不少巫师世家,故宋人对巫师称“户”或“家”而不称“口”或“人”)的巫师队伍。在洪州各地,到处是巫师的“神坛”,神坛内矗立的鬼神塑像和四周布满的幡旗,使整个神坛显得神秘莫测、阴森恐怖。而当地民众,十分迷信,举凡婚丧嫁娶、修房造坟、生病患疾等,无不求助巫师。在民众的心目中,巫师具有沟通鬼神的“特异功能”,拥有祈福禳祸、治病疗疾、预测人生未来的能力。所以在当地社会中,巫师权比官吏大、话如神旨,无人敢违背,没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举行傩祭时,将家宅的中堂转换成仪式空间,傩坛法师在其中悬挂神图、摆放神偶、奉献祭品、歌舞诵咒,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仪式空间的设置及傩坛法师的法事操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仪式企图将神界与俗世及人与神、鬼之间关系置于秩序化状态,以实现愿主生命状态的象征性转换.  相似文献   

16.
郭成磊 《孔子研究》2020,(1):150-160
清华简《心是谓中》"断命在天"章对天命、鬼神干预人事的认可,与战国楚地盛行的"信鬼好祠"之风具有密切关联。基于对这种风气积弊日深的深刻认识,简文作者采取了一种权宜之策,即通过吸取并改造儒家的命论,一方面承认"天""鬼"对人的客观限制,另一方面又凸显"心""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保家""没身"等活动中要注重个体内在的道德自律,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广义论证视域下,贵州丹寨"八寨苗"的祭祀仪式是人神之间在共享的交流空间中,借助象征性符号实施社会互动,开展说理活动的过程。本文遵循本土化研究原则,在田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广义论证"五步法"考察这一祭祀仪式中的"请神"环节,结果表明:(1)仪式场景构造了一个苗族社会人与神共享的交流空间;(2)在这个交流空间中,祭师和神分别通过"唱诵"表达方式和卦象等象征性符号进行交流;(3)为了说服神灵,在仪式中祭师和神遵循六条核心说理规则实施象征性符号互动;(4)"请神"环节中具有说理功能的象征性符号互动具有一个论证分层结构。由此揭示"请神"环节过程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8.
诞生仪式是人生仪式的起点,哈尼族诞生仪式包括降生仪式、保魂和处理衣胞仪式、命名仪式、见天仪式、认舅舅仪式、贺生仪式等程序.在哈尼族的诞生仪式中,蕴含着诸多的伦理文化内容.哈尼人通过婴儿的诞生仪式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家族发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哈尼族的诞生仪式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劳动使得个人的生命获得意义;哈尼族诞生仪式中的认舅舅仪式是哈尼人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集中体现,为哈尼族社会的有序运行奠定了血缘伦理的根基;哈尼人通过诞生仪式确认与婴儿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而这样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又将在婴儿的未来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在当代生活中主要具有娱乐性的作用,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而仪式在宗教生活中则具有更加严肃的意义,是保持信仰,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但是两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相似性,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体验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激发人的情感,提供精神的动力与心灵的慰藉;而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电影是以审美性为主导的艺术形式,而仪式则不然.在当代社会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形,因此从电影的社会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去衡量,才能够对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垛"(gto)仪式隶属于苯教"恰幸乘"和"黑水斯巴苯"的内容,是苯教九乘之四因乘(rgyu bon bzhi)和四门五库之黑水斯巴苯(chab nag srid pa rgyud kyi bon)方面的重要理论分类之一。本文以苯教文献中对"垛"仪式的记载为切入点,探讨苯教"垛"仪式的历史渊源、涵义、分类及其社会功能,并运用宗教学、人类学理论,解读苯教"垛"仪式文化符号之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