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云南各地的文昌宫观作为云南文昌信仰的物化载体,是云南文昌信仰的有力佐证,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认同的文化符号。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文昌神被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全国信仰的文化大神。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十六《祠祀志第九·祀典》载临安府治(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昌宫:"在府治西,元宣慰同知普化建。"1由此推断,至迟在元代中叶,文昌宫观就出现在三迤大地。明清两代是文昌信仰在  相似文献   

2.
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 ,是道教的主要神仙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文昌”本为星宫名称 ,属紫微垣 ,包含六颗星。如《史记·天官书》记载 :“斗魁戴匡 (筐 )六星曰文昌宫 :一曰上将 ,二曰次将 ,三曰贵相 ,四曰司命 ,五曰司中 ,六曰司禄。在斗魁中 ,贵人之牢。”《孝经援神契》云 :“文者 ,精所聚 ;昌者 ,扬天纪。辅拂并居 ,以成天象 ,故曰‘文昌宫’。”《历代神仙通鉴》称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 ,中主人间寿夭祸福 ,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足见文昌帝君神位之崇高。据《清河内传》载 :“帝君储精列宿 ,降自有周……累朝咸有大功 ,尤孜孜以忠君孝亲、…  相似文献   

3.
《文昌孝经》的道教孝道观肖群忠《文昌孝经》,据明代少保大学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经原序》所说,出现在宋代,作者不详,该经托文昌帝之口,劝人尽孝。无论是从托文昌帝之形式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看,可判定其属道教思想,而且在历史上,它与《太上感应篇》等一起,...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地区是川西民族走廊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边地。明清大一统格局下,岷江上游地区深受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其中文昌信仰的传播发展具有典型性。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岷江上游地区的文昌祠庙、地方官举行的文昌祭祀仪式、地区文治教化与文昌崇祀的考察,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文昌信仰的传播深受国家在场这一“生境”的影响。正因为有了国家力量的推动,文昌信仰在岷江上游地区得以传播并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交融且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明代道藏内有关文昌梓潼帝君的典籍作了考述,分别考证它们的鸾降或编写年代、作者等,指出正文与序或附录情况各自不同;从道教文献学的角度侧重探讨宋元间梓潼神这种文化现象与道教的关系,并订正<道藏提要>相关条目的讹漏.  相似文献   

6.
临夏白云观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城内凤林路,是临夏地区道教全真派重点宫观之一。该观历史悠久,初为文昌观,继为文庙,再建文昌宫,后又增建白云观。白云观的前身文昌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宣政院经历善麻建。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伦沟(今榆林沟)三清观并入。三清观,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挥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观。二十六年(1393年)作道纪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编修《河州志》时,已改为道正司①。明末道正司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观年久失修,殿堂…  相似文献   

7.
兰茂是明代中期云南著名学者、医药学家、诗人,杨慎亦为明代中期享有盛名的博通学者、文学家,后半生因“大礼议”谪戍云南。二人活跃时间本不相交,却在音韵、医药、杂剧创作等领域被一条隐形的线索串联起来。二者的著述甚至令后世学者难以分辨,造成误解。本文试图以杨慎与兰茂的儒道互补思想为视点,分析二者思想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和以兰茂所代表的云南隐逸群体是如何对杨慎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梓潼县有潼水,自平武县山溪流出,经梓潼、盐亭注入涪江。县中潼江多梓,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116年)置梓潼县,属广汉郡。潼江民众自古崇祀着“潼河大帝”,至今梓潼七曲山上尚有梓潼神庙,称为“大庙”。《中国名胜词典》介绍文昌宫说“一称‘大庙’。在四川梓潼县北十公里七曲山。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祀庙。张亚子仕晋战殁,人为立庙于七曲山。唐僖宗封‘济顺王’,宋太宗封‘英显王’。道教云玉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元加封为‘文昌帝君’。传说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庙建于唐以前。今存元、明、清建筑有:文昌殿、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瘟祖殿、启圣宫、灵官楼、风洞楼、家庆堂、百尺楼、时雨亭、望水亭、应梦床、盘陀石等处。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布局有序。周围古柏苍翠,红墙碧瓦笼罩在绿荫丛中。环境幽雅静宁,游人似在仙境蓬莱。”  相似文献   

9.
四川峨嵋山市佛教协会自筹善款,耗时十余载,恢复修建毁于明代的佛学院,建成号称“十方丛林,门户第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8)
<正>云南是我国历史上就流传有南传、汉传与藏传三大佛教体系的唯一地区,也是三大语系佛教和谐共存的缩影。云南的汉传佛教均为大乘,传承自中原汉地。南传佛教曾被贬称为小乘,但其内部则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传承自邻国缅甸、泰国。大乘佛教从印度北传途经中亚一带来到我国云南汉族地区,南传经东南亚至我国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加强了傣区与印度、东南亚各国的交  相似文献   

11.
长春派是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派,未被收录于清代白云观保存的《诸真宗派总簿》.长春派的祖师刘渊然是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在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统治时期不断被重用和晋封,刘渊然及其高徒邵以正曾先后统领天下道教事务,而长春派从明代至今在云南一直有传承,对云南地方道教及中国道教有着深远影响.举凡研究明代以来的中国道教,特别是云南道教历史,多会涉及刘渊然、长春派,一些学者和笔者曾有相关研究发表①,而关于长春派的历史源流和道脉系谱的由来,则仍有存疑.  相似文献   

12.
文昌信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两宋时期,文昌信仰承载了孝道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思想内涵愈加丰富。其中,《梓潼帝君化书》与《文昌孝经》堪称代表作。文昌信仰之所以承载孝道,这既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从身心疗养与社会救治角度来评估,文昌信仰与孝道的结合,正如中药配伍,两药合力,必然比起单方更为有效。在今天看来,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对于移风易俗、消除精神病毒、端正人心、激发正能量,依然具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读南开大学何孝荣博士新著<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4.
王兴平 《中国道教》2001,3(2):35-38
文昌文化不仅在亚洲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也通过不同的渠道远传欧洲和美洲,并且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美国西海岸,是华人较多的地区。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便可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以及遗风、遗俗,同时也不难发现文昌文化的流传。在旧金山的华人社区,有一座“天后庙”,位于天后街125号。该庙主祀海神妈祖,又以关帝、文昌陪祀。其中文昌塑像容貌温良和蔼,面颊无须,身着金色长袍,头戴四方金花帽,右手握印,左手按膝,显然是科举神的形象,只是穿着与国内所见文昌帝君塑像稍有不同。此庙由华人社团三邑会馆(广东南海、番禺、顺德,附三水、清远、…  相似文献   

15.
金维诺 《法音》2007,(12):43-44
山西省是古代寺观遗存最多、保存较好的地区,而双林寺则是古代佛教雕塑极为精美、类型极为多样的佛寺。双林寺在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七公里的桥头村北侧,建筑历遭千年的风雨兵燹之患。到元末,殿楹损坏、庑廓倾颓。因此,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主要为明代和清代修建。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江浙地区是女性画家的集中地,出现了名媛、姬侍与名妓等三类书画创作群体,三者之间"交相辉映"。文章从师承、题材、造型、审美、目的与形式等方面,探讨明代江浙地区闺阁(名媛、姬侍)与名妓画家之间的不同。与此同时,对其作品的市场行情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亦概莫能外。因族源、地缘与文化跨境共享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化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从认同与交融角度切入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为今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也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9,(1)
江西省武宁县的杨州乡弥陀寺(原名西瓜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近年经政府拨款修建,并由赵朴初居士题写寺名和佛殿匾额,是该县的有名禅林。寺内老僧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寺  相似文献   

19.
<正>行善做好事不一定要出钱捐物,最要紧的是出心,出心即是发心,发慈悲之心,发布施之心。出心比出钱珍贵得多,而上天所庇护的,也就是能够真正拿出爱心给众生的人。由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护,赐予福寿。文昌帝君以身说教,以种种身份显灵垂训,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三台县云台观创建于南宋,明代以"西岳云台"之誉与"武当太和"齐名,受到来自蜀王府和明朝廷的护持。历代蜀王均出资大力修建云台观,明万历二十七年与四十四年,明神宗两次赏赐《道藏》到云台观供奉。建国后这两部《道藏》分别被收藏于四川省图书馆与四川大学图书馆。本文基于对两部明代《道藏》的考察,分析两部《道藏》流转、版式、存本等重要内容,并对其中版式和图文进行辨析,以期推进对现存古本《道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