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正统前后,正一道张天师继承制度从兄终弟及制转变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转变"与明代皇权的强制性介入有关。为了处理两次天师位争夺事件,明正统、成化皇帝延引宗法,强制性地确立了张天师的嫡长子继承制。皇权的强制性介入,导致天师直系与旁系决裂。张天师不但难以得到天师旁系的支持,反而屡遭其欺凌。明代皇帝为此不断完善赞教制度、赋予天师祖母或母亲对天师的护持权、颁赐禁约等,以确保张天师的嫡长子继承制能够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2.
2016年扬州出土晚唐龙虎山天师道天师门下大都功版一方。在对此大都功版版文和物质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此版与晚唐龙虎山张天师世家的兴起关系密切,反映了龙虎山初兴时的摸索历程。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法职"是一种由道士担任的宗教职位,在汉天师时期就已经出现。天师道的"法职"开始是一种"政教合一"的职位,后来演变为单纯的宗教职位。在宋代,道教各派又出现了一些新"法职",这些法职不但继承了天师道的法职传统,也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天师道在汉中一带兴盛发展,后曹操迁封天师部众,第四代嗣师张盛率部重返老祖天师修道炼丹旧地。从张道陵开始,天师世系已六十三代。前三代天师活动中心主要在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后六十代天师的活动圣地则在贵溪龙虎山中。唐、宋以降,天师世家重新得到统治阶层的承认,并倍受尊崇。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赠,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挂金印,着蟒袍。其封号有: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等等。并修建宫观,赐予良田。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箓,并为正一教主。于是南方符箓道派遂合流为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苍南是道教之乡,早在唐代,杭州高道马自然就云游并结庐本该县松山之巅,与其徒王延叟炼丹求仙。宋代,先后出现以本地道士林娄真为领袖的"水南派"及传自闽南以陈靖姑为教主的"闾山派"。元代,除以林任真为首的"水南家学"外,尚有"金丹派"南宗的流行。明代,传自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正一派"大盛。清及民国以后,全真道"龙门派"中兴,竟以后来者居上之势,驰名全国。目前,该县道教仍有全真、正一、闾山三大派。全真派尊王重阳为始祖,主张全形保真,性命双修,住宫观,不婚娶,以阐教、诵诗、礼忏、丹炼内养为主。正一派受牒于龙虎山真人,不出家,可婚娶,俗…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述武当道教,系指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教团。宋代以来,玄帝已成为民众普遍信仰的道教大神,故当忽必烈营建大都发现龟蛇时,就开始崇奉玄帝。元朝统一后,玄教宗师张留孙又积极向忽必烈引荐武当道士,所以,作为传说中玄帝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元代在武当山传宗的主要是全真派和清微派,两派都崇奉玄帝,并在武当修建了大量的玄帝宫观;这些宫观都属于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