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民间信仰仪式,体现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作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撒尔嗬仪式的空间范围、组织形式、传统功能以及传承方式处于变迁过程之中。艺术化的倾向导致撒尔嗬仪式离本来的面目以及原有的功能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
锡克教诞生于印度中世纪,锡克人创立了该教各种独特的仪式,其中丧葬仪式是锡克人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举行的仪式。锡克教中,死亡被看作是一种解脱,一个人死后便与神永久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古埃及国王的丧葬仪式是围绕国王的丧葬展开的各种仪式活动的总称,是古埃及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将宗教与世俗两个方面成功地糅合起来,通过仪式场面和坟墓中的浮雕与铭文等,宣传国王、王室家族的身份和王权统治的神圣性,宣传和强化国王的多种权力,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社会力量,使国王的王权统治继续下去,是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用于宣传王权观念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其在埃及长期存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4.
“龙崖外”祭祀仪式起源于古句町国农耕文化对牛的崇拜.在当代语境下,虽然“龙崖外”的祭祀仪式和形制在构建壮族祭祀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迁,但是祭祀仪式所体现的本质与时间环境一起呈现的整体状态还依然存在.“龙崖外”体现了壮族人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的集体记忆.当前文化与环境的共生成为关注的焦点,“龙崖外”祭祀文化体现的尊重生态的文明精神成为壮族人民开创进取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丧葬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仪式。葬礼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其背后隐藏着存在于中国人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本文以鄂西北一个普通的丧葬仪式为基础,分析了葬礼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结构,考察了葬礼作为心理感受的仪式表达,还从"亡灵"的角度探究了整个仪式所呈现的"生活结构的转换"。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较深入地考察了丧葬仪式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东正教会的丧葬仪式和纪念死者,其本质不在于准备后事和追思等外部形式,而是祈祷,就是向上帝、圣母、圣徒祈祷死者灵魂的平安和未来得救。祈祷是东正教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集中体现。东正教会对死者的祈祷包括送终祈祷、守夜祈祷、安魂祈祷、安葬祈祷和日后悼念五个阶段。与中国儒家传统丧葬礼仪突出其社会功能的特点相比,东正教丧葬仪式具有更多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取向。这种对死者的灵性关怀同时对生者具有缓解悲痛、生命安慰和道德教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摆手活动祭祀神祗有一个不断整合演变的过程。其脉络是:最初是祭祀树神;第二阶段祭祀虎神;第三阶段祭祀八部大神;第四阶段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土司统治时期祭土司王,与此同时也祭祀土家族认同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末创价学会开始对教义理念和实践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1991年与传统佛教日莲正宗分离之后确立起不依赖僧侣主持的丧葬仪式友人葬。友人葬是创价学会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实践体现了日莲教义的现世主义倾向和日本新宗教普遍具有的生命主义救济观,反映了佛教系新宗教对日本葬式佛教的反思与突破。实践过程中,追思逝者、尊重文化多样性、不收取帛金等做法满足了少子高龄化的日本社会对葬礼简单化、家庭化、多元化的时代需求。友人葬的实践强化了信仰共同体的社会结合,维系了教团稳定。同时,创价学会的墓地设施在自然环保、防灾建设方面与地方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发挥了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举行傩祭时,将家宅的中堂转换成仪式空间,傩坛法师在其中悬挂神图、摆放神偶、奉献祭品、歌舞诵咒,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仪式空间的设置及傩坛法师的法事操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仪式企图将神界与俗世及人与神、鬼之间关系置于秩序化状态,以实现愿主生命状态的象征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8)
<正>《何西阿书》6章记载:"主说:‘以法莲哪,我可向你怎样行呢?犹大啊,我可向你怎样作呢?因为你们的良善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因此,我藉先知砍伐他们,以我口中的话杀戮他们,我施行的审判如光发出。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胜于燔祭。'"(何6:4-6)这里的"以法莲"和"犹大",代指整个以色列民族。先知何西阿时代,这个民族依然保持着信仰的礼仪,却失去了信  相似文献   

12.
在中古晚期的西欧,丧葬仪式是一项持续时间长、参与者众多、内容丰富的活动。按照人类学的理论,中古晚期西欧丧葬仪式至少有三项基本内涵:首先,从准备死亡到纪念诸阶段是死者完成人生"过渡"的漫长过程,体现了基督教所信仰的生死观;其次,通过游行、施舍和制造象征符号,丧葬仪式既彰显出社会上层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也为权力交接提供了机会;最后,丧葬仪式还是共同体度过"危机"的保证,也是共同体成员进行身份认同的最佳时间。认清上述内涵,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西欧社会的理解,也可以为中古西欧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3.
台湾少数民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传统上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猎。他们的诸多信仰与风俗也围绕着农耕而产生,并且认为人的一切吉凶祸福皆与广义的神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少数民族所举行的祈求五谷丰登、消灾除祸的各类农耕祭祀典礼或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对索伦鄂温克人岁时仪式中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资料,借鉴了范·杰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研究理论及方法,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仪式结构与秩序,从而描述仪式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并非毫不相干,人也并不总在被动地接受神的安排,神秘甚至是危险的世界在仪式中变得可以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仪式的参与者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毫无理性地随意而为。  相似文献   

15.
我怀着激动感恩的心,报道一个13岁的小孩,救了一个人的生命的事迹。他是我们基督徒的后代,是上帝所喜悦的孩子。 小陈彬,时年[3岁,在市“六中”读书。由于家庭的问题,父母亲在他1岁时就离了婚。小陈彬由爷爷、奶奶、姑姑抚养长大。父母遗弃他,但主耶稣的光却照到了他家,1983年爷爷、奶奶、姑姑都到  相似文献   

16.
秦湖 《思维与智慧》2014,(11):53-53
利用别人的失误来炒作自己,以此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这乍听起来像是“在伤口上撒盐”。其实,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叫借势营销,是“在伤口上撒糖”。2014年2月7日,被称为“史上最贵”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如期开幕。按照计划,在离开幕式还有10秒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奥运五环标志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土家族历史上,梯玛信仰广泛存在,梯玛阶层在土家族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土归流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梯玛信仰逐渐萎缩,在多数土家族地区逐渐消失,只是在土家族聚居的深处有残存.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后,梯玛信仰消失得更快,残存的地方也出现传承断裂,存世的梯玛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在土家语存留区的局部地方出现梯玛信仰的“复兴”.梯玛信仰的“复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及地方精英复兴民族文化有关,与现代化进程中村落社会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村落社会中不断流传的灵验故事有关.本文在描述梯玛信仰演变及其“玩菩萨”仪式的基础上,分析其生存逻辑,以此理解梯玛信仰“复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敦化市天桥聚会点郭永坤姊妹在生活中总是把神的话当作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指引着她的言行。 聚会点设在她家里,她每天都忠心地为主做着教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项新的重要社会礼仪活动。每逢新年、春节、国庆节、中秋节、教师节、老人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领导,总要把社会各界、各所在单位的有关人员或代表请来,喝杯清茶,交流思想,畅叙友谊,以此增进彼此的感情。这就是“茶话会”。 “茶话会”是对我国传统礼仪进行重要改革的成功范例。它的出现,没有引起任何震动和负作用,而是自然地走进了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