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雪窦重显(980—1052)对禅学的贡献有二:一是推动禅风的改变,二是中兴云门,尤其是前者,使雪窦重显名垂禅史。 推动禅风的改变 这里所指的禅风之改变,是由不立文字到争立文字的改变,由直指人心到绕路说禅的改变,由祖师禅、越祖分灯禅向诗化禅学的改变。这种改变,虽非始自重显,也非一人之  相似文献   

2.
雪窦寺与雪窦重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窦寺与雪窦重显李富华据明初宋濂《护法录》所载《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及其他资料记载,自南宋始,雪窦寺就名在江南禅宗的“五山十刹”之列,这说明早在宋朝,雪窦寺就已是中国禅宗的一座重要寺院。雪窦寺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禅宗寺院,是与几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过重大影...  相似文献   

3.
钟毅平  李琎王潇 《心理科学》2017,40(5):1161-1167
探索两类时间洞察力特质个体外显与内隐食物选择偏好。实验1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选出"现在享乐"和"未来定向"两类个体,考察其外显食物选择偏好,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个体选择更多垃圾食品。实验2中,两类个体分别接受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之后完成单靶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其对垃圾食品的内隐态度,并检验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组对"垃圾食品"存在内隐偏好。此外,对现在享乐者,解释水平改变会对食物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定向者,其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与未来时间定向者比,现在享乐者在外显、内隐层面对"垃圾食品"有选择偏好,并且解释水平会通过改变心理距离对其内隐选择偏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皇忏"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日僧圆珍入唐携回日本的经典目录中就有此名。南宋末年,"梁皇忏"被收录于高丽大藏经中。但从其内容和行忏的对象看,我们相信早在梁朝,就已经有此忏法存在了。镰田茂雄在《中国佛教史》第三册中说,后世称为《梁皇忏》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可能就是梁天监四年(505)所编辑。印顺法师说是元代所编,伪托为梁的作品。学者有认为"梁皇忏"与梁时文宣王萧子良所制"净住子净行法门"相似。至于唐玄宗末年已出现的道教忏法"九幽忏"极有可能是道教方面模仿"梁皇忏"  相似文献   

5.
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关键词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译名在日本学界已经被"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所取代,而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提议采用新的日译名.而对于新的日译名,学界中人多数恐怕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动向,进而回溯到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产生的源流和发展,兼及调查中国学界对其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有一处佛教丛林黄檗山万福寺。这座名山古刹,在明末清初,曾有一位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石僧隐元。他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在这里讲述的是中国临济宗第三十二世传人,日本黄檗宗创始人,隐元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艰难曲折经历。郑彩当场赋诗赠别:“汉国是非梦并休,横挑日月绕东洲。尺书投与蚊龙道,海莫惊涛驾比丘”。隐元挥笔回赠诗偈一道:“江头臂把泪沾衣,道义恩深忍难时。老叶苍黄飘格外,新英秀气发中枝。因缘会合能无累,言行相浮岂可移。暂离故山峰十二,碧天云净是归期”。船慢慢离开码头。隐元站立船头,举手向欢送人群告别,心中百感交集。故乡一草一木渐渐消失了。船行八天已入东海,海上天气骤变,巨大浪涛把隐元一行乘坐的“国姓爷”号船桅杆折断,船在海上团团转,船尾舱出现漏水,他们脱下衣服堵塞漏洞,与台风博斗三天三夜。隐元望着这群衣不敝体、衰弱不堪的弟子们,充满深深的怜意。自己在船头双手合十,祷告佛祖,保佑平安渡海。十二天以后海上风平浪静,众僧动手修复被台风摧坏的桅帆继续东去。第十三天进入日本海域,遇上两艘正在海上寻找他们的官船。当幕府官员登上“国姓爷”船时,日本人目瞪口呆,发现中国僧人大都奄奄一息,唯有隐元盘坐在舱内。此景此情,令幕府官员感动万分。立即送上食品和药品、抢救中国僧人,一面派人去长崎报告消息。日本安庆三年七月五日上午八点左右,人们才看清经常来长崎的郑成功的“国姓爷”船,船头站着中国僧人,顿时一片欢呼,“中国高僧隐元禅师来了!”下船后坐在轿子上,在幕府官员和僧人簇拥下,穿过参拜路旁的欢迎人群来到东明山兴福寺。隐元在兴福寺,受到逸然及寺僧盛情款待。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日本各地,众男女僧俗日夜参拜。1654年七月十八日,隐元第一次演法会,兴福寺内外跪满数千人僧众,聆听隐元讲《生命之流——业与轮回》,隐元讲三小时,他们跪听三小时,隐元广征博引(翻译)语言流利,说理透彻。众僧听了无不赞叹!隐元这次演法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长崎引起轰动。在日本的华人,华僧更是自豪地四处宣扬。日本各大寺院纷纷来信邀请前往演法。从长崎出发,沿途经常被热烈欢迎的僧众,拥进各寺院讲经,本来用不了多久即可到京都,竟拖了数月才到。公元1659年,日本天皇决定,在东京醍醐山麓,赐地十万坪(330公顷)给隐元,建新寺长留隐元于日本,为一代宗风开山之千古盛事。确立黄檗宗的尊严,刺激日本佛教振兴。1663年五月二十五日,日本第一百零八代天皇皈依佛门,法名圆净道觉。隐元与后水尾天皇交往频繁。天皇馈赠御香、金子和镂金砚匣。1664年又赐舍利五粒,二尺高金塔一座,并赠诗一首,“北天曾自奉南山,古佛真身传世间。十万里程灵骨暖,三千季后异光斑。宋皇述赞感生相,源将倾心钦定颜。晨夕拳拳报膺久,柏风永仰五云间”。日本学界公认,自唐鉴真和尚的招提寺之后,隐元和尚创建的黄檗山万福寺是人材荟萃、人材辈出之处。日本宽文四年(1664)隐元把日本“新黄檗”法席让给了弟子木庵。自己退居松隐堂,时年72岁,专心著述,共有著述二十多部,大部分刊行於日本。日本宽文十三年(1673)二月二十九日,卧床不起,分别给日本后水尾天皇,家纲将军等,写了谢偈,感谢日本政府为他的弘法提供方便。他还为中国黄檗山弟子们写了一封信:“老衲多年东渡日本,将觉报缘终,望黄檗诸禅,力振门庭扬祖风……”日本宽文十三年四月夜八时正吉祥西归。时年81岁。整个宇治域陷入一片哀悼悲愁之中。善士们捐金在新黄檗内建修“开山隐元老和尚寿塔”,用来存放隐元骨灰。 1979年十二月二日黄檗宗友好访华团专程到隐元的故乡谒祖、拜塔,使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又恢复了。随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发展,隐元越来越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怀念。1992年隐元诞生400周年之际,日本、新加坡、印尼等佛界,纷纷捐款重修黄檗山万福寺,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22,(4):96-96
隐元禅师是我国明末清初高僧、日本佛教黄檗宗开山祖师、中日佛教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习近平主席曾于2019年4月在给日本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回信中指出:“隐元禅师,在中国是很受尊崇的高僧大德,他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68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历史是东北亚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日本从7世纪早期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的时代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国家,自那开始它就持续培育着一种相当独立的文化。日本从战争时期(1931-1945年)的影响和创伤中康复是作者这里想要叙述的主题,作为一个有关记忆以及与其他卷入战争的国家和解的问题。2006年,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之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心灵的自由是由我们的宪法所保护的,不能被任何人所侵犯"。对作者来说最可怕的是,小泉先生以其作为首相的官方角色,利用日本宪法来为他参拜靖国神社的个人权利作辩护。而一半的国民接受了这种说法。只要日本人坚持靖国神社不能从中解脱,就无法与其他国家达成和解和共存,因为该神社被视为日本过去以天皇为中心的军国主义的象征。但如果我们在政治维度之下进行探究,有关靖国神社的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记忆总是与认同问题深切相关,无论是个体记忆还是集体记忆。对一些保守群体而言,现代日本的形成是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开始,这些群体希望将现代国家的认同集中在天皇之上,而不是集中在从1945年8月15日二战结束开始的民主之上。保守派和其他人有关现代日本开端的不同记忆形成了当前日本的不同认同,这有时候会成为构建文明社会的障碍。作者将日本今天的这种情况称为"靖国神社原教旨主义"。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发展一种公共哲学并将其应用于当今文明社会,提出一条战胜这种靖国神社原教旨主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9月9—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本哲学会和立命馆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的"第五届中日哲学论坛"在日本立命馆大学(衣笠校区)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4位学者与会。这届论坛的主题是"通过思考和对话深化日中交流:哲学作为桥梁的作用",下设两个分科会,包括"日中思想传统的重新解释与对现代问题的应用"和"哲学如何引领封闭的世界: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宽容与整合的可能性",另设"青年学者分科会"。  相似文献   

11.
编后语     
《法音》1993,(8)
今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二日,泰国僧王智护尊者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泰佛教交流吏上没有前例的盛事。中国和泰国都有着悠久的佛教传统,两国人民和两国佛教徒的友谊源远流长,共同信仰的佛教,是增进彼此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期我们重点报道僧王座下的访华活动,并向广大读者介绍泰国佛教的概况。我们祝愿僧王的来访能成为中泰两国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的新起点。去年是隐元禅师诞辰400周年纪念,中日两国佛教界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本期刊登的《隐元禅师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一文,对这位给日本近世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汉传佛教寺院大都在这一天举行浴佛法会,庆祝佛陀的诞生。浴佛作为隆重的佛教仪式能够形成并长期保留,与唐代义净法师的重视和提倡有密切关系。浴佛这一观念起源于佛陀降生时有天龙吐水洗浴佛身的故事。早在西晋时期法炬所译《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以及西秦圣坚所译《佛说摩诃剎头经》中便有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  相似文献   

13.
张洪兴 《管子学刊》2021,(1):48-53,F0002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本长达14年。在最初的几年里,梁启超国学研究以批判中国文化、批判中国人奴隶性为主。而受日本国学影响,梁启超亦开始正面评价中国文化,认为国学即一国"所以立之特质",希望"淬厉之而增长之"。而对美欧社会的实地考察,梁启超感触极大,促使其国学思想有了根本转变。在《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主张"中西文明化合论""心物调和论",并提出了"四步走"的方案。梁启超晚年,更是希望"把中国儒家道术的修养来做底子",把"求智识"与"求道术"结合起来,强调要"在学术界上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这是梁启超对自己一生学术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7月7日,在马英林主教的带领下,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全体职工共同收看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电视实况直播。收看中,大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致表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勿忘国耻、圆梦中华!马英林主教说,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就侵略我国东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正式拉开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罪恶历史。这一天也是中国全  相似文献   

15.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但是,在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则是在20多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东亚的"仁"学思想史中,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说是朱子之前的最高峰,是二千年来中日韩各国儒者"仁"学论述之源头活水,极具关键性之地位。自孔门以降,儒家"仁"学义蕴丰富,理路甚多,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项命题,极具理论之意趣,亦深具思想史之涵义。历代东亚儒者对"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提出深具时空特色之诸般解释,并开发潜藏于其中的哲学问题,揭示了"仁"与"礼"之不可分割性与相互紧张性。中国儒者对孔子"仁"学之新诠,以朱子、杨慈湖、王夫之、戴震最为精彩,尤以朱子释"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具有指标性之作用。朱子以后的东亚儒者或推衍、或驳斥朱子之说,但都无法跳过朱子的诠释典范。从解释者所依凭的理论背景观之,如果说朱子代表了"理学"的诠释进路,那么杨慈湖、阳明后学诸君子与王夫之可以说是践行了"心学"的诠释进路,而十八世纪戴东原的解释则表征了反宋儒"理"学思潮的兴起。就朝鲜和日本儒者而言,十七世纪日本的荻生徂来与十八世纪朝鲜的丁茶山最称大家。荻生徂来以"纳身于礼"及"以礼制心"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说,丁茶山以父子、君臣、夫妇等均尽其分定义"仁",两说虽有所出新,但基本上与清代中国的"礼"学思想相互呼应,可视为东亚近世"实学"思潮在《论语》诠释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潮派作家,自幼接受汉文化,一生创作148篇短篇小说,其中近20%的小说都是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芥川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使他热衷于取材中国题材的小说并进行改编,具有浪漫色彩。由于中国情结的影响,芥川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国外旅行选定了中国并发行了单行本《中国游记》,这本书的发行给中日文坛带来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由葛荣晋教授主编的《中日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收录了中日学者的16篇文章,分为“中国编”与“日本编”独立的两部分.中日两国学者联袂著书,这不算首次,但研究各自的实学并结成一书出(中、日)两种版本却是头遭.从起步时间说,中国实学研究较晚,而日本差不多早了三十年(若从源了圆先生50年代的《横井小楠的实学》算起的话).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学者取得共识和进行交流.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的差异,各自的研究也各不相同,如中国实学在中国学者眼里来自对宋明理学的反动,面日本学者则认为朱子之学在推动日本实学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黄檗宗高僧隐元隆琦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东渡日本,在日本政治文化中心京都创建"黄檗山万福寺",开创日本佛教界的一大宗派——黄檗宗派,其影响遍及日本的禅学、文学、艺术、印刷、建筑乃至茶道和生活品味等各个方面,并成为17、18世纪当时日本文化的主流。1657年隐元禅师付即非源流及信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是研究隐元东渡初期活动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觉多法师的《赴日元使:一山一宁禅师及其禅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收入《弘法文库》)博士论文,是她在北京念书三年的辛勤成果。此书对元代汉地佛教普陀山僧一山一宁禅师的生平事迹与历史贡献给予深入探讨,是近年来我国在中日佛教关系研究成果中的优秀之作。早在唐朝时,中国佛教就通过海路传至日本。当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称"求法使",他们来华后努力全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经他们回国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输人到东瀛地区,在日本生根、开花,并最终形成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