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2.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 :东汉建武年间 ,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 (今方城县 )建炼真宫一座 ,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 ,均建于东汉时期。东汉桓帝延熹六年 (16 3年 ) ,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到桐柏县固庙祭祀并扩建、重修淮渎庙。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年 )三月 ,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守诸贡 ,屯兵宛下……六月 ,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 ,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  相似文献   

3.
易州龙兴观,是封建时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考察其历史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道教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龙兴观遗址现存的《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碑补正《道家金石略》所录碑阴《龙兴观正一宗支图》之误、补足失录的“恒产”部分文字,并新传录明代《易州重修龙兴观碑铭》、《重建龙兴观功行之碑》的碑文。 王雪枝,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石堂山碑林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昨蛐乡大窑店西约1.5公里处的普济宫遗址上,现存元明清碑刻14通,碑文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晋代著名道人麻衣子的修真经历和普济宫的历史沿革,是研究豫西南道教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其中幸存的主要碑刻有:元《普济宫重建麻衣子词碑铭》、《麻衣子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成吉思汗手诏碑》、《紫清白真人无极图碑》、明《李荫诗词碑》等。《普济官重建麻农子祠碑铭》由元朝右司员外郎勃术鲁撰文并于大德十年(1306)年丙午重建。碑文记述了麻衣子的修真经…  相似文献   

5.
《道家金石略》补正六则杨立志由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的《道家金石略》一书,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有关道教的大型金石略著作,为中国道教史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丰富的碑刻资料。该书自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印行问世后,学界同仁著书撰文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长沙县东郊(朗木)梨乡临湘山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庙宇——陶公庙,此庙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时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扩建而成现代规模,三楹二殿,依山垒石四十八级,巍峨耸峙。左侧偏殿,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庙内戏楼,亦经多次改建,特别是1931——1933年彻底重修以后,更是金碧辉煌,远近游客无不叹为观止。每年正、八月乡民在此演戏酬神,为春、秋二季之盛事,整个庙宇和戏楼的布局结构都体现了历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7.
云翠山南天观在宫观建设、道派传承、碑文碑刻、道士墓群、天仙派道教音乐等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全真宗派之图"与陈垣《道家金石略》《增修集仙宫记碑阴》(宗派图)有较大的不同,其内容不但记录了天仙派的传承和演变历史,而且丰富了《增修集仙宫记碑阴》中相关内容。南天观许多碑刻墓志属国内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对于研究道教天仙派在云翠山地区的活动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萧霁虹研究员率领她的课题组,花费数年时间,在"求全求广"思想的指导下,爬梳了540余种古今地方志,查阅了大量的金石图籍、碑刻拓片、相关专业志和各地政协文史数据,在云南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察,最终辑录了碑记、宫观记、塔记、洞记、楼阁记和墓志铭等778篇。《云南道教碑刻辑录》主编:萧霁虹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定价:108元萧霁虹研究员主编的《云南道教碑刻辑录》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12月正式出版。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最终成果之一,该书是对云南道教  相似文献   

9.
文化艺术     
正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举办2018年1月6至8日,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在邹城市举办。活动内容包括祈福法会、"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峄山摩崖碑刻展暨道教文化名人书画笔会、"梦起峄山,国富民安"道教文化音乐会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基于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详细考察了福建莆田元妙观的历史源流、所藏碑刻及其社会影响。指出:莆田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后经历代的不断修缮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是一座"三殿宏丽,甲于八郡"的著名道教圣地。观内保存的宋徽宗御制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较海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保存完整、石质上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见于金石著录的字数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宋徽宗瘦金体碑刻。莆田元妙观道士与明代林兆恩所创的三一教有关联,同时也与莆田地方社会士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光明 《法音》2022,(5):11-15
<正>一、法海寺及石塔概述法海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坐落于今河南新密市老城区西街路北(图1)。根据明正德十二年(1517)《赠密邑法海寺住持上人宝藏重修废寺落成序》和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法海寺记》碑[1]及民国时期相关踏查记录来看,法海寺原为北宋敕建的法海院,其总体建筑布局是坐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石塔、大雄宝殿、藏经阁(字藏)等,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僧房等,寺内还有经幢和碑刻等物。目前,寺院中轴线上尚存山门、石塔和大雄宝殿,两侧为后建建筑。其中的石塔因寺得名,  相似文献   

12.
《太一宫记》考辨李远国《太一宫记》原载清王昶编《金石萃编》卷一二三。今人陈垣先生编《道家金石略》亦收入,列在宋代碑刻类。据《金石萃编》所言,碑高六尺六寸,广三尺一寸,二十九行,行六十四字,正书。碑额题:“华山陈抟撰。乡贡进士宋复书。乡贡进土陈羲额。”...  相似文献   

13.
宗仰上人,字中央,别号乌目山僧,江苏常熟人,俗姓黄,咸丰十一年(1861)生。十六岁,依常熟三峰寺药龛和尚出家,于弘扬佛法之余,复研习英、法、日、梵等文字,精诗、书、金石等,皆卓然成家。据弘一大师略传(即李叔同)记载:李十九岁曾至沪跟乌目山僧学习金石书画。上人二十一岁,依金山江天寺大定受戒,以才德兼备,因授记金山,任职监院。光绪十八年(1892)上人受上海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居士邀请至沪讲经宏法,并拟发心编印《频伽大藏经》。光绪二十七年(1901),痛清政窳败,上人以如来示现之志,在沪与吴敬恒、蔡元培、章太炎、蒋智由、邹容等,组织中华教育会,公任会长,主编《苏报》,鼓吹革  相似文献   

14.
《□□神清宫记》碑,现存昆嵛山神清宫遗址内,碑高250厘米,宽105厘米,厚14厘米。碑石青绿,质地细密,扣之铮铮然发铜器声,当地人称之为“铜碑”。该碑碑文多泐,难以卒读,历代文献失载,今人或以为清牟平学政王庆霖之《重修烟霞洞三清宫记》(见曲言训《烟霞洞·全真教·七真人》,载《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1999年5月,为了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笔者与唐忠成君进昆嵛山拓制古碑拓片,历时一月余,先后选拓昆嵛山内历代碑刻数十通,“铜碑”亦在其中。后在室内整理拓片资料时,发现该碑篆额为《□□神清宫记》,碑文正楷,共24行,行5…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关中地区天主教历史有近四百年,其在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中天主教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更为中外显著。文章介绍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到的九通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研究关中乃至西北地区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更是陕西地区多种宗教文化相并存的见证。诸如,《圣方济各会士振铎龚公老夫子德教碑》和《恭颂传教部总理陕甘全省兼管新疆等处正(副)主教高(林)大人德行碑》等碑石更显关中地区文化厚重与信仰传承。文章以碑刻的时间顺序逐次介绍它们的大小、内容及风格。碑刻所记载的历史与信仰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了关中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6.
清代,来自武当山的陈清觉、张清夜、穆清风等道士相继入蜀,使四川全真道逐步兴盛发展起来,成为整个清代道教"龙门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方志资料为主,辅以金石、碑刻、文人游记、诗文及其他资料,对青城山、二仙庵、青羊宫、灌县二王庙、大邑县鹤鸣山、温江县龙盘寺、重庆府五福宫等四川地区的宫观及知名道士作了介绍,以期勾勒清代四川地区全真道尤其是全真道龙门派发展的大致样貌,为日后总结清代四川道教的发展史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元建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西门旁,俗称西寺,为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圮,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又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制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知,广济寺创建于元代。”  相似文献   

18.
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三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著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元郭氏世祖坟茔碑中的消经~(1)文字1984年版的《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中收录了一方"元郭氏世祖坟茔"碑,碑刻首行有文字如图。该书认为此碑碑额正中部阴刻一行波斯文,译文为:"一本·库斯·德广贡·纳姆"。~(2)2005年补充修订的《泉州宗教石刻》照录碑额文字为:  相似文献   

20.
颜真卿作为一位书法家 ,他的文集中保留了许多宗教史料 ,值得后人重视。陈垣先生的《道家金石略》收录了颜真卿四篇碑记 ,其中《桥仙观碑》即《颜鲁公集》的《华盖山王郭二真坛碑铭》。但是 ,陈垣先生和《道家金石略》补编者并没有检阅《颜鲁公集》 ,所以仍然有几篇道教碑记没有能收入。这些碑记是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华岳庙题名》、《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这些碑记有些是非常重要的 ,如魏夫人和张志和碑记 ,有些则反映了唐代某些地区的道教信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