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辩证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对其思想的充分挖掘与正确把握对当代的心理咨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依托于黑格尔哲学的丰富给养,对协助当代人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帮助来访者用合理的方式应对由于周围环境的急剧变化而带来的各种孤独、焦虑、无意义的情感体验,从无意义中寻找意义,获得对生命价值的合理化理解与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2011,(3):50-51
佛教思想与体育精神这个论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牵强,体育怎么就跟佛教思想联系在一起了呢?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的,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对人们对身体过分执著和贪恋,而体育运动从表面上看讲究身体和力量的锻炼。两者看上去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周易>的占筮功能出发,认为阴阳观念表达了一个限定性含义,从而使阴阳所范围的一切对象具有了非自在的性质,而这之中的例外就是"神"."神"在<易传>中既是一个客观的自在之物,同时又具有主体意义.从作为客观的自在之物的"神"转化为主体意义下的"神",必须通过道德践履;而道德践履所以可能,正在于"神"的保障.这样一个双向过程正是<易传>本体论和工夫论合一的德性领域的开启过程.  相似文献   

6.
死亡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令人极度焦虑不安。死亡焦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死亡焦虑具有内隐性,人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死亡焦虑;同时它还具有两面性,既令人不安和恐慌,也促使人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发挥潜能,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焦虑往往被转化为对于"永生"模式的欲求。人类常常从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创造性活动中汲取"永生"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探寻自己的"永生"模式,并为之努力,以纾解死亡焦虑。探寻不到"永生"模式,将有可能被死亡焦虑所压倒,陷入迷茫、困惑或虚无状态。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认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我应当如何把我整个生命塑造成一种具有伦理人格的生命"。伦理人格的核心在于人格自我的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其本质地要求人格自我在正确理性的明察下,对人格自我进行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革新,从而对生活的最高目的和最善的生命目标做出绝对应当的抉择。对胡塞尔来说,只有人才有人格,只有伦理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对于伦理人格的思考,胡塞尔前期持有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在中后期他对这种理性人格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人格的最深层存在及其自身统一性的根源,不是仅仅在理性中,更根本的是在爱中。一个只有理性的人格是不完满的人格,一个真正的人格是在对绝对人格价值的爱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身体性(生命性)与文化性的融合统一。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生命伦理的主体形态中,体育是人身体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我存在的行为展示,是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是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身体的自由是通过生命的积极活动对外在的与内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束缚的克服而得以展开和实现的。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来看,体育包含了人的生理自在、生物自知、生存自我、生活自觉与存在自由的不同层面,它们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底层到高端的递进提升的紧密结构。人作为体育的主体,其生命伦理价值的维系主要体现在生理自在的身体属性、生物自知的存在基础、生存自我的本性解释、生活自觉的文化关怀和生命自由的本质实现中。  相似文献   

9.
扬克勒维奇的伦理思想展现了人在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矛盾冲突中的痛苦体验。他认为,善与恶只是与主体有关系,它们体现在主体的行动中。一切都通过行动而开始和结束,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道德的源泉。为了去爱,我应该存在,但是为了真正去爱,我却应该不存在(忘我)。爱是对存在的超越,是对自我的放弃。人一旦存在,就被打上了一个永恒的印记。我们因而生活在"永恒的道德瞬间"。  相似文献   

10.
李抗 《心理学探新》2017,(4):296-300
梁漱溟的心理学是一种"生命范式"取向的心理学,该范式关注人类生命的主体自觉、生活行动和终极意义,区别于科学心理学的"实证范式"取向。梁漱溟的心理学是一种中国式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具有"人心-生活-生命"三位一体的构成内涵。生命心理学范式弥补了科学心理学范式的不足,发展出了一种"有生命的心理学",这对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心理危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温金玉 《法音》2012,(4):15-18
本焕长老静静地走了。坊间传说,本老曾言:"我不走,谁也推不走;我要走,谁也拦不住。"幻生幻灭了无牵,从中感受着长老对生命无常勘察的体悟,也演绎着禅者生死一如行云流水般的洒脱。这让我想起2009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深刻揭示了"赤裸负债人"作为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所塑造的主体形象的生命政治内涵。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将自由自觉的劳动经由物质性的谋生劳动与货币性的交换活动,改造为非物质性的自我异化劳动,这是造就"赤裸负债人"的劳动根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阶级关系中,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发挥着不同的支配作用,构成了对"赤裸负债人"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资本与利息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个体生命权利、地位与价值的终极标准,固化了"赤裸负债人"的主体存在。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从劳动根源、关系治理与主体存在三重向度对资本主义"赤裸负债人"展开生命政治批判,不仅奠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本主义生命政治批判的理论视野与总体框架,而且在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中得到了更加现实、更加鲜明、更加极端的实践表达。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治疗思想。认为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成就自己的道德生命,成为具有道德的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一种道德信念,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实践自己的道德人生;生与死一样,都是求"道"的工具和使命;而是否能够实现生命的意义、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人格,主要取决于其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庄子和老子同样关涉"无为",但表达的境域却不同,相比于老子,庄子更加注重人之存在的自在与自由,探讨生命如何能够超越功名利禄以及事物界分对人之存在所带来的焦虑和有限性。经验世界的界分:人之存在的实然之境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将世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真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或本体,一部分是现象界,现象界源于本原,但并非是本原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指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主要包括意义存在(Presence of Meaning)和意义追求(Search for Meaning)两个维度。生命意义缺失(Absence of Meaning)指个体缺乏生活的目标、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感的感知。意义缺失的体验一方面会带来焦虑、抑郁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将激发起个体强烈的重构意义的动机,引导人们进行意义追求。未来研究应增加对生命意义的获取和提升、意义缺失的原因、含义与结构、意义追求的动机和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治疗思想.认为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成就自己的道德生命,成为具有道德的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一种道德信念,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实践自己的道德人生;生与死一样,都是求"道"的工具和使命;而是否能够实现生命的意义、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人格,主要取决于其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17.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传》把天地自然界看成是有生命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正来自于这个自然界。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也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源。人在获得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佛学是一门启迪心灵和觉悟人生智慧的学问,佛教哲学观以缘起论为基础,认为一切事物自性为空,以"诸法无常"解释事物无不变的实体,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佛教人生哲学观以"无我"观、四谛、因果报应论为主要内容,从独特的角度深入阐释人生的本质、痛苦与烦恼的原因以及摆脱烦恼的方法,强调通过自我修持而非借助于外力。佛教认为抑郁症的烦恼也是因"无明"而无法认识缘起论从而执著于"实我"与"假我"。认识"无我",体悟"诸行无常",做到"破我执",能正视人生遭遇的逆境和挫折,帮助抑郁症患者通往解救心灵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意识统一原则,或者也是自我统一原则.一方面是体验的一个关联、一个联系,无论是作为主观身体的感知系统,还是作为在当下化中的自我形式,另一方面是在原样式(原本)中的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联系、关联允许一种"或多或少";原本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这里有一种"或全或无".我们在哲学讨论中所理解的"我"和"我的体验",大致是从这两个源泉中获得滋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