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5,(4):47-47
群仙贺寿图:佚名,绢本,工笔重彩画。为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由文人画家所绘的道教神仙画,现存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图中描绘了福、禄、寿三星和八仙等神仙向西王母贺寿的景象。该图既以生动的笔法表现了各位神仙不同的形象和各异的性格特点,又有着浓厚的文人画重抒情写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节庆活动,形成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道教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活动仪式,有效地达成了人神之间、世俗世界与神仙世界的沟通与对话,表现出道教文化守望的道德情感与生命理想。道教节日很多。有的是神明的诞辰,比如三清、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这是道教不同宗派供奉的节日;有的是不同宗派祖师的诞辰;  相似文献   

3.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中的许多神仙形象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道教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神仙形象也正是道教世俗化的产物,是“神仙”由单纯的宗教象征进入到世俗领域和普通人生活时的一种变化。本文在这一宗教背景下,探讨了明清小说中神仙形象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文学现象与道教世俗化过程中道教神仙体系对民间神灵的吸收及改造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颜真卿深受道教文化熏陶濡染,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死后被崇奉为神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位特殊成员。颜真卿深受道教文化熏陶濡染,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死后被崇奉为神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位特殊成员。  相似文献   

8.
AATOSMI从出土文物来看,从西汉末期开始,铜镜纹饰一扫春秋战国及汉初朴素简单的风格而趋于华丽与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题材广泛流行。西汉前期铸造的铜镜在纹饰上与战国镜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在样式及题材方面多继承战国,少有创新。至汉武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汉代铜镜开始兴起,东汉后期画像镜与神兽镜异军突起,其镜面纹饰大量采用神仙思想的题材。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内容与早期道教关系极为密切:一是西王母为代表的道教神仙,二是渴求长生不老的镜铭。汉代画像镜中大量西王母及其他神仙画像的出现正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反…  相似文献   

9.
北宋以来,一直被视为儒家人物的司空图,其思想、行为其实有浓重的道家道教倾向。首先,其家学渊源、家世信仰及兼容儒释的思想基础均源于道家道教;其次,其雅号、着装颇具道教作派;再次,其平昔生活与道家道教药物、吉祥物、信物及各种法事活动相伴;并且其哲学思想属于道家、道教范畴。另外,同代人虚中和尚等亦视其为道家道教人物。特别是到了晚年的司空图基本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不拘形迹的道家、道教人物。  相似文献   

10.
寒山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寒山传说发生的唐末五代,其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基本定型。至宋元时期,寒山绘画走向佛教化与禅宗化,并出现了合丰干、寒山、拾得、虎于一轴的"四睡图"的新造型。至明清时期,寒山绘画中的人物造型逐渐与道教仙人造型趋同,并在相关民俗影响下,出现了"和合二仙"的新造型,且延续至今,成为寒山题材绘画创作中最普遍的形象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