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符箓与咒语,是道教特有的主要法术。在道教的文献中,有关符咒的记述多不胜举。道教中把书符念咒作法之则,称为“符法”、“道法”。或简称“法”。道教法术的内容非常庞杂,包括符、咒术、手印(指诀)、禹步(天罡)、禁法、雷法、隐形法、分身法、占卜、风角、星算、三棋、九宫、八卦、龟策、望气、占梦、推命、看相、堪舆风水、术数、奇门遁甲、乘(足乔)、扶乩、降鸾等。在这些法术中,尤以符箓、咒语为要,故社会上称修持法术的道士为符箓派。可见,对符咒的研究,是打开道教法术奥秘的一把钥匙。本文专此而论。一、符箓的由来与演变符箓之源,出于古时巫师。它在我国远  相似文献   

2.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4.
某些道教符箓在书写形式上与书法艺术有相类似之处,它所具有的线条及二维空间关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书法艺术理论来研究道教符箓中存在的书写形式,探讨道教符箓所具有的艺术因素。  相似文献   

5.
绚丽多彩的茶山瑶民间文化,深深地留下了道教文化的烙印。道教文化一旦溶汇到民族文化之中,它将成为民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一、道教文化对茶山瑶民间文化影响广泛在茶山瑶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渗透其中。茶山瑶认为孩子的出生是花仙婆送来的,因此当孩子长到七岁以后,最晚不超过十五岁,家长就得为孩子举行一种仪式来酬谢花仙婆,这就是“还花”。请师公念经、跳教舞一昼夜。“还花”之毕,给孩子穿一件在背面制有一个符箓的衣裳,即保命符  相似文献   

6.
道教书法,同道教的符有密切联系,可以说,道教书法渊源于道教符,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书法。一、符,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符,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形似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道教认为,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自然结成“天书云”而产生的。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象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  相似文献   

7.
道术与魔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据说,“道”字出现很早,“魔”字是南北朝时出现的新字。道术以一当十魔,重道轻术之风此起彼伏,客观上促进了相互的发展。巫术衰落,方士盛行,方士淡出,道术淡入,道术隐去,魔术盛行。道教提倡修心养性,服食金丹,用符箓、符水治病。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外示神仙风骨,内实以魔术表演为核心。给人的影响,似乎是道术的层次要比魔术高尚得多,而且更神秘。魔术只是一个一个的节目,最终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表演者以卖艺为生,越是精彩的表演越能卖出好价钱。而道术是探索长生的手段,最高的道术就是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8.
道教“遯”义考──道教伦理研究札记姜生崇尚世,是道教伦理的一大显著特点。早期道教伦理之重要文献《抱朴子外篇》的第一卷,即以“嘉”名之。尚“”,构成为道教伦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尚精神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入山修仙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我们将考证和分...  相似文献   

9.
去年底至今年初,我们往福建省部分地区,就道教今昔状况作了询访。据志书载,福建省道教流传的历史悠久,远在秦汉便已有方士求仙药事。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始建“白云庙”,即今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天师道徒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后,余众散居于闽南沿海(见《太平寰宇记》)。或因此故,至今福建道教的传道方式,仍可见早期道教之特点,如注重符箓斋醮,教徒在家中立靖室以进行宗教活动等。唐宋时代,道教在闽地已盛行,著名道士  相似文献   

10.
六朝人名常在一个单字之后加一个“之”字,甚至家族父子都使用“某之”为名。陈寅恪先生提出“‘之’在六朝人名中代表天师道信仰”的论断,影响甚大。这一论断并不准确。实际上,不是所有名字中带“之”的人都信仰道教,也不是所有为后代起名为“某之”的家族都信奉道教。六朝人名中父祖辈都用“之”字,是当时避讳之法尚不完善的表现,同时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某之”之名也是一种取名风尚,与宗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12.
<正>授箓是道教最重要的组织制度之一,是道士通向神界和获得法力的必经途径。一般而言,授箓时必授之以符,所以亦称为授符箓。从历史起源来看,授箓制度源于东汉时期天成的正一盟威道,但后世各派具体授受方式有所差别。对于授箓制度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若干研究成果,但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历时近8年之久撰著的《道教授箓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以历史视角为研究起点,阐释了中国道教符箓的渊源、历程以及当代授策的情状,并对其发展走向作了科学的探索,是迄  相似文献   

13.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14.
道教学研究的里程碑——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王知非八十年代末,笔者第一次拜读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的第一卷,从其《序》(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所作)、《导言》始,即被这部近40余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所震憾。这还只是一种文化学的“感受”。当几年...  相似文献   

15.
道教以气论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信仰谱系以及修炼系统。道教关于道的体用德性以气来解说,道教的神为气之人格化,经书为气化而成,符箓为气之凝结,至于炼养手段更是直接对气的导引运用。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道教的气论学说都在其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认识气论在道教学说中居于的重要位置,对正确定位道教性质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就其观念形态来说,都起了道德规范的作用。由于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更高尚、更美好的生活实质的梦想与追求。那么,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道家是如何解释“道德”两个字的? 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卷十八说:“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东汉,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谓"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组织形式最初为民间教团,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发展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8.
太一教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太一道”。创于金初。因创始人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故名。或称其教“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而得此称。该教派以老子思想为教旨,认为“弱者道之用”。又以符箓法术传世,与正一道相似。但太一教道士须出家,继法嗣者受秘箓法物,宫观始称庵,墓称塔,与佛教相近。因该教始祖姓萧,几嗣教者,皆改姓萧。传说萧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  相似文献   

19.
<正>“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卿希泰、詹石窗等诸学人翻开道教之花千万篇,三百余万字的巨著像雁一样在青天有序排开。《中国道教通史》是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同仁共同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检索文献,考察学派,评估人物,理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和学派之间关系。经12年研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卷本的《中国道教史》,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展开,研究的深入,新领域、新资料、新成果的面世,在此新情势下,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