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鸥 《管子学刊》2013,(1):70-72,76
历史上齐鲁文化曾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带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是《聊斋志异》的原始木刻本,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由同为齐鲁人的赵起果主持刻印出版的,其面世过程及背后的成因反映了齐鲁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烨 《管子学刊》2013,(1):91-95
淄博青花鱼盘作为齐鲁文化和北方陶瓷历史的经典代表,是我国鱼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完美结合,历史悠久,深受齐鲁人民的喜爱。本文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淄博青花鱼盘的发展历史,兴盛条件的分析,总结出淄博青花鱼盘受欢迎的原因,同时对复兴淄博青花鱼盘市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市场和产品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分析,展望未来淄博青花鱼盘的美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四所六刊座谈会召开经过较为充分的酝酿和筹备,由淄博师专齐文化研究所发起并组织的"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四所六刊座谈会"于1994年1月13日至15日在淄博市友谊宾馆召开。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孔...  相似文献   

4.
试论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在学术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域文化发展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对尔后的社会及教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管子》、《论语》、《荀子》为据,以管子、孔子及荀子的教育思想为典例,试就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齐鲁十二圣"文化中可贵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齐鲁十二圣"文化的长期积淀和演进,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齐鲁十二圣"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我是在研究民间道教文化的过程中,开始接触有关张天师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的。在《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中有专节论及,1993年又撰写了《艺术与宗教的融合——论张天师传说》一文,其间还和唐明邦先生一道,应邀作为八集电视连续剧《张天师传奇》的学术顾问,参与剧本的策划构思。那时所见的张天师传说只有40余篇,经不断搜求,又积累至近百篇,成了一个大的系列。现就这些传说的分布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试作概括性评述。  相似文献   

7.
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兆琦 《管子学刊》2004,3(2):36-39
齐鲁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孔子与儒学产生于鲁,稷下学宫出现于齐。仅此而论,将齐鲁文化引入素质教育就有完全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了。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齐鲁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建立起一个齐鲁文化与德育,齐鲁文化与智育,齐鲁文化与体育,齐鲁文化与美育,齐鲁文化与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座标系出来。目前,齐鲁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各自研究均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将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进行一体化的研究,至目前为止尚无人深入地来做。如果把宝贵的齐鲁文化资源应用于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去,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文山 《管子学刊》2002,(3):45-50,96
山东号称齐鲁,齐鲁之称是源于先秦时期在海贷之间曾经孕育出两支优秀地域文化,即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其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格守礼乐、重德尚恩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对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征,齐文化和鲁文化通过交汇融合并最终走向整合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季丽莉 《管子学刊》2010,(2):80-84,88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居民生活、齐鲁方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些方面解读山东地名所反映的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现在齐鲁文化虽稍有衰微,但是它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整合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两者之间背后关系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淄博地名是淄博地域文化的产物,蕴含丰富的自然地理文化与人文历史文化,如地形、地貌、物产、经济、军事历史等。淄博地名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可以再现古代淄博地理风貌,引导“生态淄博”观念。在宣传和谐淄博理念、提高文化认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形象总体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名文化传播须尊重历史和文化,遵守各项地名管理法规和条例,尊重历史和文化,不能无中生有,肆意捏造,欺骗旅游消费者;传播规范地名形式和地名用字,不随意更改地名。创造良好传播环境,多媒介、全方位地提高地名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与影视互动传播的角度历时性审视研究齐鲁文化及其传播镜像,80年代齐鲁红色文化与民间草莽文化并行,90年代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并峙,新世纪政治文化重塑与移民文化重温同步。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学与影视良性互动,是有效促进齐鲁文化的品牌塑造与影像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越 《管子学刊》2010,(4):F0003-F0003
<正>最近,张光明先生的《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光明先生的文集,也是他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主要由"齐地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陶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海岱地区文化进程的研究,淄博地区先秦文物考古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2000年 1月 17日,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研究并决定建立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是省七大社科规划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齐文化研究基地挂靠淄博学院,淄博学院院长范跃进教授为基地负责人,副院长兼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教授为基地首席专家。基地学术带头人及成员计有2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3人。 齐文化研究基地的近期科研计划主要有先秦齐鲁关系史研究、管仲研究、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长期科研计划的重点是力争实现三个突破:第一,东夷文化与中国上古文明研究的突破;第…  相似文献   

15.
郑阳 《中国宗教》2014,(11):46-47
扬州地处长江、京杭运河交汇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即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历史积淀成就了资源丰富的扬州文化。而伊斯兰文化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朵奇葩。一扬州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初期,伊斯兰教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扬州。据《闽书·方域志》记载:穆罕默德的"门徒有大贤四人,于唐武德中(618-626)来朝,遂传教于中国。一贤传教于广州,二贤传教于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旧唐书·田神功传》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居住在扬州的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16.
公羊学与齐鲁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它以鲁学为骨干,以齐学为灵魂,是整个齐鲁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1月29日,来自韩国、澳大利亚、匈牙利、越南等国家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群贤毕聚泉城济南,参加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其后的4天会议过程中,专家学者们议论风发,畅所欲言,“和而不同”,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拓宽拓深了齐鲁文化研究,可谓区域文化学术大聚会。  相似文献   

18.
各位专家、朋友们、同志们: 山东省“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文化工程之一——齐文化研究院,继孔子研究院和齐鲁会馆之后,今天在淄博宣告成立了!值此,我代表山东省政协,代表政协主席韩喜凯同志向齐文化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9.
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了顶峰。经过两汉政治文化的选择,它的主体儒学上升为“官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的地域性开始淡化,其文化的价值旨向发生分化。在朝,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在野,向民间寻求发展空间。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原初意义上的精神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在文人创作和民间文艺中发扬光大了它的精神旨归,主要表现为,在朝在野的齐鲁文人依然坚守古典人文精神和“德治”“仁政”理想;在通俗文艺作品中,齐鲁文化非官方的正统性质转化为“忠”、“义”思想的崇尚。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部与淄博学院齐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暨《齐文化丛书》座谈会”。10余位专家学者畅谈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齐文化丛书》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兹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