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青陈庄铜器铭文与城址性质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辉 《管子学刊》2010,(3):102-105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及墓地的发现对于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迄今所报道的资料,对两则铜器铭文做了解读,并对陈庄城址的性质做了推考。文章认为,陈庄墓地从西周早期成王开始延续到中期的昭穆时期,其间未曾中断,与城址的存续时间相吻合。陈庄城址规模较小,不大可能是西周齐国的都城,其属于齐国贵族封邑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个封邑,应该是豐。  相似文献   

2.
陈庄西周城与齐国早期都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成敏 《管子学刊》2010,(3):106-110,114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推论陈庄西周城或为太公封齐始都营丘、或为胡公迁都之薄姑。本文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从城的年代、规模、使用功能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别进行考察,认为陈庄城既非齐国早期都城营丘,也非胡公所建薄古,陈庄西周城有可能为西周早期周公东征斩灭薄古封建齐国所建立的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3.
孙敬明 《管子学刊》2012,(2):123-125
考古发现研究证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营建于西周早期,论者或以为此乃西周薄古或丰邑.依据城址时代与相关动植物遗存以及墓葬出土青铜器之铭文,结合商代卜辞所记王师曾多次征人(夷)方而驻戍齐地的记载,即可推证此应是商周时期的齐邑,而金文所记驻此的“齐师”属于西周王室军队,此齐邑则是济水流域商周王师戍守东方的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4.
王树明 《管子学刊》2010,(4):111-116
山东高青发现西周城址,是周人东征过程中,其在鲁北偏西敌对势力的中心区域设防、建设的一个名叫薄姑的军事重镇;城址偏东一侧贵族墓葬偏南一地发现TJ2祭祀台基,是用以实行墓祭、赏有功,或所谓"用命赏于祖"的一个地方;齐国初都营丘,在昌乐县东南一带的河西遗址。其所谓姜姓丰国者,其初封地域,大致应在今山东南部与江苏搭界地带,也或稍是偏西的地方。从陈庄发现考古资料研究判断,发生在西周初年的周公东征,齐祖太公望姜尚应也参加了,并也参与指挥了这次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5.
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现了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垣遗迹,并在城内发现了约7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狄城西南角坑塘北壁清理的剖面显示该段城墙,由三期夯土组成:其中,一期夯土约当春秋时期,二、三期夯土约当战国时期。城垣年代下限约当西汉中期。勘探发现了部分陶、石、骨、蚌等出土遗物,包括岳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西汉等不同时期的标本。比较明确的给出了狄城遗址的文化脉络和年代跨度。狄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址的确认,是山东商周考古继陈庄西周城址发掘后的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也是齐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性发现。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成果对夏商时期齐地的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西周齐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近年山东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尤其是西周早期城址、大型祭坛、甲字形大墓、殉马和甲骨文(见图一至图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商周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8号墓出土的青铜簋,铸有11字铭文,且自铭"齐公",为首次发现,为确定该城址国别和性质提供了绝好的证明。所以这些发现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7.
2013年9月25日,作为中国(高青)第二届黑牛节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高青县人民政府、《管子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姜太公文化研究会成立暨姜太公与陈庄西周城址学术研讨会在高青隆重举行。30余名姜太公文化及商周考古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弘扬姜太公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术研究,加强文化学术交流”这一宗旨,对姜太公文化及陈庄西周城址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张学海 《管子学刊》2010,(4):108-110,128
陈庄西周城是周代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南城门内的祭坛与贵族墓地对城的属性作出了证明。祭坛为社坛、贵族墓地是家族墓地,两者的平面关系体现了"左祖右社"的思想观念。陈庄西周城是齐侯所立之"家",是迄今首例西周卿大夫封邑。  相似文献   

9.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0,(3):98-101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内发现的两座诸侯身份的甲字形大墓,证明陈庄遗址应是都城,不是邑。M18出土的豐簋铭文中的"齐公",应是齐国始封君太公师尚父。太公日名为"甲",可补史籍记载的阙佚。太公之孙豐即太公之孙乙公得。乙公名得字豐,M18应是齐乙公得之墓。陈庄城址应是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圆外有方、方外又有圆,层层相套有9层夯土堆积筑成的夯土台基,应是相传太公所筑的营丘,其主要功能是祭天的天坛。  相似文献   

10.
毕洪亮 《管子学刊》2009,(2):36-38,95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尤其是在齐国腹心地区发现的城组、城址和遗址对西周时期齐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西周时期齐国的疆域范围、营丘地望,商人、周人和土著夷人之关系诸问题也做了探讨。文中利用近年盐业作坊的发掘与研究资料,对齐国以盐业为基础的工商贸易经济发展亦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中的蛊卦,所记述的是西周早、中期关于侍奉父母的应有态度;其丰卦,所记述的则是西周早、中期出现的一次太阳黑斑天象以及当时官方的祭祀风俗。  相似文献   

12.
汪启明 《周易研究》2007,23(1):42-52
本文根据有关《周易参同契》传世史料的性质和时代先后的不同,将其分为“唐五代以前的原始材料”和“宋代以后的考释材料”两部分,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表明,《参同契》成书于汉代,是多人合作而著;其作者的籍贯有会稽说、鲁国说、郐国说,而世传娄敬著《参同契》及“三圣”“异人”等均无可稽考,所谓“鲁国鄙夫”是原文,“郐国鄙夫”不可靠,“会稽鄙夫”一语,不能确证就是吴越会稽。我们发现所言各家,除魏氏外均为齐人,而魏氏所在的会稽这个地名,也是源于齐鲁。所以,《周易参同契》乃是齐人所著。  相似文献   

13.
岳友熙  李振 《管子学刊》2011,(3):100-105
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了民众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齐国的建国之初,他就将民本思想列为治国之策。记录太公言论的《六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后,春秋时期,管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太公的治国方略,他在《管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且从爱民、利民、富民、惠民等几个方面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到了战国时.齐国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齐国创建和发展繁荣稷下学宫,荟萃天下学人,百家争鸣,著书立说。随着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人齐国,极大地丰富了齐国的民本思想,并从理论上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齐国的民本思想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的大理是南诏、大理国等六个王朝和政权五百多年的京畿之地,是11世纪世界十四座大城市之一和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自汉代传人云南洱海地区的易学对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宗教教育、建筑规划、城市布局、艺术创作等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作者对南诏、大理国都城的系统研究,从王都的选址、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格式与风格等方面来论述易学运用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王朝都城建设和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先民信奉的术数有天启与人为之別。天启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天垂象,示吉凶",人为则是以卜筮"决嫌疑,定犹豫"。龟卜繁难,筮占简易。殷人尚卜与周人用筮,实为不同民族的稽疑习惯。周人受封于商,殷周始有文化往来,而周人迁岐之后,殷人之龟卜乃行于周邦,但周人仍以筮占为主。周朝开国立基,依其传统的稽疑之法编纂筮书,称之为《易》,其命名之朔,正是着眼于龟卜的繁难与筮占的简易。而《周易》卦爻辞乃旧有之象占、星占及筮占甚至龟卜之辞的鸠合与改编,具有相当程度的加工与润色。六十四卦卦画符号的原初功能就是"纪数"与"检索"。内"贞"外"悔"的爻辞顺序,也是针对六十四卦卦画绝大多数皆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所作的规定。因此,《易》之所以名"易",一是相对龟卜而言,筮占简单容易;二是筮书编成之后,卦画符号具有方便的检索功能。而各种不同的筮法,皆可视为筮书的不同检索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它的形成,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精神成果之一。具体来讲,齐地的方士文化与鲁文化的代表儒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组合形成了谶纬之学,并对汉代政治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