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简中的筮数八、五、九、四,是大衍筮法数,用大衍筮法"挂扐法"可以推演出清华简由一、六构成的卦。一、六卦参杂了筮数八、五、九、四,与战国楚地风俗习惯相关。清华简的筮法应该与《周易》大衍筮法是近亲。清华简虽然为战国简,但从其根源说,其筮法不可能是晚于《周易》的大衍筮法。清华简与之前出土的数字卦,有相似之处,保留了战国前流行的数字的特征,透过清华简可以看到数字卦数字过渡到一、六,再转化为阴阳符号是一个过程。清华简对于数字意义的解释和使用三位数字卦占,是由早期单数占过渡到三位数占,证明了早期数字卦起源于单数占和早期数字卦三位数占的存在,后世的八卦占与清华简数字占一脉相承。清华简与传世辑本和出土《归藏》关系密切,其筮具与筮法应与出土王家台秦简《归藏》一样,以蓍草为筮具的复杂筮法和以刻有数字的骰子为筮具的简化筮法并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是用简化的筮法。  相似文献   

2.
张立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44.1万字,464页,是张立文先生参以新的易学出土文献资料对其撰于1985年的《帛书周易注译》所作的进一步修订。该书一方面参照王明钦整理的秦简《归藏》作补正,另一方面又借鉴了濮茅左先生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对勘所作的释文。该书从  相似文献   

3.
马倩倩 《周易研究》2011,(2):F0003-F0003
张立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44.1万字,464页,是张立文先生参以新的易学出土文献资料对其撰于1985年的《帛书周易注译》所作的进一步修订。该书一方面参照王明钦整理的秦简《归藏》作补正,另一方面又借鉴了濮茅左先生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对勘所作的释文。  相似文献   

4.
西周青铜器所见的一卦可以有多种写法的数字卦相当于后世以《周易》实占时用七八九六来记写的占筮记录而并非当时筮书上易卦的写法。陕西长安西仁村陶拍上所见与王家台秦简《归藏》、上博简《周易》等古本筮书写法大体一致的数字卦应是西周时期筮书上易卦的写法。如战国秦汉古本筮书上相当于用两个符号或数字记写的六十四卦体系当早已存在。  相似文献   

5.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 ,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简帛易研究●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林忠军 ( 2·3)……………………………………………………………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廖名春 ( 2·1 3)………………………………………………………………………帛书《易  相似文献   

6.
程浩 《周易研究》2015,(2):40-45
《归藏》被《周礼》称作"三易"之一,但其在先秦两汉绝少被称引,直到六朝才受到广泛关注。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冢所出的易类文献。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它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说的《归藏》有实际联系。  相似文献   

7.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论文探讨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和传世本<归藏>的一些问题,认为秦简<归藏>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郑母"即"莫母",即"尊母"、"帝母",以母为尊,以母为主;豫,秦简<归藏>作介,说明<周易>豫卦的本义当为大;秦简<归藏>的规卦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传本<归藏>以"(兴)"或"奭"为坤卦的卦名,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秦简<归藏>的"天目"当为"天曰"之讹;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以∧表示阴爻,表明∧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  相似文献   

8.
论太极与大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古代写本中,有一件抄写于西汉早期的帛书本《周易》,后面附有《系辞》及另外几份讨论易学的古代佚书。帛书《周易》卦父辞释文早已全文发表,《系辞》及其他易学古佚书尚在整理之中,近年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屡有文...  相似文献   

9.
《左传》《国语》涉"八"筮例有三,前人论说甚多,然皆不能贯综其理。今详考旧说凡十余种,谨述诸家得失。至若本文所作新解,则假借出土材料而试为之也。持论以为,《春秋》内外传所见涉"八"筮例,筮法别于《周易》,解法不从变卦中求,盖自静卦卦旨、卦爻关系及筮数吉凶而作占断也。其中《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一例系四位卦占,战国楚地《筮法》一系筮术,可溯诸此。本文推断东周时有静卦、动卦二大占筮法。《周易》用动卦占;而《左传》《国语》涉"八"筮例及出土楚地筮例用静卦占,疑与《连山》《归藏》筮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秦简“易占”与《周易》相应之卦存在的不同卦名来看 ,前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简单直观 ,后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则复杂抽象 ,故秦简“易占”之卦名当即先于《周易》之卦名而存在的殷易《归藏》之卦名。秦简“易占”之占辞中存有与殷易时代不合之数条 ,但其余占辞显然绝非后世所能编造 ,当即殷易《归藏》所收夏商旧有的占筮记录之辞。秦简“易占”虽非殷易《归藏》之原貌和全貌 ,但大体为殷易《归藏》之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刘震 《周易研究》2015,(3):47-54
《左传》《国语》所载数十条《周易》占筮记录,是我们研究先秦时代《周易》发展脉络与情况的重要依据,而清华简《筮法》的出现,则方便我们借助于新的资料而对于既往文献从新的视域加以考量。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以占筮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路径,而这种分野起初表现为解读《周易》占筮结果上有所不同,而更进一步的则逐步将《周易》变成了阐发人伦道德的哲学典籍。同时,在这一时期,卦象与四时五行的对应,也直接引导出现了卦象方位图,而透过清华简《筮法》,我们也可以更为完整的理顺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左传》《国语》所载数十条《周易》占筮记录,是我们研究先秦时代《周易》发展脉络与情况的重要依据,而清华简《筮法》的出现,则方便我们借助于新的资料而对于既往文献从新的视域加以考量。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以占筮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路径,而这种分野起初表现为解读《周易》占筮结果上有所不同,而更进一步的则逐步将《周易》变成了阐发人伦道德的哲学典籍。同时,在这一时期,卦象与四时五行的对应,也直接引导出现了卦象方位图,而透过清华简《筮法》,我们也可以更为完整的理顺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简帛易研究·再论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马”……………………………………………………………连劭名(3。35)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一一”梁韦弦(3。38)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丁四新(3‘44)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一…………………………………………………一·‘[港]邓立光(4。40)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相似文献   

14.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研究(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一)本论文发表以前的研究状况本论文是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初步研究。众所周知,1973年12月,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竹简和木简。马王堆汉墓帛...  相似文献   

16.
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筮书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与《归藏》有关的古筮书,内容十分丰富。《周礼·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云 :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论衡·正说》云:烈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全部简文尚在整理之中,现在仅就已经公布的资料做些研究,论述如下。(一)寡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  相似文献   

17.
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泰蓄》一卦排在《根》卦之前,《剥》卦之后,为第十卦;在今本《周易》中为第二十六卦。帛书是西汉初年的写本,通篇字体为早期隶书,持与今本相较,异文甚多。《泰蓄》一卦的全文为:泰蓄,利贞,不...  相似文献   

18.
由相关内容来看,清华简《筮法》篇应是战国时代数术之士的作品,其中有些内容可以与《鹖冠子》等书相印证。该篇第二十二节和第三节所载内容,显示战国时代就有了以八卦纳甲言月亮晦朔盈亏的理论,汉人所讲的天体八卦纳甲确为先秦有传之说。简文第十二节的内容,证明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八卦互体之说战国时代早已有之,再结合第十一节、第八节的内容,可以看到《筮法》中的八卦取象与《说卦传》及汉易有同有异,且由其筮占之独特性来看,当属于今传本《周易》之外的筮占术。  相似文献   

19.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与易学在宋代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学术界对两者关系已有深厚之研究,而秦九韶《数书九章》是各家研究此议题的重要文献。在秦书明钞本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分析是书首问"蓍卦发微"的结构,揭示出:秦氏通过创造数学问题将大衍之数与筮法纳入统一的数学解释,从而建构了大衍总数术与《周易》之紧密联系。本文进而通过考察邵雍与朱熹之解释,表明两家分开理解大衍之数与筮法,而朱熹对筮法的注解更注重蓍草实作。由于历代儒家对《周易》筮法之注解没有创造出提供数学发展之文本语境,导致朱熹对此之探讨与儒家之算学传统关系不大,并在晚年将数学纳入其礼学体系。但是,由于筮法与筹算实作有相似性、《周易》与数术亦有关联,使得宋代国家从制度化层面将天文、三式、历算与传统算学一道纳入国子监算学馆。在此背景之下,秦九韶建立了包含内算与外算的数术体系。魏景元四年(263)刘徽注《九章算术》所论算学与《周易》之关系可视为关于数学起源的一种理想化论述,宋代数学与易学的关系则主要体现为不同知识门类间的合并与重组,并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传统算学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