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谁产生谁;另一方面是思维是不是存在的反映,它和存在能不能一致。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前三章中所讲的认识论,正是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根据列宁对认识论所作的三个结论,认识论本身有这样三个最主要的问题,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当中,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根本不同。这三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概括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有它自己的历史的,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科学认识论的范畴固定下来了,关于认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客观真正知识积聚起来了。说到这一方面,我们考察一下过去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观点,是很有教益的,他以明晰的形式表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原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它研究认识的起源、结构、方法和正确性问题。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个术语是J.F.费里尔(Ferrier)在《形而上学概要》(1854)中首次使用的,他区分了哲学的两个部门:认识论和本体论。德语中认识论这个词是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Reinhold)在他的著作《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所使用,但直至E.蔡勒(Zeller)在《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1862)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之后,  相似文献   

6.
1981年6月11日至12日在大连召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专题座谈会的情况,已在本刊第7期上予以报导。这里,我们将这个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发表,供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这些问题的参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问题,是认识论应当予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共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工作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是认识论的命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口号,是认识论命题,还是政治性命题,或者既是认识论命题又是政治性命题?在一些哲学研究者当中,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意见是: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发扬民主的政治口号。持这种意见的论者认为,一个口号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主要是看这个口号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是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对象,与  相似文献   

8.
Testimony是如何得到辩护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estimonial辩护问题是testimony① 理论的核心问题。它在理论上的重要性表现在 :不解决这个问题 ,就不能解决能否信任他人的问题 ,因而也就不能摆脱认识论中的怀疑主义。如果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 ,那么认识论中的其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Lehrer ,pp .5 1-5 2 )认识论者们都竭力提出各自的辩护方案来摆脱怀疑主义的阴云 ,而不同的辩护方案又有不同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此外 ,testimonial辩护究竟是建立在testimony的基础上 ,还是建立在非testimony的基础上 ,关系到认识辩护的根基是不是社会的。如果辩护是建立在testimony的基础上 ,那…  相似文献   

9.
过去,在国内的认识论研究和教学中,一般只讲感性、理性,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知性。现在,知性问题突然闯进了认识论园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知性问题的提出,对于认识论的研究,对于思维方式的考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究竟什么是知性,划分知性和理性有无意义,这种划分的根据是什么,以及有关知性的其他问题,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分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发表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0.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离开这一对基本范畴或者混淆这一对范畴的界限,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对我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和展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部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专著。目前在国内,象这样全面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专著还很少见。该书的问世,对国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作的规定,是在总结人类认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革命变革。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统一,是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个命题,是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或称之为根本命题)呢?则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了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因此这次讨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巩固辩证唯物主义阵地反对唯心主义而斗争的现实意义。不妨先将我对争论双方总的看法提出来。  相似文献   

14.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15.
图式学说在发生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发生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基石。对皮亚杰图式学说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发生认识论的性质的认识,因而是发生认识论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同志说,图式来源于客体,是动作内化的结果,所以皮亚杰的图式是唯物主义的①;有的说,皮亚杰的图式最初来自遗传,其发展主要决定于图式的自己运动,这就不能不使它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②;有的则说,皮亚杰的图式是先天的,并不等于是先验的,因为从个体认识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认识论所关注的问题非常广泛,从知识的性质、来源、形式到命题、词项的意义,从辨明到真理及其相互关系,但其核心问题还是对知识合理性作出认识论的辨明。“给予”的辩明是这个问题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一个信念或判断①就其仅仅作为认识来说,其最终目...  相似文献   

17.
认识时发展过程和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搞清这个问题,对研究整个认识理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近代欧洲哲学史  相似文献   

18.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9.
归纳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很难找到认识论中有哪一部分同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历史上,关于知识的经验起源和论证问题,有不同的提法和解答。十七世纪,对归纳问题的态度可清楚地区分出两个对立观点,与之相应,哲学家划分为所谓归纳万能论者和反归纳主义者或演绎主义者。这种对立的认识论原因是对归纳方法本质作了形而上学的简单化的理解,因为两派都把归纳看作从经验中已知的局部事件的知识简单过渡到所有此类事件的普遍知识。归纳主义者断言,只有经验知识才是初始的真正知识,演绎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中,理论界已经提出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弄清这个问题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