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一介先生深怀民族文化之自觉与自信,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其学术成就代表了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高度。在易学领域,汤先生指出《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与人道的书,而易学天人之道的会通是根源于卜筮的,并经由《易传》得以阐明;天与人共为一有机生命体,故应重视"普遍和谐"之"太和"观念。由汤先生思路,可以认为,卜筮以天人一体相感通为基础,卜筮与易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易传》所阐明的"三才之道",鲜明揭示了天人结构一致、品性贯通的关系;而"太和"之和谐,我们可以从形下生命与形上本性两个层面予以理解。汤先生提出了建立《周易》解释学的问题,认为《系辞传》对《易经》的解释包括本体论的解释系统和宇宙生成论的解释系统。且后者又包含易学宇宙生化符号系统。汤先生关于宇宙生化符号系统的思想,在传统象数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为现代易学象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为今后易学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1月15日-16日,由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台湾中央大学成功召开。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智教授率中心硕博士研究生6人参加会议,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先生受邀作  相似文献   

4.
陈彦杰 《周易研究》2020,(1):112-112
2019年12月7日至8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易学与现象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易学的‘事情’本身”,探寻易学和现象学在思想理论与方法上的相通之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等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  相似文献   

7.
刘大钧先生,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纳甲筮法讲座》等著作多部,主编大型易学文献《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2000多万字)、续编(3000多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三十多年来,刘大钧先生筹备召开了十余届国际易学与海峡两岸易学及儒学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及儒学的交流与发展,并以"大易"系列的形式,主编了历届易学儒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余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在给汤一介先生的信中称赞刘大钧先生:"其沉潜易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日前,刘大钧先生接受了《孔子研究》杂志彭彦华主编的采访,就易学研究已获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阐发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一、《易经》哲理概论王船山的易学,是他学术思想的最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易经》哲学的代表。历代研究《易经》的学者,在汉朝专门注解,建立象数;在宋朝零碎讲解,没有系统;在清代从事考据,讲述图解。王船山则排除汉朝的象数,从哲学思想解释全部《易经》和《易传》。成立他的易经哲学。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大学主办、著名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具体筹划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讨论会于1993年8月3日上午在济南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大会由山东大学副校长乔幼梅教授主持,刘大钧教授致开幕辞,校务委员会主任陈之安教授代表山大、省政协副主席翟永浡代表山东省致欢迎辞。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任继愈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大陆代表余敦康、台湾代表张永(亻隽)也讲了话。特别是中华易经学会理事长邵崇龄先生殷切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今后海峡两岸的易经学者要展开双向交流,希  相似文献   

10.
<正>谷继明著《王船山周易外传笺疏》一书于2016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对《周易外传》进行校刊、笺疏的成果。《周易外传》是船山易学的核心著作,也是其经学诠释的经典之作。《周易外传》中涉及诸多易学知识和历史背景,还有船山复杂的哲学思想和对时代的针砭,因而读来十分不易。为此,该书分为通说、笺疏两部分:通说部分勾勒了船山哲学和易学的全貌;笺疏则通过把握船山的哲学和易学来理解船山,所进行的工作主要有:校  相似文献   

11.
龙中华易学10卷6期1989.8周易与怀特海之间(十一—十三)—场有哲学 的时代意义唐力权哲学与文化16卷8一10 期1989.8一10易经中的宇宙结构思想与第五代人工智慧电脑知识 系统(一—三)李霜青中华易学10卷 5一7期1989。7一9周易“易一象”符号系统与太极(一一一三)张 肇祺中华易学10卷7期—9期1989.9一 ll儒家哲学与中国文化李文妮孔孟月刊27卷n 期1989.7儒家精神哲学及其发展提要蒙培元鹅湖月刊 15卷7期2990.1儒家思想的演变(上、下)傅佩荣哲学与文化 16卷。一10期2959.9一10谈孺门淡薄的思想背景杨儒宾中国文化月刊 1 17期1989。7社会变迁中…  相似文献   

12.
<正>谷继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初版,全书共30.8万字,216页。该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写作船山易学的博士论文而得之副成果,被列入"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王船山的易学"综罗往代,渊博浩大,……浓缩了以往易学与理学的精华,而后出以新思"。《周易外传》系船山早年著作,相较于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16-17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的"问题与出路:当代易学研究国际论坛"暨"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召开三十周年纪念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1987年12月,在刘大钧教授的精心组织下,中国大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济南成功举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的易学是其原创性哲学的重要内容,体现着时代精神。他的早期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及道德哲学》,以罗素哲学、数理逻辑、新实在论解读《周易》,阐述了自然哲学和自然主义道德论,对缺乏科学与逻辑并高度意识形态化而成为人性之桎梏的中国传统文化补缺救失;在中后期,面对物质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在世界的泛滥,寻求人类的终极关怀,创立道德形上学,其易学即为这一体系的构成部分。牟氏易学的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显示出其视野由中国到世界的逐步开阔化。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易学思想及其早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作为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对易学有着独特体认和理解,并运用这种体认和理解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他认为周与易体现着体与用、常与变之"宇宙二相",吾人只要"以其不变应其变",就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实现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的人生理想。他用太极、阴阳、变易等易学原理解释、说明进化论,并力图为进化论寻求形上学根据,使之更加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用进化论来说明易学之阴阳、变易、生生、日新等观念,从而升进了易学的变易观,使大易哲学由传统活转于近代。在他那里,实现了中学与西学、哲学与科学的有机对接。本文认为,在注重易学本身的发展、演化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像李大钊这种对易学援引、运用的研究,进而全面评估易学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观点看,中国哲学原本富含历程思想.因此在中西文化接触的初期,中国学者十分欢迎博格森(Henri Bergson)、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怀特海(A.N.Whitehead)等人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历程思想最早渊源于<易经>.<易>视宇宙为创进不已的场域,所谓"生生之谓易",可说是最早论及"时间"概念的古代经典.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首先指出怀氏的机体哲学与中国的<易经>思想颇为接近.认为<易经>提供了儒家一套自然形上学,其中"宇宙"是基于时间迁流、生生不已的创化历程,而个人则是参赞化育、践形尽性的"时际人".方东美之后,程石泉先生踵其学.深究<易经">,进一步发挥其中的时间哲学.简而言之.方、程二先生均认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贯通天人,实为儒家形而上学之本源.  相似文献   

17.
陈坚 《周易研究》2005,(3):53-62
<易经>文本的零散性使其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易学史上所诠释出来的<易经>意义却丰富多彩,那么<易经>的这许多意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易经>意义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一)天地赋予<易经>以意义,这就是<易经>的天地意义;(二)<易经>符号(卦爻符号和文字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会产生意义,这就是<易经>的逻辑意义;(三)人类将自己的认识投射到<易经>上而形成<易经>的投射意义.<易经>的这三大意义及其来源有着中国式的独特学理,即使是专门研究文本意义的西方解释学对之亦不能完全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0月25-2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协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等一行7人参加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台湾中华易经学会荣誉理  相似文献   

19.
<正>姜广辉讲演,吴国龙、普庆玲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296页,22万字。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开头语,系作者之易学观。此部分从《易经》之定位、近代研究《易经》之弯路和解读《易经》之方法论三个层次分别推进,陈述了自己的易学观。对于《易经》之定位,他认为《易经》创作之本义虽难知,但其成书时间却非当前学界所说的西周早期,而是西周晚期。接着他论述了历代易学家从象数和义理  相似文献   

20.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本文是对以利玛窦、白晋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之《易》说而作的初步梳理。这种梳理带有哲学分析的性质,显示耶稣会士围绕太极之辨而突出的宗教性的哲学立场。耶稣会士一般推崇早期儒学及中国哲学原典,对理学和宋易则颇有批评,这就使他们卷入当时中西学界的复杂的学术纷争。对这场持续近二百年的学术论辩仍有待展开更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