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叫逆反心理目前心理学界对逆反心理持有不同说法:①逆反心理是对一种主张、观点持相反的对立的论调和看法;②逆反心理是对某一人物和事件的宣传持有戒心、对立和反感情绪;③逆反心理是对方产生同当事人的意志愿望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与人的愿望相反的一种心理状态;④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⑤逆反心理是对某一事件的处理(批评或惩处)引起周围人们对被处理者的同情、支持,而对处理者的抵触、反感、对立情绪,有的表示同情,有的不服,有的公开为之辩护,等等。  相似文献   

3.
林文瑞 《心理科学》2006,29(5):1230-1233
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引发小学生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对克服小学生逆反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发现取消感兴趣的活动、过度要求、剥夺自主性,厌倦情绪都会明显引发小学生学习中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虽然不断强化职工主人翁意识教育。但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职工主人翁意识有所弱化。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职工逆反心理起的作用。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宣传舆论的倾斜导向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原则,也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阶级路线,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始终强调和坚持这一最基本的阶级路线。但是,近几年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讲得少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不宣传了,以致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混乱。这种混乱导致严重的恶果:  相似文献   

5.
一、心理和心理现象很多心理学课本上都写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似乎二者就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好象一个人有两个名字一样。这样的理解,从心理的实质上分析,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从心理形式上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们虽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多差异,是不能简单地在二者之间划等号的。心理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动态的心理过程或现实的心理状态而言,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愿望等,这种过程是内隐的。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逆反的人,看到外界无视他或她的“自我”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同阻碍他确立“自我”的外界作对的一种心理情感。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也毫不例外。本文试就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若干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同志们。一、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对领导批评某种不良现象,(如随地丢酒  相似文献   

7.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越要我学、我越不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差生中更为突出.学生的这种反常心理状态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逆反心理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逆反心理是被期望者对期望者的期望一概否定的心理对抗泛化现象,是对逆向行为之发生心理机制的一种总的概括。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进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9.
心理参照系     
牛顿在经典物理学中使用参照系(参考系)这个名词成功地解释了很多物理现象,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在心理学上借用这个名词,它将可以非常形象地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一些心理现象。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心理参照系来调整心境,消除烦恼,摆脱困扰或令自己一厥不振,甚至走上绝路。也有人会使用心理参照系去劝说、安慰别人,令其走出困境,重新振作。挫折是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对于挫折的定义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或不可排除的干扰,致使需要得不到满足,动机受阻,因而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迷信     
一种观念认为,如果是不合乎理性的,如果其发生是出于对不知道的某种东西的恐惧、或者出于无知,它就会被称作“迷信”。从骨子里说,当人们说迷信时,它实际已经暗指了某种对于不可见的未知的东西的信念。这种信念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即通过某种东西或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时代的要求赋予这一代人要有坚强、独立的性格,有创新思维和稳定的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而对这种人才需求,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幼儿聪明活泼,智商很高,但由于家庭结构的单一,对独生子女的娇宠,幼儿本身又存在很多缺点,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幼儿心里及行为的错误发展。如逆反心理就是当代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逆反心理的现象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对此,我觉得逆反心理必须因势利导,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心理“饥饿”是指人类对某种需要缺乏,希望通过补充达到缓解、消除和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饥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者总希望说话有人听,教育能有效果。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种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动机相反的逆反心理现象,使理想教育不理想,形势教育走形式,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应。而且,逆反心理的消极因素,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齐心协力搞现代化,无疑是一种销蚀剂。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哪些主要表现?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后果怎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  相似文献   

14.
“和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理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西哲学的两大源头——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固然各有自己的具体生长环境和理论特点,但即使在源头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切入点.“哲学”讲的是一个“理路”,是对世上万事万物作“探本寻源”顺着一条“理路”“思(考)”下去,“理”到之处,任何事物的“奥秘”之“门”都要为之洞开,然后再是经验地、仔细地去具体研究其“奥秘”之内容.这是具体经验科学的事.哲学这种“探本求源”的精神,据亚里士多德说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不是纯主观的,而是“被激发”、“被唤醒”的:“宇宙”之“奇妙”“唤起”了人们(有智慧的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乎上穷碧落下黄泉,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角度讲,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心理效应”的影响。1.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禁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禁果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  相似文献   

16.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17.
遗忘的功效     
遗忘是人们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在人们记忆中被保留下来的东西,过一定时间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淡漠下来,有些则不能恢复。因此,遗忘与记忆中的保持相反,是学习的大敌,人们为了把所经历过的有价值的东西保持在记忆中,就要与遗忘作斗争。但是,人们要想彻底战胜遗忘,什么都记住,这在客观上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由他通过对全班学生一系列全面、深入、细致和具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部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为实现此目标,班主任除自身的素质外,在工作中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心理原则。一、心理投入所谓心理投入,就是在参与各项集体活动中,使集体里的每个成员都一心倾注在活动中并能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而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对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及组织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个人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0.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不仅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中有,而且在各项不同的工作中也存在。但过去却忽视了关于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逆反心理问题的研究,以致使相当一部分从事选拔于部工作的同志至今还没认识到逆反心理对选拔干部工作所造成的消极影响,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加强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分析其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消除的方法和措施,对选准用好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