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艾林森(Robert Allinson)在《〈庄子〉的精神转化》①中认为隐喻具有内在的认知内容.这一观点是以隐喻不能被充分解释为基础的:"如果一个隐喻能被完全解释为散文,那么我们能够从概念上理解它.但实际上隐喻不能被完全解释成散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计算角度探讨隐喻识别问题.首先模拟人类隐喻思维过程构建了"识别、分析、释义"三阶段隐喻机器理解模式,并提出了隐喻识别心理过程的无差别性假设,即不同隐喻句皆通过句内成分之间指称或搭配之异常来触发人们的辨识.该假设直观地体现为人们在识别不同隐喻句时,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在解释隐喻含义时,反应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该假设得到了反应时对比实验结果的支持.隐喻识别心理过程的无差别性为隐喻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新葵  莫雷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6,29(1):14-17,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广泛的隐喻一致性,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通过将其匹配到基本的概念隐喻来进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除了一些新颖的隐喻,惯用隐喻的理解并不需要概念匹配。本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在文章语境中,无论惯用隐喻还是新颖隐喻的理解都可能产生概念匹配。三个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设。实验一通过目标句的阅读反应时探讨不同文章版本下目标句的理解情况;实验二和实验三从事后与即时两方面对各种文章版本下的概念匹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概念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4.
成伯清 《学海》2011,(5):5-11
现代城市,无论是四处蔓延的外在空间还是置身其中的内在体验,都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而使用隐喻,即以我们熟悉的经验领域的图式和形象来描述和叙述我们不熟悉的乃至无以名状的现象,是常见的认知和表征策略之一。事实上,针对城市,人类已发明了诸多的隐喻,从"有机体"到"机器"再到"网络"等等。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演变,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竞争。而占据主导地位的隐喻,不仅充当了想象的框架,也会限制对可能的发展策略的抉择。本文在追溯了城市隐喻的谱系之后,着重从增长机器和景观两个隐喻的角度,反思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增长联盟和辉煌意识形态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的深层影响。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适宜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超 《现代哲学》2017,(5):31-37
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一般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观在"物"的含义、观点的表述、理论的结构上都存在根本区别。我们可以尝试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去解释这个问题,即认为历史观中的"物质"是对一般唯物主义中的"物质"的隐喻使用。这种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地使用"唯物主义"一词去表征马克思的历史观,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恰当性。从认知隐喻学的观点去理解经典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6.
尹新雅  鲁中义 《心理科学》2015,(5):1081-1086
自从Lakoff和Johnson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一书中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以来,隐喻成为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隐喻的构造基于我们的具身体验,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应用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并且呈现日趋增多的趋势,迄今隐喻已经成为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国外隐喻的理论发展、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总结了目前隐喻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隐喻理论从早期的局限于语言修辞的传统理论到具有广泛意义的现代认知理论,从揭示隐喻“靶”事物和“源”事物内在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到隐喻对事物逼真性的构造理论,这一系列的概念、理论发展和演化过程充分体现了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发展中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领域包括网络技术、工程设计、人机交互、组织行为、企业管理等。然而目前对隐喻应用和研究仍旧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者的工作大都局限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在使用隐喻思想进行的设计和评价时也仍旧缺乏一个操作性的参照基准,因此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对于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提供隐喻研究和应用一个整体的框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传统的理论中被视为一种修辞现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莱柯夫和约翰逊(1980)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一书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正式视为一种认知方式,一股德喻的热潮也迅速在西方兴起,并慢慢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通过ERP(事件相关电位)对隐喻认知展开了多方面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找到了有关隐喻认知"标准模式"和"并行加工模式"的证据;(2)发现字面表达、常见隐喻、新异隐喻诱发的N400波幅呈现逐级递增;(3)在隐喻理解的脑区差异上,有研究发现右脑在隐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脑科学特别是脑成像技术能够无损伤地探测人脑,成为脑功能研究的"显微镜".这些科技的发展对心理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它使得意识能够受到真正科学地研究,促使心理学研究从"计算机隐喻"向"脑隐喻"的转变,并将使心理学理论形态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集中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而淡化了对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的典型特征做形式化的概括。然而,概念层面的隐喻却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层面的隐喻表达来加以体现,隐喻的语言形式对隐喻的理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纳入机器理解的研究范畴之后,隐喻的计算机制研究也开始要求高度地形式化隐喻的语言表达。鉴于此,本文面向隐喻机器理解,采用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大量实际隐喻语料出发,总结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特征:语言隐喻主要成分取值的不确定性、语言隐喻各成分出现与否的不确定性、隐喻嵌套和递进复用现象的普遍性,进而指出面向计算的隐喻研究困境以及出路。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用一种具体、熟悉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一种抽象、不熟悉的概念的语言形式和认知方式,因其在心理治疗中可以有效传递治疗信息而被治疗师们广泛使用。早期的隐喻理论阐述了隐喻具有高创造性和增强长时记忆的认知加工优势,虽然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在治疗过程中对使用来访者还是治疗师产生的隐喻各有侧重,但它们都认为隐喻可以通过高创造性的内容、形成更优的长时记忆以及带来高度的认知卷入来帮助咨访双方有效加工、传递和保存治疗信息。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治疗性隐喻在无意识水平上的意义交换产生的顿悟过程,认知行为疗法既强调隐喻可以促进认知图式的重构,也强调其组块性和形象性产生的记忆功能,接纳与承诺疗法认为隐喻传递信息时具有非评判、非分析、直觉经验的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发生改变,后现代疗法中强调让来访者重新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发展出一种形象性或象征性表达,让来访者产生更具有功能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治疗性隐喻具备了跨越不同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广泛认同基础。在实证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探索在某种治疗方法中加入隐喻是否会有更佳的治疗效果,其中使用CBT作为框架的研究最为集中,有些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在缓解心理症状方面优于常规干预,也有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和非隐喻干预都可以有效缓解被试的心理痛苦,因此虽然没有获得十分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总体上证明了在心理治疗中使用隐喻是有效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治疗性隐喻起效的心理神经机制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也有效观测到了隐喻理论中提出的认知加工优势,包括隐喻的高创造性可以诱发顿悟(并伴随杏仁核、海马、梭状回等特异性神经网络的显著激活)、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隐喻内容更容易被记住、有助于治疗持续发挥作用,以及隐喻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认知卷入程度进而带来更大程度的认知改变。综上,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证据上,治疗性隐喻都是一种具有独特认知加工优势的认知工具和治疗信息传递途径。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设置对照组、增加隐喻特异性的效果衡量指标以及探索其他可能的心理机制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最后,对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更好的使用隐喻以及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鉴于纳米技术目前显现出的启发式控制活力,可以将其作为伦理学一个重要的潜在探索领域。这就要求把对纳米技术的规范分析从一般技术制品和后果评估扩大到技术隐喻、想象和语言评估,由此认为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德莱克斯勒式纳米机器是一种机械隐喻,必然导向决定论式的单向度社会命运,但其论敌斯默莱的生物模拟隐喻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范式转换,因为它为人在纳米技术发展中提供了表达责任感的道德机会。沿着这一线索,目前倡导伦理导向的纳米技术发展,就是要把它作为一个多学科背景依赖领域,把参与其社会意义塑造的各种主客体要素引导到人道主义立场上来,以使纳米世界建构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消费时代的来临促进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个人形象设计将艺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人的现世生存最终成为一种美的生存方式,它的迅猛发展体现了人们处于现代社会消费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对生活艺术化的极致追求。  相似文献   

15.
赵岩  伍麟 《心理学探新》2019,(4):308-313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时间隐喻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时间隐喻研究的现况,分析了时间隐喻表征的主要维度,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时间隐喻的原型为空间-时间隐喻。从运动方式、方向和形状论述了空间-时间隐喻的构念特点,并讨论了空间-时间隐喻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关于空间、时间图式在隐喻映射中的相互关系的几种理论构想和实证研究。由于现有研究主要宏观地对时间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未来研究将更侧重于微观地研究时间隐喻的认知过程及其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单一的词形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义项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的转移或引申以及新词的创造等现象慢慢的被人们研究得以解释,使这些现象有理可依。隐喻和转喻是我们熟悉的概念,他们不仅仅是修辞概念,同时也在词义扩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然而研究所需要的隐喻语料资源却极其有限,对隐喻计算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对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的设计和构建方法,并设计构建了一个具有一万句规模62万字的汉语隐喻标注句库以及一个面向隐喻识别的汉语常用动词搭配库。这些资源的构建建立在对隐喻现象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是隐喻计算模型研究的基础性资源,对汉语隐喻的认知计算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符号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信息传播的载体,依靠符号,我们简化了视觉的传递和交融的原本复杂的实现过程。在帮助人们重塑视觉多样化的同时也在倾诉人类视觉情感。而建筑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符号,建筑的形体表征,既视觉形象符号,这种建筑视觉外部符号具有其特定的功能足以传递人们某些直接或者隐性的意义。建筑视觉符号的设计定义和内涵在于其符号所指作用和语义的转变,以及如何通过固有的视觉形象和符号能指功能达到人们某种期望共鸣以及完成某种视觉隐喻,使得同一建筑视觉形象产生多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心理治疗模式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揭示这些治疗模式内蕴的心理隐喻,梳理心理隐喻的变迁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规律,展望心理治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