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西兰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成功地运用现代手法展现人物内心活动,传达了时代精神.本文分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即意识流、顿悟、象征,从而发掘文本的现代特征,证明曼斯菲尔德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革新者.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5,(6):136-140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近些年,一些学者以生态批评为视角形成研析该作品的一个新热潮。以生态批评为工具分析该剧作应坚持生态系统论的观点,以社会生态批评为中心环节,从自然环境、人的精神和社会现实三个维度全方位展开,并注重分析研究人的精神与自然环境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而准确把握作品蕴含的深刻生态批评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3.
印象主义批评是19世纪的重要派别,印象主义批评家王尔德、劳伦斯等认为文学的本质带有神秘性,批评家只能对作品谈感受,却无法分析,他们强调要以纯属个人的、无法重复的、无法验证的主观感受去感受和品住艺术。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性,主体生命投入的情感体验性,批评文本的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圣经文本生成语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圣经批评关联向度研究,以及社会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关系均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理路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与展望,可以为圣经研究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视角,有利于拓展圣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又一个新世纪的开始,美术批评的泛文化倾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批评家们对美术作品的研究与批评,并不是针对作品本身或某个领域的研究与批评,而是把美术作品置身于人类文化活动的背景,从美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6.
1作者简介及作品的成书背景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其思想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缑英杰 《美与时代》2003,(11):77-78
对《生死场》的传统批评忽视了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而把视点聚焦在了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上,而刘禾以女权主义姿态进行了再解读,这种现代主义批评方式给了我们阐释传统文本的新思路;她并以此为文本范例,深入到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国家文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后者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意识形态的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8.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学术著作。该著作不仅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同时还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引入其研究中,从多个视角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失衡的问题,由此展开了如何重建以及怎样构建精神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等的和谐与平衡。该著作所阐发的深远意义远不仅限于当代,也不仅限于生态层面,其意义是可以延伸到当下及未来人类生存于世所应持有的哲学智慧层面的。  相似文献   

10.
旁敲侧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直接批评的接受率只有20%,而对间接批评的接受率却高达80%。在管理过程中,如果采用旁敲侧击式的间接批评,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为《背德者》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现有道德约束的反叛,更多的是凸显对自由、充分体验生活的追求。带有自传性质的《背德者》遭遇了很多指责和批评,很多人将矛头集中对准在纪德“背德”这一点上,但似乎忽视了其崇尚自由这一动机的首要性。  相似文献   

13.
桂源 《美与时代》2014,(8):108-108
贝多芬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是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本文将从作品背景、作品分析、音乐思想三部分着手,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剖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深刻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日本佛教各派,特别是净土真宗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加强在中国传教,对中国社会进行宗教文化渗透。真宗的绝对“他力”净土信仰,把行善排斥在外的往生净土说,引起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文会的批评。本文根据杨文会著作和日本的有关资料,介绍杨文会对日本真宗的看法和批评。  相似文献   

15.
"知人论世"在运用的时候,分为"知人"和"论世"。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作品与人品不符合、过度解读,刻板使用等情况,这是值得注意的。只有科学地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诗歌的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酒神精神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一种审美形式。酒神精神内化于沈从文的生命中,也动态地呈现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为了批评都市人格缺陷,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中大力倡扬酒神精神。当沈从文意识到一味地倡扬酒神精神具有潜在的危险时,他开始逐渐地调和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理性思考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中,"人性"一词俯拾即是.他认为文学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展开,他常常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作品,并大力推崇那些讴歌人性的作品.他的文学评论往往既能自觉地把"人性"作为评判的标准,又能辩证地审视"自我"在批评中的地位.人性对李健吾有着持久的吸引力,这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文学中畅游的旅行者和冒险家.  相似文献   

18.
一、芬妮和林黛玉相似的身份处境 奥斯丁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虽然其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可以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她思想上最成熟,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一部作品.其女主角芬妮的命运和林黛玉相似:林黛玉寄身贾府,小心谨慎,可谓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而芬妮虽然父母俱在,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窘迫,被送到伯特伦姨妈家抚养,从小寄人篱下的她,羞怯胆小,说话都支支吾吾,从不敢大声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如果面对他人的批评,你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辩解,甚至是暴跳如雷,进行愤怒地回击。而如果你对他人提出意见和批评时,你肯定希望埘方端正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方的不理智过激反应,只能加深你对这个人的反感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在陶艺作品的创作中,釉料的呈色效果和肌理效果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对影响釉呈色和肌理的因素进行概括论述和分析研究,来论述釉的呈色和肌理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釉料本身的特性,施釉的方法,施釉坯体的特性,釉层的厚度等,并总结了各种因素对釉料呈色及肌理的不同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