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探讨卡夫卡小说的空间叙事与空间图式,可基于现象学理论,以卡夫卡的小说事件、故事画、叙事手法为媒介,从以下四个逻辑层级入手:(一)从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始研究,推断出卡夫卡小说创作及其生存悖论哲学思想的两大根源;(二)运用互文性研究方法,基于现象学理论对"卡夫卡式空间"研究及其现象迁延;(三)以卡夫卡的故事画为媒介探索其空间的此在的瞬间体验与空间叙事表现手法;(四)设置虚拟"游戏"场所,设计一个空间装置,以通过对空间和现象中的身体形式剖析,探寻身体的戒与艺术的象。通过叙事与制作的练习方式将不同的概念转译成实验性空间装置,从而归纳实验性设计课题跨界转译的设计方法并探索其多维延展的关乎当代性艺术的新主题。有助于研究空间问题在当代设计领域的戏剧化表达,并得以"形而之上为之道"的精神空间之呼应,突出实验性设计课题在自我练习、交互、转译中逐渐散发出的艺术特性,对其小说的建筑学边界进行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爱的道德     
布拉格实在非常小,小到只用半天时间就能走完。但是根据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却让它闻名于世。卡夫卡生前就居住在这个城市的黄金小巷22号。卡夫卡每天  相似文献   

3.
"门"和"窗"集中体现了人以自己为中心打量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卡夫卡营造的艺术世界,处处充满了"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具有存在论的功能,在探索者与他熟识的世俗世界之间起到一种间离的作用,向主人公昭示着通往存在之路。它们帮助人们摆脱事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摆脱了人自身"此地"和"现在"的局限,让人深入到事物的深层空间,那里流露着事物本源的自由。在一切呈现的同时,人又能反观到纯净的、全部的自身。同时,卡夫卡艺术的想象与身体的自虐意识息息相关,身体的痛苦往往成为他艺术之思的起源。对艺术的执著与忠诚越迫切,对身体的痛感和不适感体会就越深。卡夫卡率先从身体性探索艺术的本质,揭示艺术对于身体性的关联,使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社会在艺术中寻觅到了接合点。而通过对卡夫卡小说进行文本转译空间图解更,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其小说中的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穆艳秋 《美与时代》2007,(2):100-102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既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  相似文献   

5.
秦莉莉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48-148,123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塑造了众多神父形象,形成许多彼此联系而又彼此区别的艺术形象。将以莫言、巴人、牵锐三位作蒙的小说中的神父形象进行具体解读,来揭示了小说中的神父虔诚信仰与内心情感的冲突,笔者认为神父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心理扭曲型、备受煎熬型、日常生活型。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苟波“神魔小说”受道教影响的痕迹不仅在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上表现出来,同时,也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中有所反映。正如其名称所言,“神魔小说”的主要形象是一些身份和能力皆有异于常人的“神仙”和“妖魔”。而且几乎每部小说,皆有一个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小说《封神演义》中所载的火神为考察点,将其形象与文献和考古发掘中出现之祆神相比较,证明了小说中之火神与文献记载之祆神在形象、姓名和文化意义方面十分相似。因此佐证了陈垣先生的结论,宋元以后祆神与中国火神信仰已经融合。本文还引用佛经记载,解决了为何唐宋典籍均将祆神比附与摩醯首罗之疑问。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正史中是圣人,但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却是一个通俗化的文学形象,与史统孔子形成很大区别。然而,小说对于孔子的通俗化又与历史上尊孔、非孔有异质的文化特征:这是民间思想极度活跃的表现,是民间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性所使然,表现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孔子的认同与变异。  相似文献   

9.
唐人小说的成熟,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叙述宛转,文辞华丽”,更在于内容上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取材,讲述作者的亲身见闻及情感体验,塑造了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侠客形象。在唐人小说中,侠女形象有了极大丰富和发展。本文试以《莺莺传》红娘,《虬髯客传》红拂女,《红线》红线三人为线索,浅析侠女形象在唐人小说中的发展强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既有保持本色的一面,也有濡染新风而变异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点:保持了一个儒者的本色、流露了隐逸的思想情趣、保持了两汉圣人感应天意和先知先觉的神异光环、被从民间百姓的视角还原为平凡的人。其原因主要与这类志怪小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玄学庄风、两汉谶纬迷信之风的影响分不开,也是小说这种特殊文体规范的结果;此外,还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唐僧师徒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像。但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三人(不包括沙僧)都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在人格上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他们是从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分离出去的、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正>明代小说通过对一系列农民起义中的典型形象的描绘,来展现宏观社会现状。小说描述了他们走上起义道路的原因及在起义过程中表现出的农民优秀品质和局限性。同时也塑造了一些安分守己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无力抗争的悲哀,以再现当时微观的农民生活现状及生活态度。另外明代小说中还有关于另类农民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农业小生产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是指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并以此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者。其主要成员为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  相似文献   

15.
高洋洋 《美与时代》2014,(11):97-97
夏洛蒂&#183;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从妇女地位问题这一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以其强烈的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Amy Tan 1952—)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被认为是探索中美文化关系的一个范本。谭恩美小说中的各种女性形象表达了她对移民后代生存状态的思考,并且她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这些人物融合了作家对形象交叉、多重身份和差异性差距的重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想象物,不论怎样,她们传达的是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17.
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的评价与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有原型分析、道德分析、阶级分析和人性论分析这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对人物进行分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出现的金星神为男性形象,最迟在唐中期,受祆教、密宗与星占术的交融影响,出现了金星神女性形象,并影响了佛教与道教对金星神形象的塑造。但是由于宋代之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愈加明显,占卜与禳灾的形式更加日常化、多样化,以及小说、戏曲中出现的金星神主要为男性,故造成了百姓认知中的金星神主要是男性形象,仅在宗教文献与艺术中还保留着部分女性形象。孙海桥,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19.
苟波 《中国道教》2004,(3):19-21
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成仙”与“就俗”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来自于外在儒释二教的压力,同时又与道教的修仙观念直接相关。而这种冲突的结果又逐渐使三教互相融受,也最终影响了道教的成仙、修仙思想。明代小说中有关吕洞宾的诸种故事实质上反映了这种道教成仙观念的转化。一、明代小说中吕洞宾形象分析在明代以小说为主体的通俗文学中,吕洞宾无疑是最活跃的道教仙真形象。此期作品中的吕洞宾,已与传统自闭山林,修道而不理俗务的传统神仙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凡人情趣。另一方面,在他身上又有着宋元道教大…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塑造了一个从穿着竹布褂的南英中学女学生到变成声色场中的交际花的女性形象,而这个变化甚至仅仅发生在半年之内。故事发生在香港,一个殖民地岛上,那里充满着使人忘乎所以的物欲和情欲。而葛藏龙,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从入住梁府,打开衣橱的一刹那,就沦陷在这张不得挣脱的网中了。在这篇小说中,“衣橱”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象征着人难以抗拒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