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上千年前,仡佬族先民们开荒僻草求生存,常饥饿难忍。突然,一仙女下凡路经此地,指点饥民们采用山间绿油油的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不仅无毒,具有先苦、后甜、再香的滋味儿,而且尚能暂时充饥。逐渐先民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种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冠以“仡佬油茶”、“仡仙油茶”等美名。到了近代,还用熬得浓浓的油茶戒鸦片烟。如今道真仡佬族油茶的加工技艺日趋成熟,饮用方法也超于定型化。  相似文献   

2.
老子论士的修养与古礼谢扬举“士”是中国古代重要群体,“周礼”中有关士教育内容丰富广泛。文章以为老子重士和士的修养实际是中国底层礼文明传统的反映;老子“善为士者不武”的教旨,吸收了周代士礼之教偃武尚文的人文精神;老子有关道德的休养论,是对西周成形的德、...  相似文献   

3.
周代的礼与周代贵族的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周代的礼是当时的贵族处身其间的社会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与当时的物质条件一起作用于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代人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我们对礼与周代贵族间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以及这种制约作用的探讨,将按照下列三个问题依次展开:一、外在环境对周代贵族的制约;二、周代贵族与外在环境和谐的本质;三、周代贵族性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礼对周代贵族情感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周代贵族是礼所熔铸的人。礼对他们的性格的规定性突出地和经常地表现为礼对人们的感情的制约。他们的性格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的感情同礼的复杂的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的感情同礼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一、情在礼的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礼对情的排斥与否定;三、礼对情的否定的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里,礼,一直是治国理民的重要法宝。尽管礼衍生出吃人的礼教,因而留下了极坏的名声,但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对礼进行考察,就会看到礼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它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礼起源于祭扫。《说文》:“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而致福也。”《礼记·礼运》:“夫利之初,始清饮食,其播黍婢豚,汗尊而杯饮,贵停而土鼓,犹可以致敬于鬼神。”人们祭把天地鬼神,是希望得到天地鬼神的福估,从而使自己在与自然和其他部落竞争中获胜。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忠心与虔诚,人们便不惜耗费心…  相似文献   

6.
刘欢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48-148
中华民族被誉为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明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礼”文化全面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植根于中国的政治哲学中,“礼”以其丰富的内涵彰显着其独特的价值,并且时中国外交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本善。然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陋的、充满着恶意的,其善良都是伪装的,不真实的。可见,关于人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尚未有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宗教,但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信宗教,不像西方人那样有统一的“国教”。夏代不可考,殷人信鬼,宗教气氛较浓,但宗教的范围只限于政治圈里。那时已有上帝观念,但上帝并不直接和普通小民相接触,中间要经过王室祖先的灵魂(鬼)传达到上帝那里,所以祭天(上帝)与祭祖(鬼)是一致的。到了周代宗教观逐渐淡化,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礼治”,用世俗的即政治的方法治理国家臣民,而不用宗教方法,因此在周代的政治、道德教育中,宗教起不了什么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除墨家信鬼…  相似文献   

9.
略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大过渡叶南客一、大过渡时代的文化困惑与再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绵延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其基本内容就是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宗法制度。鸦片战争的炮...  相似文献   

10.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礼学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备受推崇,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却饱受批评,在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思潮中也黯然退避。那么,儒家礼学的真精神究竟是什么它能否在经过转换后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制度建设提供一份资源这是儒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儒家礼学的“体”与“用”中国传统的礼涉及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礼教、礼仪、礼制、礼法、礼俗等多种提法,但从存在形态上看,主要可分为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11.
齐鲁文化诸家思想中通体贯穿着推重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她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适可以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齐鲁文化中崇仁尚礼的思想学说,实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治国方略及政治理念源头活水;而齐鲁文化中中庸贵和思想长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尊崇,“以宽厚处世”、“和为贵”等重和谐、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起到了维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代贵族制度之价值及儒学对这一价值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周代贵族制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子。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模式。这一模式过去曾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灵感的源泉。它的出现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的社会组织模式原则上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一、从周代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简要对比中看周代政治的价值周代的制度,我们的祖先叫它“封建制”。这是根据这一制度中“分封建侯”这一特点来的。周代的“分封建侯”制,在至今的人类文明史中还仅是唯一的一例,我们不能不说它是人类制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能有人会说:“这算什么…  相似文献   

13.
潘斌 《中国哲学史》2023,(2):106-112
凌廷堪撰《复礼》三篇,希望自己成为清代中期学术的“开其端”“矫其弊”之人。他在对古今学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复礼”思想体系。礼在凌氏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贯穿其学术思想体系的关键和灵魂。他认为礼是“五常”的“纲纪”,其“学礼复善”之说既强调先验的道德本心,又不忽视后天的教化,是对孟、荀之说的折衷。针对李翱提出的“复性”论,凌廷堪别出心裁地提出“复礼”说,并主张通过“复礼”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14.
中华古代人文精神自周代始就辐转于实践的道德理性。诚如近人王国维所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殷周制度论》,见《观堂集林》卷十)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的本旨在于“立人”,而最初的所谓“立人”无非是使人从禽兽中独立出来而过着真正属人的生活。周之“文”对此十分明达,如《礼记·冠义)}云:“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又《礼记·曲礼上》云:“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然而.延至春秋之时,这一立人的实践理性却因着周文之繁琐疲蔽而变得敌视人了——一个由周礼所提供的巨大的“文”网锁蔽了人之首动性、能…  相似文献   

15.
桑梓 《思维与智慧》2004,(10):42-42
泰山脚下的岱庙里,生长着许多珍贵的古木,最著名的是“唐槐”和“汉柏”。其中有一棵侧柏,栽种于东汉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6.
武树臣 《孔子研究》2024,(1):72-85+158
“儒者柔也”是古人对儒字最经典的注释。“柔”的古字是“揉”“扰”“犪”,本义为“驯扰”即教育约束。“驯扰”是游牧时代先民驯服动物的经验总结。“柔远能迩”体现了远古先民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理念。“多需”和“多胥”是殷商的礼乐之师,其职能是通过教授诗歌音乐舞蹈来实行教化。他们与周之乐官“大胥”“小胥”有传承关系。殷亡周衰,礼乐之师失去俸禄而散落民间,仍以相礼和传授礼乐知识为生。孔子的贡献是通过民间教育,传授《诗》《书》《礼》《乐》等三代经典,使儒者从相礼训俗之师演变为六艺传经之师。儒家至此问世。  相似文献   

17.
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在先秦时期已初具系统。从音律上看,先秦音乐与现代音乐或西方古代音乐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音阶的选用上,人们把“五声”视为最理想的音阶,所追求的音乐意念是“和”。先秦儒家在继承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以别宜、乐以敦和”的礼乐理想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途径,不仅使礼乐之间的互补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使“乐”的含义发生了深刻的转化。所谓乐,不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即“无声之乐”。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差别性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从生活践履中获得和乐的内在体验。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和核心精神?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礼”或“礼治”。具体认识又有两种。一种基本上是以下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指出,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由礼培育的等级隶属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的思想原因,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维护忠孝的三纲五常。这种隶属关系形成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人只有在隶属他人的关系中才有存在的价值。它使个性的压抑达到最大强度,很难有自主意识的萌发。这是“礼”的消极面,另一方  相似文献   

19.
阮明套 《管子学刊》2011,(2):100-103
晋文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的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牖周代的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的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文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的“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文侯出生之年条之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文侯与其弟之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的动乱。  相似文献   

20.
刘静芳 《哲学动态》2023,(4):42-50+128-129
“中庸”观念是理解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关键。但要准确理解中庸,仅将其界定为“无过无不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中庸究竟无过无不及于什么。此前的无过无不及于“礼”、无过无不及于“度”、无过无不及于“三”等解释,都不能充分刻画中庸。从《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应是无过无不及于“性”。这里的“性”是“天命之谓性”的性,其首要含义是万物“共生”之生。无过无不及于“共生”之生的中庸,昭示着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指示着并行不悖的通达之道。借助中庸理想与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