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宝麟 《现代哲学》2020,(4):151-155
本文以"世俗化"来刻画《国语》中占筮活动的变化。"世俗化"的第一层涵义是"祛魅",即王官下降之后,占筮由秘而不宣的王室下移到士大夫的公开讨论。另一层涵义是占筮的"德义化",表现在春秋时期的史官、士大夫对占筮术语如"贞"等进行了偏向人伦修德的诠释。他们关注以解占指导、警戒行动,并不执着单一占筮技巧或原则。多样占筮相杂参验,提高了解占自主性,也反应通观整体、重视施政实效的观念。他们甚至提出"无卜""蔑卜筮""卜于天",对占筮的质疑越发激烈,越过占筮直接体认天意。总体而言,是将占筮等门类的决策术转化成政治哲学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2.
《国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德"字共250见,具有多重内涵,大体上可以从"德性""德行""德政"三个层面对其"德"的内涵加以归类。该书记载了许多典型案例,其不遗余力地表彰和强化"德",主要目的是劝诫统治者推行德政来教化民众。该书还涉及礼、敬、忠、信、仁、义、智、勇等具体德目,通过分析这些具体德目,可以看出当时的"周礼"已经难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春秋时期德目繁多,没有出现一个能够统一诸德的德目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然《国语》和《左传》的作者亦尝试以"仁""文"二德来统一诸德,这为孔子"仁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
医学文化是希伯来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圣经时代,希伯来人的医学与宗教紧密结合。一些宗教戒律逐渐演变成希伯来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希伯来人治疗心理疾病主要通过宗教仪式和祈祷求得上帝的拯救;在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是保持圣洁。犹太教的一些戒律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犹太教在希伯来医学的发展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尚书》、《左传》、《国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书》、《左传》、《国语》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本文主要讨论:《尚书》的五行观念、人贵论和人性论思想、认知心理思想、个性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左传》的情感心理思想、病理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国语》的缺陷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同古今研《易》者都要醉心于《左传》、《国语》中的筮例一样,要探讨古代龟卜尤其是春秋时期的龟卜,比较卜与筮的发展状况,自然不可忽视《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卜例。为全面了解春秋时期龟卜发展概况,方便广大读者查阅资料,我们将《左传》、《国语》中的卜例全部摘录下来。以《左传》记载时间前后为序,分条述  相似文献   

6.
(21)《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说: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本年,楚庄王率师攻伐陆浑戎人。大军乘胜抵达周都洛邑,并在洛阳城外摆开阵势,阅兵示威。楚人向来对子男这一低级的爵位极为不满,曾多次不顾天子警告而自立为王。周定王面对楚庄王这位春秋霸主在家门口施以淫威,恐惧不安。惶惶然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当庄王问起象征王者的宝鼎大小轻重时,王孙满马上意识到庄王有代周而取天下的意图,连忙劝告楚王:能否得天下,关键在有德而不在于是否占有宝鼎。天  相似文献   

7.
《国语》名称演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锋 《管子学刊》2006,(2):118-121,117
《国语》本为先秦时期“事语”类文献的汇编,自西汉末刘歆始视其为《春秋》之“外传”,后人又多因之,称其为《春秋外传国语》、《春秋外传》、《春秋国语》,亦有简称《外传》,或直呼为《春秋》者。目录分类上《国语》亦多入经部“春秋类”当中,直至《四库全书》方黜《国语》出经部,而入于史部“杂史类”。本文搜集诸史材料,引述前贤之论,对《国语》名称之来源、演变及其缘由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8.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是对《国语》齐方言词的考察,通过与相关典籍对比分析,我们共得到齐方言词18个,并对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1.
段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4-124
《孤独的伦敦人》是特立尼达人作家塞穆尔·塞尔文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详细的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部印第安人在伦敦的生活,伦敦曾被这些移民者视为世界的中心,他们非常努力地在此谋生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创造财富,并与其他家庭成员自此快乐的生活下去。他们各自使用了不同的态度及策略去融入这个社会。这篇论文基于约翰贝瑞和他的同事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的理论和策略去分析《孤独的伦敦人》这篇小说中一些人物的文化适应过程及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黄帝内经》与中国文化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王庆宪新疆兵团奎屯医院(833200)梁晓珍所谓文化,广义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成份总和。如观念、意识、民...  相似文献   

13.
何俊 《道德与文明》2020,(3):97-102
立德树人是着眼于人的德性的培养,有别于工具性诉求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日趋细化的现代高等教育中,德性培养应是通识教育的使命,而基于中国文化是具有历史意味的确认。从中国文化的传统出发,德性培养的内涵是见性与知命,而路径是鞭辟近里、亲切己身;当成己成物的践行诉诸知识的基础时,传统中国读经阅史的重视对于今天高校的通识教育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伟 《天风》2012,(5):37-37
当今全世界华人教会普遍用的圣经版本就是《和合本》圣经。这本圣经从1890年起步到1919年出版,前后共历经29年,在最初选出的5位《国语和合译本》委员会中,只有富善一个人始终参与其事,并亲眼看见这个版本的出版。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1925)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单纯、敬虔的基督化家庭中。1857年,在担任了四年小学教师以后,富善进入马州的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就读。这所学院是美国海外宣教运动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氏春秋》从整体上讲是一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著作 ;吕不韦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 ,总的看来也是功大于过。《吕氏春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先秦诸子 ,下启汉代学术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越 《管子学刊》2005,(4):F0003-F0003
于孔宝先生的专著《东周齐文化》近期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先奏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院孟世凯先生作序.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审订书名并题签。  相似文献   

17.
许蔚 《周易研究》2006,(1):17-21
《左传》、《国语》所载之易例,向为历代易家所重视。其间在“卜史”名义之下,掌易者实际身份之差异及《易》之实际应用方式之差异之于考察春秋时代或谓《左传》、《国语》时代《周易》文本之传播、接受及其形成情况皆负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8.
诚信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新时代深入挖掘和创新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价值理念能够促进形成公民道德生存发展的新样态,推动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化,激活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有益成分,有机促进诚信因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相互融合。进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中,对克服因诚信危机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传承中华传统诚信思想,弘扬诚信美德,构筑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价值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行礼道,致中德。行乐道,致和德。人道主体为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行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谦谦君子。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为阳道、君子之道。礼乐相对而言,礼为阴,乐为阳。礼分阴阳,乐也分阴阳。礼乐皆蕴含阴阳之道。乾阳能够各正性命,利贞性情。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是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的道德理想基于仁爱之心。选贤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道德之治的主要手段。礼治与礼乐文化是孔子实现德治的中介环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的主要途径。儒家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礼乐文化贯穿于道统、学统、宗统、政统之中。以礼治为主体、以德治为理想、以法治为底线的综合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政治化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易学解释学为起点来探究《程氏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中"的哲学内涵,本文的研究表明程颐在《程氏易传》中继承了王弼《周易注》中对《周易》文本所作的卦、彖、爻的结构性划分,并在对爻辞的注释中通过使用一些基础解释概念来建立统一的释爻体例。"中"就是作为基础解释概念"德"的内容出现的,在《程传》中程颐通过"中"与其他基础解释概念之间关系的建立,为"中"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笔者想通过探究"中"这一概念在《程传》释爻中的使用方式来彰显其哲学内涵,这也是本文在方法论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