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曾经是神秘的。在康德的理论中,美主要关乎人的判断力,既以超验的"美本身"的形象独立于感官和理智,又与两者密不可分。然而,美同感官和理智的关联构成了一种分工的基础,让美本身在技术的加持下受到双方面的剥夺,流于庸俗。就感官而言,美以技术产品的形式融入生活,让人们沉迷娱乐而无心展开深层次的审美。就理智而言,美及其引申出的思想内涵为信息所解构,失去了触动心灵的向度。完整的审美过程被技术分解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表达领域。在其中,物化的人不再是审美者,而是单纯的产品享受者或信息接收者。对美本身的剥夺本质上是对作为完整审美者的人的剥夺,需要在人的复归中得到遏制与扭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传统上对《论灵魂》Γ5所讨论的努斯的两种不同理解入手,指出把这一章所讨论的努斯理解成人的努斯是不正确的,这里所讨论的是宇宙中的神圣努斯,但仅理解到这一步也没有准确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主旨。本文认为这一章讨论的是神圣努斯和人的努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神圣努斯如何作用于人、或者说人的努斯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样的理解也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讨论人的灵魂的文本中突然转移话题的问题,同时也弥补了其他文本没有解释二者关系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庄锡华 《学海》2002,1(3):151-156
爱与美是艺术的生命 ,它们在审美中实现了融合。爱与美都是一种受情感影响的心理感受 ,爱与美的最高境界都是受好感与钦佩支持的对对象的一种欣赏 ,爱与美都是人的自由感 ,爱与美必须超越占有拥有的粗陋感觉后方能产生 ,爱与美都是指向明确的感受 ,即有一定对象的感受 ,爱与美都是人的生命力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5.
“Eros”音译为“爱若斯”或“厄洛斯”,在古希腊有两种含义:爱欲和爱神.作为“爱神”的“Eros”,是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神与人之间的大精灵、传语者.作为“爱欲”的“Eros”,是凭借美来孕育和生殖的一种欲望,并且“爱欲”是一种原发的动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对永恒世界的不懈追求.柏拉图虽然坚持追求永恒不变的相的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对感性世界的研究.相反,他认为追求美本身是在“爱欲”的冲动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柏拉图“Fros”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沟通了永恒的相的世界和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巴黎圣母院》 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完美艺术形象.她既有着美丽迷人的外表,又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的典型艺术形象.她代表着自由与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与爱情憧憬.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个靠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女郎,不仅能歌善舞,还拥有着纯洁善良,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为之倾倒,把她奉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爱斯美拉达渴望得到纯洁美好的爱情,因此她爱上了救她一命的王宫卫队队长弗比斯,但是在和弗比斯幽会时,弗比斯却被暗恋她已久的教会黑暗势力副主教克洛德因嫉恨而刺伤,并嫁祸给爱斯美拉达.知道真相的弗比斯为了赢得公主的爱而得到荣华富贵,眼睁睁地看着爱斯美拉达被冤枉而不去救她,贪婪与狠毒不仅欺骗了吉普赛女郎的爱情,同时也断送了少女璀璨的生命.美丽的舞者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表现自己的天赋,更没有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生活与爱情,就被残酷地绞死了.  相似文献   

7.
爱就是侍奉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若望神学,多数人会毫不犹豫选择一个“爱”字。若望作为基督的爱徒,不但写下了爱的文章,也留下了他那彰显爱的生命;他不但用著作讲解什么是爱,更用行动来阐释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本身是抽象的,一个爱的主体不只是用言语来表达,乃是用行动将它活现出来,叫人明白、经历并实践爱。如果有人让我将若望福音(著作)删除得只留下一句话,我就会说:“天主竞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自己的独生子。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爱,在世人心中就会引发一种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甚至神圣的感受,并很自然地将它与爱情、友爱、母爱、仁爱、博爱等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爱是一种凡人皆具的自然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是组成家庭乃至社会的情感基础。然而在佛教内,尤其是在出家人心中,“爱”这个词并不可爱,甚而令人感到可怕,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它是一种烦恼,是众生生死之根本,是出离苦海之魔障,因而总是将它与贪爱、爱欲、情爱、爱河、爱缚、爱火等词联系在一起。佛法修行的全部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爱尽情绝,生死永断。这话让不明佛法的人听起来可能会惊骇不已。不过请不要害怕,佛教不会强迫人去断爱,只是广陈爱的过患,诱导人觉醒,从而自行断爱,进而引发出一种平等、无染、真正的“爱”——慈悲。与  相似文献   

9.
张能为 《哲学研究》2023,(11):86-96+129
“希望”问题在伽达默尔思想中具有整体性的、内在性的重要意义,是他后期声称的最重要“学说”,也是他没有任何保留地捍卫的唯一论题。伽达默尔承续海德格尔思想,既肯定时间性、历史性之于解释学的重大意义,也强调未来性之于实践哲学理智理想的内在关联。不同于将希望归为宗教上的上帝信仰、视作心理性的激情之物,抑或作为科学知识的应用的理解,伽达默尔把希望问题看作哲学性论题,将其置于“人的此在”的存在结构要素、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和生活世界规划创造三个维度上分析,阐明希望既是人的此在的自身理解与规定,且由其显现而构成存在本身,也是实践理性具体化的普遍性理智理想,还是生活世界应有改变的可能性规划与期望构想。解释学存在论、实践理智具体化,整体方向性、未来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以及理性自由共同构成了“希望”之思的重要特性。伽达默尔主张希望不由外而来,而来自人的此在之理解,“逻各斯”与“努斯”精神相结合,是以善本身为目的的世界定向筹划。哲学的工作和任务在于,让超越性的“希望”得到理性化、具体化与现实化之规定、实行,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关于希望的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10.
周冬梅 《天风》2007,(5):16-17
神超越的生命和神圣的爱,能使所有在基督身体里的肢体都被接纳为平等友爱的一家人,能彼此相顾,搭配侍奉,荣神益人,超越一切的贫富贵贱和嫌隙隔膜。  相似文献   

11.
现代青年应爱礼仪美王传贵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青年人的爱美之心尤为强烈。例如爱服饰美,爱修饰美,爱体态美,爱语言美……,但往往被青年人所忽视的重要一美便是礼仪美。礼仪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所谓礼仪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恭敬谦让之心;尊重爱护他人之举;...  相似文献   

12.
心安则安     
正爱比被爱,更让人感到快乐。爱,从来就不会长此以往,而是瞬息,生生不息的只能是生命本身。爱一个人,正在经历爱这件事,你就会确认爱的存在,这种真切可信的掌控,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取平静。被爱,不是一种能力,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这种对快乐的接收,全凭一己之力的判断,可是这种判断却没有恒定的尺度,常常模棱两可。此时,爱是模糊且变幻莫测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性、天通而为一,这就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伊奥尼亚学派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什么是伊奥尼亚学派?我国的《辞典》及教科书均把伊奥尼亚学派解释为米利都派和爱非斯派。如《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认为:“伊奥尼亚学派,一译“爱奥尼亚学派”,古希腊哲学学派,出现于小亚细亚西岸伊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和爱非斯这两个希腊殖民城邦,这两城邦当时都是希腊文化中心。该派的哲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因素。主要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他们的学派称为米利都学派,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由他创立的学派称为爱非斯学派。”(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给,都给,全部都给。”这正是基督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不但那时做了,现在还在做“全部都给”的工作。他给我们的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法律式的缚束,而给我们的是他的爱。 基督的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泉源。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师保一圣神在不断地呼唤,引领我们去接受拥有此泉。此泉使我们能够战胜并且拥有一切的以及无所不能的法宝。谁若拥有并已会用此法宝,他将会拥有所有的一切。 这是因为:基督的爱是一种催生生命的伟大力量,它能催生出人的真正幸福与快乐。倘若你真的拥有并善用了它,你就会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你若拥有了…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的一生,都曾有过爱与被爱的体验。这种爱是形形色色的,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神圣的。对上海光启电脑进修学校的校长马百龄来说,在70年的生活历程中,有60年的时间是与共和国同沉浮,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磨练。当她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更深切地明白了作为一名天主教教友的人生之爱,  相似文献   

17.
五月的天很蓝,五月的花很美;可我的心灵却遭遇到意外寒流的侵袭。带着伤痕累累的心,迈着疲惫的脚步,我走进了上主神圣而崇高的殿宇———圣堂。藉着心中裂开的伤口,向上主倾诉我的情愫;怀着信赖依恃之情怀,交付了我心身的所有情感、理智、意志。此时,我发现只有上...  相似文献   

18.
道德超越性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特质。在如何理解超越的根据、途径和目标上,儒家主张源于天赋良知的自力成圣论,基督教坚持源于他力救赎的因信称义论。关于先验善性与天命之谓性的设定是自力超越的可能性根据,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的反省内求之路是自力超越的途径,内圣外王的天人合一之境是道德超越的最高目标。这一过程是回返原善开显良知与恭顺上天契合天命的统一,即内在而超越,取向知行不二,应该与能够合一。关于悖神的罪性论及其无能为善的设定是他力救赎的神学根据,打开信仰之门走上悔罪之路是接受神圣救恩的路径,因信而称义是道德超越的目标。这是在神人之间展开的启示—信仰—救恩的过程,即外在而超越,凸显知和行、应该和能够之间的距离。基督教关于人性幽暗面的洞察与神圣之维的彰显,可以提醒儒家对于人的有限性存在处境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9.
恶魔力量神圣创造力体现为纯爱,即创造性的爱与回应性的爱。三者即上帝的三一性,与上帝的统一性并无矛盾。创造性的爱恒倾向于真、美、善,故上帝为价值规范的本原。神圣创造力、创造性的爱、回应性的爱,三者并无派生关系,各自皆为初始。神圣创造力必体现为爱,故上帝必为善。何以知上帝必为善?因上帝为临在于宇宙的灵,上帝关于世界的知识并非对客体的间接认知,如人类视觉需借助无数光干事件那样,而是略同人类直接感知自己的器官感觉,故恒为同情同感。如同每个人必爱其身体,临在的三一上帝亦必爱一切受造物,不可能仇视之或淡漠视…  相似文献   

20.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4):20-21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一),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