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空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时间、空间以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时空组合类型。时空因素与诗歌抒情的关联日益突出,不同时空组合类型使诗歌抒情特质产生差异,而特定时空组合与相关抒情类型的关联也趋于稳定,并在诗歌创作中延续。中国古代诗歌不同审美特质的转变,也显然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与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与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与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3.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走向毁灭经典哲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些事例,尤其是《走向古典诗学之路——相遇与反思:与伯纳德特聚谈》这本书的选材与翻译的问题,本文试图指出当下中国一些“哄抬”施特劳斯主义的学者的偏差,也希望他们对施特劳斯主义与经典与古代哲学的捧场不导致这些哲学传统的毁灭。  相似文献   

5.
当代诠释学中的间距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距”概念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时间间距”,空间上的间隔形成了“空间间距”。但本支探讨的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间距”,虽然它内在地含有这层意义。从诠释学的角度看,间距意味着异化、疏远化。这种“间距”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时空上的现实距离。即便在时空上不存在“间距”的地方——比如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论述,已指出了人与其自身的疏远化──也可能产生由疏远化而形成的间距。本文的探索只是一初步的尝试,望识者请君不吝赐教。在现代诠释学中,“间距”意识是诠释学理论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可感可知的物象到难以把握的玄妙幽微之象,涵纳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万象,因此是一个涵咏丰富、包罗万象的审美符号.意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心理诗学的角度来探讨意象这一范畴,进而发现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机制与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中国古代构造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称为缘象比附,并将缘象比附的种类分 理为数字比附、秩序比附、时空比附、属性比附、符号比附和异象比附。作者认为,由于工商业的不 够发达,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的“互渗律”在古代中国没有完全消失,而是通过缘象比附的 思维方式继续延续。作者也指出了缘象比附对原始思维的超越。 缘象比附是中国科学精神形成的巨大障碍,在今天仍有残存,必须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8.
俞吾金同志的《马克思时空现新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俞文”),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时空理论的评价问题,对时空的起源问题,时空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都提出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见解,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时空的起源问题,是“俞文”的核心问题,也是要害问题。“俞文”引用古尔德的话说:“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一既是人类时间意积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地测量的起源”。如果这句话真是马克思的原意,那么这句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论点:即人类的时间意识和…  相似文献   

9.
田晓膺 《宗教学研究》2007,861(1):48-53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徐晓鸿 《天风》2009,(6):42-43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诗歌往往藉着历史人物、事件或遗迹,通过怀古惜今吟咏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怀,读起来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许多诗歌有感而发,思古幽情绵长,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怀古诗在《诗经》和《楚辞》中已经占据着重要地位,至唐代达到巅峰,“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到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的时期,这类诗歌重新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管子》四篇关于“气”的阐释,是中国古代气功发展基础理论的奠基石。这四篇文章释放出来的体育学信息,从体育生理学角度看,把“气”看作是身体内部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形态,认为“气”在人体的内部按照“道”的规律在运动变化;从体育心理学角度看,“气”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方法,从体育运动学角度看,“气”又是身体内部的运动体。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医学、保健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而且丰富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12.
钱穆先生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包含论诗歌的起源、《诗经》的作者;论古代诗歌的政治性和文学性;论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雅俗问题;论诗贵性情、重品格、崇意境;论纯文学中诗歌(《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的独立价值。钱先生毕生护持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治学主张融贯会通,求真求实,其心志与学术方法体现于诗学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是钱先生诗论的思想核心。钱先生的真知灼见,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和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教益。  相似文献   

13.
栾贻信 《管子学刊》2006,(1):100-104
本文主要从我们提出的审美双重主体,即以情感为特质的表现主体和以理性为特质的内观主体互动共生的理论视角,论述了我国古代以“吟咏情性”和“以意为主”的诗学所具有的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贯通的美学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本体论思想;特别通过对“以意为主”的诗的三层意蕴的分析,进一步透视出我国古代诗学本体论思想独具一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作为清代格调诗学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和诗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沈氏诗学理论与实践却存在较大偏差.其论诗之法与自身创作实践的落差,选诗理念与诗歌选本之间的异步,颇值得注意.对于这些偏差的探讨,是全面理解沈氏诗学及其地位,进而分析其与清代诗学流派离合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玉晶 《管子学刊》2023,(3):118-128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钱穆以重述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历史的方式为中国古代政制“非专制”辩护,主张新制构建应根植本民族的政治传统,秉承因时损益的政治发展态度,保持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敏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张君劢则以儒者兼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新制的建立需要站在中国自身的实际立场,结合中西制度优势,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立宪民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古今之分中构建新制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大基本观念,多作对立二分。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立论理念出发,通过对主体“情”与“志”在诗发生过程中不同逻辑顺序和质相的体认,作了“情”源、“志”体的置归,并揭示了两者的互为性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美学大家,借由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潮对中国的诗学理论现象进行了阐释,《诗论》是朱光潜对中国诗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尝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专著"。通过采用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他用比较的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古诗的流变过程,从历史的维度阐明中国古诗和西方诗歌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诗学观。在今天的中国诗学与中西比较诗学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日月星辰、天地宇宙等天文现象入诗,中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涌现大量直接涉及天文现象的生动感人的篇章,这些篇章为中国的诗歌宝库增光溢彩,令人瞩目,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珍惜它、研究它。中国古代诗歌对天文...  相似文献   

20.
杨慎一生坎坷,其诗歌成就却十分卓著,其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杨慎诗学思想根植于《诗三百》,倡情主艳,强调诗歌的艺术审美性,同时杨慎还十分注重诗歌风格及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